杨鹏云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00)
“泰山及附近地区文化昌达,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贤士文豪,他们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多有关联,很值得作深入研究”[1]。金元之际的徂徕时氏家族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山东泰安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现立有时氏家族元代碑刻三通:《祖父忻公之墓》①(元)时珍:《祖父忻公之墓》,大蒙古国窝阔台汗五年(1233)立,现立于泰安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时氏宗祠祭灵厅。、《宣武将军、兖州观察判官时君(遇)墓碑铭》②(元)杨桓:《宣武将军、兖州观察判官时君(遇)墓碑铭》,元大德三年(1299)立,现立于泰安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以下简称《时遇墓碑铭》。、《泰定军节度使、左副元帅时侯(珍)神道碑》③(元)宋子贞:《泰定军节度使、左副元帅时侯(珍)神道碑》,元皇庆二年(1313)立,现立于泰安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以下简称《时珍神道碑》。。碑文记述了徂徕时氏家族时忻、时遇、时珍的家世、任职及子嗣情况。清乾隆《泰安府志·金石志》等金石著作中,仅有《时遇墓碑铭》、《时珍神道碑》题名,并无录文,因此前人研究大都未注意到这三通碑。此三人《元史》无传,本纪、志中亦无记载。该家族成员事迹散见于清嘉庆《泰山志·人物志》和民国《重修泰安县志·人物志》等传世典籍之中,记载零散且简略。囿于史料,目前学界对于徂徕时氏的研究十分薄弱。泰山文化学者周郢曾撰专文叙述元开国侯时珍[2],并据徂徕山摩崖石刻中时珍父子题名,说明时珍家族对徂徕道教的护持[3],皆仅涉时珍父子,并未言及时忻、时遇与时氏家族。另,时氏家族于丙戌年(1226)归降蒙古,为东平严氏部属,而以往关于东平严氏幕僚的研究,亦皆未利用此三碑④以往关于东平严氏幕僚的研究,台湾学者孙克宽、袁冀,日本学者安部健夫,大陆学者陈高华、赵琦、符海朝、韩桂荣等都曾进行过深入、细致的考证,并根据其职分的不同,分列了严氏所属官员的姓名与仕宦经历。限于资料,以上学者都未注意到时氏家族的三通碑刻,因而著述中皆未涉及时氏家族。。此三碑的发现,为元初东平严氏部属官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新资料。本文参考前人成果,以新发现该家族三通元代碑刻为中心,结合正史、方志、族谱、清代碑刻等资料,对徂徕时氏的相关事迹略作考察,并阐释其家族与东平严氏的密切关系。
《祖父忻公之墓》、《时遇墓碑铭》、《时珍神道碑》详细记载了徂徕时氏世系信息,自时遇、时珍的祖父、父辈、兄弟以至子孙,皆有记录。据碑文记载,时珍系时忻之孙、时遇之侄,三人属同一家族,时氏祭灵厅中立于清光绪十八年的时氏宗谱碑印证了这一点①光绪十八年(1892)四月初二日刻立《时氏族谱碑》,现立于泰安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祭灵厅。序文为郡庠生傅寅亭撰、张衍珍书丹。序文中提及,此次修谱前,时氏家乘“纂辑未知几次,仅以轴书之而已”,并批评了清季诸家修谱“竞以官阶为上”、“扳援古昔明贤以为远祖”的不良风气,认为时氏之谱“惟据始迁之祖,条阙支派,序昭穆,别长幼,辨世次,纪近纪实……不陋不滥,足为士大夫家树之典型矣。”该碑所记时氏家族世系清晰明了,远详于三通元代碑铭,且碑文中与元代碑铭、《泰安县志》、《徂徕时氏族谱》所载重叠之部分皆可互为印证,因而初步判定此碑可资借鉴。以下简称《时氏族谱碑》。。时氏后人纂修之《徂徕时氏族谱》中,还收有时珍嗣子时宥之神道碑录文[4]。笔者拟据碑刻及方志、族谱等相关材料,略加考订,以期较为准确地勾勒出时氏家族世系。
