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 林思睿 吴巧凤
摘要:皮内针是一种特殊针具,将这种针具浅刺腧穴皮肤下并留置一定时间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国古代就有皮内针的使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皮内针因其方便有效等独特优势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特别是日本等国家对其工艺的改进和使用推广等有了极大发展。本文对皮内针的起源、优势病种、操作标准、发展现状及运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其对这一领域的概况进行总结综述,促进皮内针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皮内针;适宜病症;针灸;针具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6.012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06-0032-03
Abstract:The intradermal needle is a kind of special needle. It can be used to treat diseases by placing the needle under the skin of a shallow acupuncture point and leaving it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n ancient China, there was the use of intradermal needles.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modern life, the intradermal needles have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such as convenience and effectiveness, especially in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to improve their processes and use them. Great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s, dominant diseases, operating standard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intradermal needles ar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is field is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to promot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radermal needles.
Key words:Intradermal needle;Suitable disease;Acupuncture;Needle
皮內针是皮内针针法的专用针具,是近现代根据浅刺法及留针法新兴的一种针灸针具。但目前对其所适宜使用的病症类型并无明确的描述,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使用皮内针进行的的临床试验等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从皮内针的起源、优势病种、操作标准、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及对这一领域的概况进行总结综述,初步展示现代医家对皮内针使用的认识规律,粗略得分析了皮内针的运用前景,以求更为有效地促进皮内针的推广与应用。
1皮内针的起源
皮内针针刺法主要由浅刺法和针灸留针方法发展而来。《内经》是浅刺法和针灸留针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皮部》记载的起源[1],其中十二皮部及卫气理论奠定了是内经中浅刺法的理论基础。皮内针通过皮肤刺激皮肤调动增强皮部与经络脏腑气血的联系,调节激发卫气抗邪固表的激发功能,从而达到抗病防病治病的目的。魏晋时期以《针灸甲乙经》为代表,将《内经》中对浅刺法的散在理论论述整理归纳转变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明清时期以《针灸大成》为代表,将浅刺法与针刺补泻理论结合,认为浅刺也是一种补泻方法。如《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云:“但凡针入皮肤间,当阳气舒发之分,谓之开”“补者,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
《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针灸刺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调气,以最终达到阴阳平衡。唐宋朝代(前后逻辑矛盾)以前,针刺留针的时间一般都很较短。如《针灸甲乙经》中所录349个腧穴都是以“留几呼”来作为留针时间长短的衡量标准。唐宋时期留针法开始逐步发展,及其之后的留针时间与其所处不同时期、各个流派有所所用留针时间各有不同,如《针灸大成》记载:“下关: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与而《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留针如饮一升米顷出针”就有时间的不同[2]。新中国成立后,以将浅刺和留针结合的皮内针为代表的创新浅刺工具得到很大发展。如承淡安受日本赤羽幸兵卫皮内针疗法启发,仿制了皮内针,以及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使用更为方便的揿针等,此外还有梅花针、腕踝针等相关针具。
2皮内针的优势病种
2.1疼痛类疾病 汉语中“疼”是指余痛;“痛”是指患者机体内部的伤害性感觉。现代医学所谓的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镇痛对医务工作者来说不仅是在临床工作中所需承担的重要任务亦是面临的各种挑战。皮内针对于疼痛类疾病所占优势包括缓解神经性疼痛,肌肉结缔组织疼痛和功能性疼痛三个方面[3]。
2.1.1神经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是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条件下而感到的疼痛,又称为自发痛。按病变部位可分为周围神经性痛和中枢神经性痛。病变部位可在神经根、神经丛或神经干。常以病变所涉及的周围神经来命名。皮内针疗法主要治疗周围神经性疼痛,包括三叉神经痛[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6]、皮神经炎[7]、颈椎病痛[8]等合计18个病种[4]。其选穴多选用阿是穴。研究提出,皮内针对于此类周围神经性疼痛的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加强大脑皮质对肌皮神经组织的兴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间接地缓解或解除神经受到的异常的状态,从而消除患处的疼痛感觉。
