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及渗透

2019-06-09 10:24张弘强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人文主义渗透策略

【摘 要】 人文主义思想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人文主义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渗透策略主要是:构建基于人本主义的高校教育教学观念;构建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渗透和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人文主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价值;渗透策略

一、引言

将人文主义思想引入高校教学活动当中,就是强调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突出了学习体验的重要性,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使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迎刃而解。人文主义理念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与开发性,以辩证性目光看待個体差异,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手段与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二、人文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日益盛行的时代,人文主义思想引起了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一致认同,向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发起了严峻挑战,传授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包容,把他们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人,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与原则保持了高度一致。在教室这方小天地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主宰,而要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用心灵领悟知识,用不同的观点进行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改变,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发展氛围。

2、有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良好师生关系

多年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直表现得比较强势,学生处于明显的劣势方,凡是能用心听、仔细记的学生,就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个性完全被忽略,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各个领域向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是否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将人文主义思想引入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并将这一思想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打破师生之间的壁垒,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3、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人才观发生了深刻改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时代的宠儿,这也向教学活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要使他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综合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人文主义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能使教师彻底放下师道尊严,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根据学生真实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人文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渗透策略

1、构建基于人本主义的高校教育教学观念

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教育不能只是为了传递知识,而要想办法将学生的内在潜能转换为能力,使他们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逐渐学会自我控制与教育。作为教师来说,要透彻理解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不能让学生消极接受知识,而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学习材料,并根据学习要求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建设性地进行使用,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促进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真正具备辨别美丑、是非的能力,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将来踏上社会以后,能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各个领域的建设中,自觉自愿地付出智慧与汗水,成为能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有人说过,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能使学生具备不断向前发展的能力,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绝不能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制约。与此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才能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才会更加主动、有效、坚持进行学习,才会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构建基于人本主义思想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一项典型的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思想上的碰撞,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留意学生的言行举止,从多个侧面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赢得他们的信赖,融洽、和谐地与他们相处,这也是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当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默默地关注着老师,甚至会对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模仿,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赢得学生的喜爱,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3、注重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合理渗透

将人文主义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不仅仅要捧上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更要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如下:

一是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学知识逐渐过渡到自觉掌握知识。杰出的教育家普朗格认为,教育不能只是满足于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应该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与存在感,诱导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先要摸清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个性特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或是以多种方法的优势互补,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传统教学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从中汲取精髓,将其与现代教学方法穿插在一起使用,为学生掌握知识做好准备。

二是将人文主义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是靠铁的纪律约束而成的,也不是靠严厉的神色控制出来的,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取决于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自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的情绪就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要真诚地面对学生,用微笑来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克服各种障碍,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以温和之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用心聆听他人的发言,产生思想交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会笼罩在幸福当中,教师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也能兴趣盎然。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他们抛出能引发他们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以问题来引领学生成长,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能力差异给予肯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4、注重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时代的发展向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所谓新教育理念满天飞的时代中,把学生视作教学唯一的主体,不人云亦去,拓宽思维的深度,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提高业务水平。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应该重新调整知识结构,不能只埋头于教材,而要冲破自我封闭的桎梏,努力吸收任教学科的研究成果,增强对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将新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体系之中,成为专博相济的“通才”。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除了书本以外,还应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互联网中获得新知识,将更多的人文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这一职业之所以神圣,因为承载着塑造学生的重任,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以儒雅的风度、广博的学识、良好的品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教学不能以让学生“学会知识”为目的,而要努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实世界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教育自己,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人文主义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就是要关注学生,突出了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将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让课堂蕴含着人文交融的和谐氛围,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苑莹.英语教学与人文主义有效结合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56-57.

[2] 黄燕平.浅析“人本主义”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黑河学刊,2016(05)130-132.

[3] 黄继平.高校思政教学中人文主义理念的运用研究[J].语文建设,2015(20)94-95.

【作者简介】

张弘强(1972—)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人文医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人文主义渗透策略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