《时珍神道碑》载:“其先为博之茌平人。至九代祖,避朱梁之乱,徙居山东,因家于奉符,业农为生。”[5]可知时氏九代祖以上,世代居住在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其九世祖为避唐末朱温篡国之乱,自茌平徙居山东奉符(今山东泰安),以务农为生,直至金元之际时珍、时遇等“纠率乡众,安集一方”时,家族始贵。时氏先祖至时定始有碑文记载。光绪十八年族谱碑载:时定字居安,为徂徕时氏第一世。
时定生一子,泰,字亨甫,为时氏第二世。
时泰生子四,贵、贤、贡、资,为时氏第三世。
时贤生一子,福;时贡生一子,祥;时资生一子,祐。为时氏第四世。
时福生子三,旼、昀、昭;时祥生子三,昉、普、晏;时资生子二,照、旴,为时氏第五世。
时旼生一子,企。时昀生二子,全、金。时氏至时珍曾祖父时全、时遇祖父时金时,始见于元代碑文记载。时全字成辅,赠昭毅大将军;妻张氏,为□河郡太君。时金赠敦武校尉,妻李氏。时昭生一子,介。时昉生二子,会、仝。时普生一子,翕。时照生一子,合。时旴生三子,令、念、仓,为时氏第六世。
时企生子二,怦、忳。时全生子一,即时珍之祖父时忻。时忻字庆之,赠昭武大将军;妻姜氏,太原郡太君。时金生子三,明、用、通,第三子即时遇之父时通,官武略将军,妻朱氏。时介生子三,滋、润、泽。时会生子三,涧、允、深。时允赠宣武将军。时仝生子四,浩、渊、淳、济。时翕生子一,显,赠宣武将军。时令生子二,冒、昇。时念生子一,雲。时仓生子二,□、锋。为时氏第七世。
时怦生一子,域。时忳生四子,增、坞、均、坦。时忻生四子,圭、坚、埙、在。时坚即时珍祖父,字守道,赠镇国上将军;妻戚氏,东海郡太夫人。时通生二子,近、遇。时遇字国定,据其碑铭所载,时遇归附东平严氏后,授峄州兰陵令,官武略将军,改授兖州嵫阳令,升宣武将军、兖州观察判官兼兵马都总领,并封陇西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妻刘氏、次葛氏、次贾氏、次侯氏,刘氏封陇西县君。时允生四子,封、基、江、平。时江知四平事。时平官至宣武将军、兖州滋阳县令兼军民都弹压,陇西开国男。时显生一子,正。时正字国泰,官至宣武将军、泰定军节度判官、行省合札先锋、都总领兼行军都弹压、陇西县开国男。时昇生一子。时雲生二子,璞、玉。时玉知三平事。时锋生一子,琏。为时氏第八世。
时坚生子一,珍。时珍字国宝,初仕金,以功补忠勇校尉,充□武军副统。乙卯(1219)年,时珍率众归宋,南宋授其忠训郎、遥知兖州军州事。壬午(1222)年,彭义斌攻破兖州,该地复宋袭庆府称号,以时珍知其事,兼京东西路兵马钤,转改授武翼郎。此间,时珍政绩显著,于甲申(1224)年官升武翼大夫。丙戌(1226)年,时珍以其地降蒙,归附汉人世侯严实,官昭勇大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兖州管内观察使,元帅左监军。后又从攻益都李全,超授镇国上将军,右副元帅。癸巳(1233)年,改左副元帅,封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时珍妻甘氏,封陇西郡夫人。
时遇生子四,信、伟、侃、俊。刘氏生信、伟,时信尝分治奉符县主簿兼尉,终于本州抚治官;时伟曾监管天保寨税务。葛氏生子俊,从攻襄樊等城,继收亡宋,敕授进义副尉、东平泰安等路管军总把权千户。时封生子一,林。时江生子一,梓。时平生子二,诚、询,皆为百户。时正生子二,谊、谨。时璞生子一,诰。时玉生子一,训。为时氏第九世。
时珍子六人,宝、宥、宠,余三子皆早逝,女二人,亦皆早逝,碑文未载其名。长子时宝,终忠义军正将;次子时宥,袭父爵,甲寅(1254)年,由东平严公奏荐,授行军司马、千户金符铜章,妻宁氏。时信子一人,英。时伟子三人,茂、莱、蕰。时俊子三人,苗、芳、恭。时诚子四人,珠、荣、玉、琮。时询子二人,兴、旺。时谊子一人,安,征南百户。时谨子一人,乐。为时氏第十世。
时宥生子四,楫、栋、权、樑。长子楫早逝,次子栋袭爵,宣授东平路行军千户,次子权官忠显校尉、遥授南阳府判官、临清县尹。[5]时宠生子二,松、椿。时莱生子二,二舍、三舍。时蕰生子一,四舍。时苗生子一,五舍。时芳生子二,六舍、七舍。时恭生子一,海舍。时荣生子一,悦。时玉生子一,情。时琮生子一,性。时兴生子三,忕、恰、忻。时旺生子三,明、昌、七。时安生子一,法。时乐生子一,治。为时氏第十一世。