2.1.2肌肉结缔组织疼痛 皮内针治疗肌肉结缔组织疼痛主要包括膝骨性关节炎[9]、跟腱疼痛[10]、腰肌劳损[11]等33个病种[4]。其选穴多以阿是穴为主。研究表明,通过痛点局部皮内针刺激,或针刺联合皮内针,对肌肉结缔组织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2.1.3功能性疼痛 皮内针治疗功能性疼痛主要在偏头痛有所研究。其采用体针或耳穴埋针治疗偏头痛,选穴主要选择双侧风池、太阳,耳穴选用心、神门、脑干,对偏头痛症状的改善具有一定疗效[13,14]。
2.2慢性疾病 皮内针对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精神和行为障碍等[4]出现的慢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包括哮喘、慢性咽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胃炎、肠功能紊乱、失眠、肥胖等。其治疗方法呈多种方式:可单用耳穴[15],或单用经穴[16,17],也可联合针刺或艾灸治疗[18,19],都具有一定疗效。其选穴多以百会、神门、心俞等调节情志的穴位为主。研究提出,皮内针对于此类慢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皮内针浅刺以行卫气、通孙络,久留针而养卫阳,因中医整体观,由表及里,能促进脏腑恢复功能,使得阴阳平衡,达到治疗慢性疾病的目的。
3皮内针操作
3.1皮内针操作规范 皮内针主要分颗粒型和揿钉型两种类型。颗粒型针尾呈环状,长7 mm或9 mm,常用直径0.26 mm的不锈钢丝制成,其埋针方法是用镊子夹住针身,沿皮横刺入皮内,针身埋入皮內0.5~1 cm,然后用胶布将留在皮外的针柄固定。揿钉型又称揿针,形似揿钉,长2 mm或3 mm,用直径为0.26 mm的不锈钢丝制成,其埋针方法是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皮内针使用时,皮肤平坦、屈伸度不大的部位,如背部,可用颗粒型皮内针,进针的方向与经脉形成十字交叉,在特殊情况下,可向心性或离心性进针;皮肤屈伸度较大的部位可用揿钉型皮内针[20]。
国家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医药行业器械标准《揿针》(YY0105-1993)于1993年5月1日起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8部分·皮内针》《GB/T21709.8-2008》并于2008年7月1日实施。其内容包括了皮内针术语,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和禁忌。这2部标准不仅对皮内针针具进行了规范,同时对规范其临床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皮内针国家标准编制过程来看[21],对于皮内针采用的体位和补泻手法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固定材料选用脱敏胶布为佳,埋针时间建议为:夏天宜1~2 d,冬天宜1~5 d,春天和秋天宜2~3 d;四季气候差别不明显的地区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变化。但之后关于皮内针的操作规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22],其原因可能包括多个方面:针具方面,国内皮内针制作厂家众多,针具规格和质量不统一;从业人员方面,其教育程度、职业素养等存在差别,缺乏操作专业性和严谨性;社会方面,对皮内针的相关宣传程度较低,患者对皮内针的接受程度也较差。
3.2皮内针选穴规律 研究表明[23],皮内针疗法可选用的腧穴范围很广,几乎所有常用的腧穴均可以作为埋针的选穴。在选穴方面,以耳穴选用最多,其次则为膀胱经、胃经、任脉的穴位。其选穴规律大致为耳穴埋针,病变局部埋针,辨证取穴埋针3种[24]。其中耳穴中使用最多分别有神门,内分泌,交感等与调节情志有关的穴位。体穴中使用最多的有阿是穴和背俞穴。
4皮内针运用前景分析
4.1皮内针的优势 皮内针的特点是: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刺法安全,易于接受;动态留针,效应积累;起效迅速,安全无痛[20]。现在临床使用的皮内针以日本清铃揿针为主,其质量及患者接受度都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由于时代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的患者使用率暴增等原因,国内企业生产的皮内针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4.2皮内针与社区医疗 在医疗资源逐渐短缺的当今社会,对快速有效简单的医疗方法逐渐产生的需求日益扩大,而因皮内针所具备的上述特点,可以被广泛应用在社区医疗和家庭医疗中。在大多数国家,社区医疗是患者首先求医之处,是以人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也是提供连续医疗服务之处,包括治疗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也即需家庭护理和姑息疗法的患者。皮内针因其特点节省了大量的就医时间和医疗空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就能给许多病症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皮内针疗法还可以推广到家庭使用,其针身极短,针感轻微,可以用于怕针刺的人群,特别是儿童,也避免了采用针灸针治疗带来的晕针、断针等不良反应。
5总结
皮内针疗法临床应用范围很广,可遍及内、外、妇、儿各科,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脏腑病症、头面部五官科疾病、经络病3类。其穴位选择也很多样,目前主要的选穴集中在耳穴和阿是穴。其作用机制可能为:①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皮内埋针给皮部以弱而长久的刺激,刺激信息通过穴位经络传入人体内,从而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皮内针疗法适用于治疗失眠、痛经等;②疏经通络、活血除瘀:皮内针疗法是根据《素问·离合真邪论》中“静以久留”的原则,在病气聚结处,即阿是穴,给予持续刺激,以增疏通经络,活血祛瘀之力,可起到局部止痛作用,所以皮内针也可治疗腰肌劳损、关节炎等痛症;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皮内针刺入皮内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刺激,这种刺激可经过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传入中枢,调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抑制病理兴奋性,适合疼痛性疾病、慢性病和情绪类疾病,可达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或防止复发的目的。但皮内针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阐释,有待于日后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