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精准扶贫成效与问题研究

2019-06-09 10:24张伟清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蒙古精准扶贫创新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内蒙古精准扶贫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内蒙古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精准扶贫的路径:加强精准识别,探索多元化识别体系;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消除绝对贫困;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力量。

【关键词】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内蒙古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贫困人口急剧减少。内蒙古根据减贫形势变化不断调整贫困治理体系,正确把握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在 社会现代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化解制约民族地区扶贫工程的体制机制障碍,促使政府扶贫体制的高效化、合理化。通过对近年来内蒙古精准扶贫工作的总结,本文将针对不同地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提升精准扶贫的工作效率,帮助绝对贫困者如期脱贫。

一、内蒙古精准扶贫的成效

1、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长效扶贫效果显著

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全区共有20余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比上一年同期减少了35%,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13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退出,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3%,贫困旗县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升,城乡差距锐减。仅2017年,共投入33亿元,共建设641个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共安置了5万贫困建档立卡人口。

2、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根据调查评估,自治区共划定了15个深度贫困县、258个深度贫困村和12.9万深度贫困人口,全面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成立了31个区级扶贫工作督导组,入驻31个国家贫困县。将扶志和扶智摆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位置,制定教育专项政策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并出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育资助政策。

3、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脱贫攻坚合力有效

根据内蒙古扶贫攻坚报告显示,2017年中央和自治区拨付共计72.63亿元的扶贫专项资金。为了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北京市将扩大重点帮扶地区至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个旗县和通辽市的4个国贫县,帮扶旗县从原来的16个扩大到25个。169个自治区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指定221名干部驻村帮扶。992个贫困村与510家企业结对帮扶,实施了826个帮扶项目,总共覆盖8.9余万贫困人口。

二、内蒙古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精准”不到位依然存在

2017年,内蒙古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回头看”的工作部署,督导组入驻31个国贫旗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复查工作,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4.5万户,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人口近20万。

2、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频发

根据内蒙古扶贫开发办公室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最大的致贫原因就是因病。一方面,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差,自然资源较匮乏,基层医疗力量薄弱,医院、卫生所、医护人员数量和专业技术无法满足就医需求。有些地方还未实现“三通”,及通水、通电、通路,不仅本地看病难,外出看病更加困难,把小病拖成大病,看病的费用攀升,给本就贫困的家庭带来了更加沉重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内蒙古地处内蒙古高原,淡水资源相对匮乏,地方病发生率高,如甲亢、甲减等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依靠药物治疗,有些副作用小的特效药,价格较高,贫困家庭长期无法负担。对于健康扶贫措施政府虽然代缴了合作医疗费和部分商业保险的费用,由于病情的需要,需要跨省市就医,报销比例较低,且有些药物是无法报销的,尤其有大病和慢性病的贫困家庭,事实上,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

3、产业扶贫缺乏长效机制

产业扶贫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人口聚居地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基础设施薄弱,且没有行之有效的开发方式。例如,有些贫困旗县早些年以生态环境换经济效益,导致草场、农田的荒漠化,不仅农作物无法生长,而且生存环境差,旱灾风灾洪涝频发,加之基础设施薄弱,无重工业、无铁路、无深加工企业,这都对产业扶贫带来不利影响。一些扶贫项目投产后使用率不高,未带来明显的经济管理效益,项目交付就成摆设、设施建好就闲置的现象在很多贫困地区频繁发生,由于前期调研不够,一些帮扶项目脱离实际,致使建成的帮扶项目不能长效的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工作进程,帮扶项目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各贫困地区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作计划,虽然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来投放帮扶资源,但是出现了“一股脑”的将所有帮扶资源投向扶贫地区的现象,缺少对整个行业扶贫资源的全方位考虑,造成有的地区扶贫帮扶资源过于集中,而有的地区相对紧缺,况且单一行业的帮扶是无法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综合性开发问题,造成帮扶项目利用率低,与产业扶贫的配合度还不够,难以形成社会合力。

4、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

脱贫致富的主体是贫困人口自身,脱贫致富必须要靠贫困人口自己的双手换取。但是,就目前内蒙古的情况来看,政府和贫困人口的关系就是救济与被救济的关系,进而导致了贫困人口缺乏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过度依赖政府的社会兜底政策,对于产业帮扶无动于衷。对于这些贫困人口来说,不仅是物质上贫困,更严重的是精神贫困,这也给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三、推进内蒙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

1、加强精准识别,探索多元化识别体系

(1)在现有识别体系和建档立卡工作基础上,重点是对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进行动态监管和识别,主要基于致贫的原因,如因病、因灾、因无劳动力等。为不同类型、不同原因的致贫人口建立动态监管库,谨防为完成工作指标的“被脱贫”。为了确保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包含在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应了解实际情况,扩大建档立卡的范围,扩大覆盖面,细化纳入保障的原因,根据具体原因予以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地区的识别经验,研究构建一套適合内蒙古的贫困综合标准,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识别体系。

(2)完善贫困识别机制,解决“边缘户”问题。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且地下水资源、农耕资源相对匮乏,所以返贫现象频发。根据工作需要,建立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退出与再进入机制。必须实时对贫困户的生产生活进行实施动态监管和评估,降低帮扶后“真脱贫”人口的返贫率。重点关注临近建档立卡条件的“边缘户”。了解该地区可能致贫的人口的规模和程度,以便实施扶贫政策和措施。

2、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消除绝对贫困

(1)帮扶措施多元化,切实减轻社保兜底压力。现阶段,人口老龄化、教育水平低、劳动力流失是贫困人口的主要特征,但是在他们当中不乏有一部分人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只要这部分人能够学会职业技能,政府帮助解决这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必然会激发他们自身内生动力逐步脱贫。在具体措施上,可以根据兜底保障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把他们真正的吸引到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上,实现就业增收。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他们手中的草场、土地等资源统筹评估,入股企业,通过分红的方式增加其收入。

(2)推进合作医疗保障,破解健康扶贫壁垒。因病致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突出障碍,政府应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周期性健康帮扶。实施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合作醫疗全覆盖,扩大药品报销的种类和比例,并对这部分人进行医疗补贴,安排医疗专项资金和众筹资金,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为他们购买小额意外保险和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把全部的贫困户都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享受参保代缴、重大疾病救助等医疗救助待遇。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建设乡村医生队伍,定期对贫困户进行健康体检、普及健康生活常识。

3、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产业帮扶作为保障脱贫攻坚能够长效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龙头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农牧民增产增收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建立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结合的形式,积极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强贫困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结合不同地区产权制度的改革,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通过贫困群众以土地入股、经营权流转、带资入股等方式,用“新办法”解决“旧问题”,让不善于经营、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能够通过产业帮扶的方式使其腰包鼓起来。

4、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力量

“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先导性作用。积极改变贫困人口对个人教育的认知和需求不足的状况,切实把贫困农牧民的脱贫志气“扶”起来。通过引导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使受教育贫困人口都能够掌握实用的技术,感受到教育对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实施教育扶贫的培训政策,让贫困家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大实用技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拓宽增收思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适龄儿童的教育,以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总之,内蒙古的扶贫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制约本地区扶贫开发的复杂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引导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人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如期稳定脱贫。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内蒙古精准扶贫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nmgwjw.gov.cn/doc/2017/06/21/115978.shtml.

【作者简介】

张伟清(1992—)女,汉族,山东平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内蒙古精准扶贫创新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闫锡聪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内蒙古大草原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