时栋子二人,天保、天佑。时权子二人,天翼、天麟。时樑子一人,天骥。时椿子一人,天凤。时四舍子一人,文奇。时五舍子一人,文明。时七舍子一人,文远。时海舍子二人,文胜、文强。时悦子一人,国宝。时情子一人,国泰。时性子一人,国平。时忕子一人,国安。时忻子二人,国兴、国盛。时明子二人,国丰、国隆。时昌子一人,国柱。为时氏第十二世,皆未仕。
时天保生二子,日新、日进。时日新宣授金符、忠显校尉、庆元万户府管军千户。时天佑生一子,日辉。时天翼生一子,日高。时天麟生二子,日明、日显。时天骥生一子,日光。时天凤生一子,日道。时文奇生一子,□。时文明生一子,旭。时文胜生子二,敬、奉。时文强生子一,恭。为时氏第十三世。
时氏家族自唐末避乱定居奉符,至今已逾千年。金元以降,时氏家族人丁兴盛,历元、明、清三代,宗脉世谱一直延续至今。第十三世时日新是族谱所记该家族最后一位在 中国古代任官之人,明清时期近五百余年间,时氏家族无人通过科举等途径出仕。故本文着重考察金元之际时氏家族状况,对十三世之后时氏家族情况暂不论及。
碑文载,金元之际时氏家族有官职者共计23人,占其家族一至十三世男丁总数的14.4%。就各代仕宦人数而言,六至八世,该家族仕宦人数呈上升趋势;九至十三世,入仕人数则逐代减少。
就时氏家族成员入仕途径而言,第六、七世及第八世时坚的官衔,皆为其子孙发迹后追念先祖所封赠,并非实职。自第八世时遇、时正,始为归附蒙古后授官。第九世时珍则是金时入仕,先降宋,后归蒙。归附东平严氏后,得授泰定军节度使、兖州管内观察使。其后世子孙的入仕方式,主要有战功、承袭两种。第九世时俊的官职,系从攻襄樊等城,在灭宋时有战功,以军功授进义副尉。第十世时宥、第十一世时栋的官职,初任官职则皆承袭自父祖。
就时氏家族几代成员任职区域而言,前几代人的任职区域,主要集中在其家族所在地附近的山东西南一带,至其后裔,则逐渐转向南方的杭州路与庆元路。李璮之乱后,元世祖罢世侯,东平军队的大部分,在严氏部属张晋亨、赵贲亨、石兴祖、齐秉节等人的率领下,仍然屯驻在南宋接连的边境,后来又都参加对平定南方的战争,分驻在人地生疏的江南各地。[6]《时宥神道碑》载,“记千户以渡江功,即今镇守杭州去。”[7]此千户即时宥之子时栋。时氏后裔与东平严氏麾下的大部分汉军一样,参加了平定南方的战争,并在江南镇守。这也印证了王晓欣在《关于元江南镇戍体系中杭州和杭州驻军的若干考述》中的结论,“杭州的驻军主要是由汉军、新附军部队构成的。”[8]碑文未载时栋任职时间,但既是渡江立功,其镇守杭州大抵在至元十三年(1276)临安府被攻占后。《时氏族谱碑》中还记有另一位出仕南方的家族成员,第十三世时日新。时日新官职为庆元万户府管军千户,庆元路隶浙东道[9],碑文同样未载其任职年月,但日新系时栋之孙,则其出任时间应更晚。时日新之后,时氏家族再无人担任官职。兹列时氏家族成员元代职官表如下:
时氏家族成员元代职官表
就时氏家族各支成员仕宦经历而言,各支间仕宦极不均衡。该家族成员的出仕任官,主要集中在金元之际聚众一方,护卫乡里的时遇、时平、时正、时珍四支。此四支之外,其他支系几乎无人任官。这四支中,又尤以时珍一支为最。碑文所记归蒙入仕的时氏家族成员中,仅时珍之泰定军节度使、兖州管内观察使得以世袭。泰定军在金末属于中等节镇,辖地为兖州,节度使即一州之长。据碑文,时珍“以一旅之众,镇兖者二十年。”但同时也应注意,前人研究曾多次提及,金元之际归蒙汉人世侯的刺史、节度使等职,多沿袭金制,且“军职民职兼称,虚衔实管重叠,名目繁杂,大抵若不是出于他们自报自称,便是蒙古统帅的汉人幕僚所拟”[10]。温海清先生在其《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一书中详列《金元之际华北路府、州郡与万户、千户对应表》,其中涉及东平严氏辖地兖州,并认为兖州长官对应千户(配金符)[11]。而时珍仅“食邑一千户”,生前并未受封千户,直到甲寅年(1254),其子时宥病重,东平路行军万户总管严公才“录其前后功奏荐,朝廷授以行军司马、千户金符铜章”[12]由此可见,时珍祖孙三人的“泰定军节度使、兖州管内观察使”官衔,亦不排除非实职的可能。
