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 “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 、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当前的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情感价值观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这造成许多中职学生目标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 ,学习发展动力不足,从而出现许多理、情感和管理问题。近年来,在国家的提倡下,众多文化学者纷纷呼吁: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出从经典中找民族精神之源 ,从而解决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而中职学生的许多行为习惯都与社会现状有关 ,塑造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也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有效途径。
1 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国学经典学习氛围
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虽然不是决定性的,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秩序井然、学风优良的校园中进行学习和生活,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更要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于不知不觉间置身其中。比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条幅、电子屏幕、标语等形式将国学经典呈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起到耳 濡目染的作用,让学生在刚想要张口骂人时因看到墙壁上的“仁义礼智信”而知趣地闭嘴,羞红了脸;让学生在校门口看到孔子像时能够对万世师表肃然起敬;让学生在校园中看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能够骄傲地说一句:“这两句我学过!我知道是什么意思,它在强调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重温国学经典系列活动。包括“国学大讲堂”“诵读经典比赛”等,让国学经典陪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2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国学经典教育
随着国人对国学经典的认知更上了一层楼,因此近年来掀 起了一股“国学热”,很多培训机构更是打着“国学”的旗号新开 设了一门课程,希望以此来招揽生源,当然也吸引了很多学生。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带给我们的学生 真正的收获?让他们运用所学的国学经典知识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国学经典并不是流于形式的噱头,而是要实打实地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从真正意 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 进行国学经典教育。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研究素养。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就要有一桶水。也许在此之前 教师对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并不是十分了解,但为了带给学生更好的知识,教师一定要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拥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每读一次都会拥有新的体验。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我们的学生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为了避免揠苗助长,为了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听懂、学 会,教师一定要从学情出发,将难度降低,将知识用学生能够理 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针对《论语》《弟子规》等篇目,我都是 将每一则的注释及翻译附在后面,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进行理解, 而非死记硬背,这样一来,就容易了许多。最后,反复诵读,强化 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会我们读书的方法,其实最适用于国学经典篇目。起初,学生会觉得很难理解,但是不要操之 急,先范读正音,教会学生朗读后再反复地诵读,可利用每天清晨的时间进行早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校园,是一天中最美好的事情!熟读成诵,学生都能够做到熟练地背诵时,自然就会理 解其中的意义了。特别是一些经典名篇,学生背得越多,对学生 的写作和文学素养就越有帮助。
3 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妨借助一些典故、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国学经典教育与语文教学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一方面,语文教学中因为有了国 经典会更加具有深度、充盈;另一方面,国学经典教学中引入教材中的知识,又不会显得生疏,而是让学生意识到国学经典对我 们生活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所在,学以致用,利用它去指导生活与 实践,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最后我想提一个建议:老师们在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时要始终体现职业特色 ,与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现代职业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与传统文化之问的联系,从而深入理解现代职业精神,成为“敬业、高效”的高素质劳动者。 国学经典教育承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是向企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教育主体 。避免國学经典教育的泛人文现象,主要还应该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的作用方面着手。其中,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或讲座,让国学经典教育的成果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与对社会政治经济世态人情的认知结合起来,搭建传统教育与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的桥梁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体 由过去的仅涵括学科知识和基础能力,向职业劳动者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转变 ;也实现了受教育者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化。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