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2019-06-09 10:35刘素花
世界家苑 2019年4期
关键词:定义教材数学

刘素花

摘要: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教师要通观教点,全面了解学生,做足做够"备"功;明晰启点,提高导引策略抓好"导"功;落实学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好"习"功;掘准展点,引领孩子深度思考,强化"思"功 ;瞄准谐点,凸显”情”功。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二是效益的最优化。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唯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高效课堂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如何实现高效课堂,笔者结合研课磨课的实践活动略谈如下浅见:

1 “备”功----课堂高效之基园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标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南,也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来明确每节课的导学目标,切实开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实最终定位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于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例题进行恰当的选择,提升备课的针对性。既要关注每一部分知识、每一个例题和每一道练习题,还要有整体意识,全面分析教材,准确把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关注知识点之间的横纵向联系,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把得准。同时还要明白教材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知识点,还有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明确教材只是我们授课的参照,是利用它来落实课标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之目的。教师要关注课标和教材,更要关注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向高效挺进!

2 导功----课堂高效之基质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自身认知、心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活动,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品格与爱好。

2.1 导向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好奇心较明显,教师应充分利用并掌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实现“探索欲望”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从原来的“老师在教什么”的心理状态。变成“我想知道什么”的状态。比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这节知识时,先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它有何用,也就是学习循环小数及其表达、读写方式的意义所在)。接着再给出几个典型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发现其中有些可“除尽”,有些“除不尽”时,再引导学生参照文字定义,找出“除不尽”的这些商的“循环节”。通过探索引导的方式,逐步让学生理解文字定义的内涵。教师就很容易发现定义中难以理解的文字部分在哪。像什么是“小数部分”、什么是“某一位”,什么是“依次”、什么是“不断重复”、什么是“一个数循环”、什么是“几个数循环”,通过师生的不断纠辩活动找准“循环节”抽象的文字概念内涵,这样对定义进行逐字逐句的“探索”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定义的认识,起到很好的定义教学的目的。

2.2 导法

要选取能激发学生兴趣(根据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设计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思考欲望的问题)的导问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先出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很容易说出谁大谁小。当教师继续追问“大多少”时,学生自己便有了想算一算它们各自大小的兴趣。此时再推出面积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

3 习功----课堂高效之苞芽

3.1 提前预习知概貌

在数学教学中,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明目标、有要求的预习很有必要。先要求学生通读教材中要学习的内容,并针对知识点在教材上圈圈点点,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去理解、同化新的内容,实现新知识的自主构建,形成本节的知识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疑问。这样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知识的概貌,将新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初步在头脑中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3.2 课上“前练”明应用

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先不急讲课,而是在前十分钟左右,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教材课后的练习,直接进入“练习”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基础程度和个性的差异,允许并鼓励有余力的学生尽量多完成甚至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课后练习;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可以完成的作业。在“前练”结束时,教师要求学生记下自己无法完成的作业,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实现从“学”到“用”的自然迁移。

3.3 课中拨疑解惑

该环节首先安排和组织学生对预习和“前练”情况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困惑。其次,教师针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本次课时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和释疑。引导学生领悟重点、难点,解剖难题,指引解题思路,启发和促使学生获得答案,最后,总结规律性问题。

总之,要把握课堂的高效,我们必须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学情,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使教学风格朴实一点,让教学方式灵活一点,把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训练厚实一点,将四能(發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到位一点,使三会(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渗透实在一点,真切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京秀.精心备课,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备课[J].学周刊,2013(10).

[2] 李凤梅.小学数学教学应怎样进行有效备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民族小学)

猜你喜欢
定义教材数学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教材精读
定义“风格”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