然而,倘若时氏父子泰定军节度使、兖州管内观察使为实职,时氏的归附,则恰巧填补了严实麾下五翼军总领王得禄战死后东平严氏在兖州地区统治的空阙。早在庚辰(1220)年七月,严实就已归蒙,“谒太师木华黎于军门,挈所部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滑、濬等州户三十万来归。”[13]甲申(1224)年,严实率军随蒙古军出征。严实率军外出时,“原山东红袄军将领、与李全一起归附南宋的彭义斌提军北上”[14],《元好问全集》卷30《兖州同知五翼总领王公墓铭》载,王得禄“甲申五月十五日,与宋将彭义斌军战,被创。年三十二以殁”[15]。可知王得禄正是阵亡于此战。《墓铭》载王得禄“遗女孤弱”,可知其身后或并无男丁袭其职爵。乙酉(1225)年四月,彭军围东平,严实失去了对山东东平的统治权。丙戌(1226)年,严实联合蒙古军攻彭,再次获得东平地区的统治权,时珍就在此时以其地归附东平严实。时珍早年附宋时,就曾“以忠训郎遥知兖州军州事”,归附严实后,得官昭勇大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兖州管内观察使、元帅左监军。
上文所提及《金元之际华北路府、州郡与万户、千户对应表》中,列有金元之际兖州当地长官二人:一为早年追随严实的五翼军总领、同知兖州军州事王得禄;其二为奉训大夫、知兖州事张彦明。[16]王德禄已于1224年战死,而《胡祗遹集》卷15《张彦明世德碑铭》则载张彦明“至元……八年,官奉训大夫,知兖州事”[17]。元世祖至元八年为1271年,这也就意味着,1224—1271近四十八年之久的兖州当地长官事迹未见于传统史料记载。时珍自1226年起,得任泰定军节度使、兖州管内观察使,此后子孙世袭,若此官爵并非虚衔,时氏家族碑铭中时珍、时宥、时栋祖孙三代的仕宦经历则恰巧可以补充此处所阙。
由上文可知,徂徕时氏是金末降蒙的地方豪强,后成为东平严氏汉军中的一支。时氏家族与东平严氏关系密切,还表现在其与严氏的联姻方面。时珍有孙女四人,皆为其子时宥所出。时珍之长孙女,嫁与东平行台公严实之子严忠范[18]。东平严实自不必言,其 子严忠范是袭东平路行军万户、官民长官严忠济之弟,初受其兄忠济命,与严忠嗣同为万户[19]。中统二年(1261),忽必烈罢免严忠济的职务,“以严忠范为东平路行军万户兼管民总管”[20]。萧启庆先生曾讨论过东平严氏的婚姻状况,但囿于史料,仅考证严实妻杜氏与严忠济妻,即孔子后裔孔元措之女孔氏。[21]据此碑文,可知东平严氏又一婚姻状况,亦可补充萧先生对于东平严氏婚姻状况的考察。
时珍次孙女三人,分别嫁与泰安州刺史之子张汝霖、洛州防御司马君之子马天骥及里人房氏。庚戌(1250)年,张郁任泰安州刺史、兼知军事[22],《时珍神道碑》立于癸丑年(1253),立碑时,时宥次女业已成婚,则碑文所述次女婿张汝霖之父,应即为泰安州刺史张郁。泰山石刻《天门铭》、《张宣慰登泰山记》分别刻立于至元元年(1264)[23]与至元二年(1265)[24],二碑中皆有泰安州刺史张汝霖之名,则1264-1265年间,张汝霖已承袭父爵,任泰安州刺史。《泰安重修宣圣庙记》载,“至元辛未,洛州防御使司马公骧来尹是州”[25],至元辛未即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则三女婿马天骥之父“洛州防御司马君”或即为此时的泰安州尹马骧。
关于时氏家族的婚姻状况,由于现存相关婚姻资料较少,该家族娶入妻室之家世、父族皆不可考,因而暂且不论。时氏家族的嫁女,则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现存碑刻资料所记时宥四女夫家,皆位于东平辖境内,上至东平路行军万户府,下至泰安州刺史、州尹、里人,皆系与时氏邻近之家。由其二女、三女夫家泰安州刺史、洛州防御使官衔及姓氏,大致可以推测,此二家也应是金元之际归附蒙古后沿用金朝官号的汉人军功家族或地方豪强。时氏家族选择其家族领域附近的主要僚属作为联姻对象,家族在当地的声势也随着联姻而得以增强,与萧启庆先生所述蒙元早期北方地区“世侯型婚姻”[26]十分相似。不仅联姻关系可以体现一个家族在当地的发展脉络,该家族成员与不同人群之间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会影响家族的政治发展前景。由于史料分散匮乏,己经很难完整地还原时氏家族的社会交际网络。但从仅有的若干碑刻题名中,仍然能够发现该家族成员社会交往的蛛丝马迹。
为时珍撰写神道碑文的宋子贞,《元史》有传,在时氏家族目前可考的社会交往对象中,相关史料记载留存最多。宋子贞(1190-1269),字周臣,潞州长子人,是东平严氏幕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金末潞州兵乱,“子贞走赵、魏间。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招置幕府,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27]严忠济承袭父爵后,尤其尊敬宋子贞,授参议东平路事,兼提举太常礼乐。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夕,还曾“将东平礼乐人召至燕京”[28]。
为时氏家族《时珍神道碑》、《重修光化禅寺之记》、《贫乐岩二圣碑》篆额的高翿,是益津人,曾任东平路万户总管府掌书记[29]、泰安州次官,随郝经出使南宋[30],并任国信使所参议官[31]。掌书记一职,源自中晚唐藩镇幕府,“天宝年间,掌书记作为幕职已经逐步确立起来,后世藩镇幕府中多设有此职。”[32]金朝官制多荫唐制,大蒙古国时期,北方地区世侯官号又多沿袭于金,由高翿掌书记一职可见,东平严实府亦不例外。高翿为时氏家族多碑篆额,可见其与时家交情匪浅。上述后二碑,碑文为高诩所撰。高诩亦为益津人,碑文中自署前进士,则应为金朝进士,元时宣授济南路提举学校官[33]。赵琦先生认为,高诩“大概是高翿的兄弟”[34],二人皆为东平严氏幕僚。
为时遇撰写碑文的杨桓(1234-1299),字武子,兖州人,元史有传。历任济州教授、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书史、济宁路儒学教授[35]、太史院校书郎、秘书监丞、监察御史、秘书少监[36]等职。时遇亡于丁未年(1247),时杨桓仅十三岁,应与其没有过深交往。《时遇墓碑铭》载,大德二年(1298),时遇之子时俊“状其行迹,述愚作铭”。显然,杨桓应与时任进义副尉、东平泰安等路管军总把权千户的时俊有交往,墓碑亦是时俊发迹后追念父祖而立。
为《时宥神道碑》书丹的王天挺,泰安人,历任司户[37]、泰安州学教授[38]、将仕郎、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知事[39]。撰有《超然堂碑》[40]、《填池灵异记》[41],书有《会仙观记》、莱芜《宣圣庙碑》[42]及《时宥神道碑》等。
由上文可知,时氏家族成员的交往对象宋子贞、高翿、高诩、杨桓、王天挺五人,皆是山东地区的汉人儒士,他们起初都是东平严实府中的幕僚,其中宋子贞、杨桓还曾至大都为官。就交往范围而言,基本仅限于代撰文,囿于史料,并未见其他交往形式。尽管传世文献对于时氏家族的记载多残缺不全,但从这些一鳞半爪的信息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时氏家族在社会交往上的地域色彩。
时氏家族以军功起家,先仕金,后归宋、降蒙,在金宋蒙三方势力角逐中审时度势,不断扩大其发展空间。家族成员通过纠集乡众,保境安民的方式镇守一方,颇受民众拥戴,官职世袭,是金末元初北方地区的小型汉人世侯。该家族通过嫁女,在东平地区不断扩大家族影响力,宋子贞等东平名士亦为其家族成员撰书碑文,家族发展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泰山一地的名士以自己的开拓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特点。”[43]元世祖罢世侯后,时氏家族后裔与大部分东平军队一样,受此风波牵连,参加了平定南宋的战争,并镇戍江南。然而,与山西、河北等地“以武起家,以文守业”的小世侯家族明显不同的是,时氏家族在历经李璮之乱、元明鼎革后,虽宗脉仍在山东泰安延续,家风却并未由武转文,也无人通过科举等途径出仕。三通元代碑刻丰富了我们对以时氏家族为代表的金元之际小世侯家族发展的了解,对于传世文献鲜有记载的家族而言,碑刻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