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童谣: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

2019-06-09 04:49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童谣情感音乐

杨 慧

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通过美的观念与美的形态塑造内在品格和价值观的生命与情感的教育,强调个体的生命生成和心灵感悟。《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①音乐审美以音乐为本,是学生、教师、音乐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但是,受西式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育在课程、教材、教法上过于科学理性,存在教材内容固定等问题。这导致在教学中未能有效兼顾城市和农村学生成长的文化差异,忽略学生的成长背景、生活基础,以及学生的心灵感受,从而使小学音乐教育容易不自觉地滑入“技术理性”的认知误区。

地方童谣是儿童口口相传的歌曲,有着天然的儿童性、丰富的审美性和独特的地域性。将地方童谣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审美资源,可以有效应对资源固化所带来的“技术理性”的教学问题。在审美文化视野中,音乐教育应走进学生生活,走向文化田野,走向社会发展,以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变革性拓宽教育视野,加强音乐与学生之间的内在联结。同时,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从认知地方文化开始,找到情感归宿和文化认同,在文化理解的语境之上,不断促进学生的审美认知、艺术想象与实践表达。

一、地方童谣作为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资源的优势

文化是民族之根,音乐艺术的审美经验、审美活动、艺术理解等都是建立在文化语境之上的。地方童谣作为地方性文化和审美经验的表达,是维系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和情感纽带,凝聚了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感。将地方童谣作为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从追求审美普适性转向地方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可以加强学生心理、文化、社会三个维度之间的联系,使他们通过地方童谣的区域性文化记忆,建立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继而产立情感认同、审美认同和文化认同。

(一)鲜明的节奏韵律,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

特定人文语境下的生活群体,往往拥有共同的文化特性和音乐审美趣味。地方童谣作为一种地方性经验载体,有着丰富的内容基础和精神内涵,是地方文化与情感价值的表达。如童谣《小海螺》:“小海螺,我问你,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海里,今天上岸看看你。等会涨潮海浪来,它会把我接回去。”这首童谣内容通俗易懂、鲜活有趣,表现了区域性的社会环境和情感表达方式。在满足儿童精神生活的同时,通过三字句停顿两次、七字句停顿四次这种鲜明的节奏与韵律,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美的体验。

(二)独特的区域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往往建立在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形成的地方性文化和审美经验之上。地方童谣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知识、民间智慧和深厚的历史记忆,还代表着区域性人群的共同经验与价值取向。如童谣《小螃蟹》:“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小螃蟹,脾气大,路不直走横着爬。小朋友,别碰它,它会伸螯把手夹。” 这是一首与海有关的童谣,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俗韵味,以及鲜明的地域性和传承性特征。通过诵读这首童谣的歌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文化认同。

(三)广泛的生活趣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

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是美与生活的相互交融。地方童谣承载着人们童年的记忆,通过丰富的内容题材、有趣的音乐形象,它们不仅能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还构筑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桥梁。童谣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共情体验。如童谣《踢脚板》:“踢脚板,靠南山。南山柳,踢古柳。古柳垂,踢花梅。梅花大,踢几下,踢你小脚没落出。”这首童谣以其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质朴的语言,让学生的情感在吟诵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表达出来,并在循环往复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的成长。

地方童谣反映了区域性社会环境所积淀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价值观念,维系着人们最深层的情感纽带。作为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地方童谣的实践、开发与运用中,应广泛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多渠道、多方位、多维度地组织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渐丰富并充实他们的情感世界。学生长期受地方性音乐文化熏陶,可以使他们建立起相同的感知方式,从而促进地方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二、基于地方童谣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实践

地方童谣是民族审美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区域音乐文化的映照,以其独特的节奏韵律吸引着儿童。音乐课程在教材设置、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上应立足于学生的审美经验,将地方童谣资源引入小学音乐教育,合理开发地方童谣,构建地方文化课程,成为当下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一种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将地方童谣的文本价值与教育价值相结合,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在学生主动参与审美体验的同时丰富审美感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让音乐回归学生的真实感受。

(一)明确课程理念与目标,丰富本土音乐资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②音乐课程作为区域性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内容设置上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突出本土性与民族性,重传承、创特色。以学生可感知、可理解的地方童谣文化为基础,开发特色音乐课程,可以打开学生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窗口,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地方课程发展,进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二)合理开发地方童谣,推动地方课程建设

音乐课程不应是概念、符号、技术理性的标准化的经验载体,而应是一种渗透审美、想象、文化并富有灵性的审美经验的塑造载体。因此,在将地方童谣引进音乐课程中时,应立足本土文化特色,以开放包容的思想,突破学科本位的片面性与狭隘性,还原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此外,还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灵活运用,创新发展,对地方童谣进行整理、改编、配曲,优化教学内容,丰富音乐课程资源。

1.方言节奏入手,回归音乐原本

地方童谣节奏简单,朗朗上口,带有浓郁的方言韵味。因此,在说唱吟诵的过程中,应结合地方方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让学生回归童谣最初的状态,感受地方文化的历史记忆。

谱例1

这首童谣富有地方性生活趣味,形象地表现了海边儿童捉螃蟹时的情景。乐曲采用二拍子,并适当加入附点节奏,简单易学,具有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适合他们记忆和传唱的特点。

2.编创合适曲调,突出地域特色

在流传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童谣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曲调。教师可以依据方言走向,将童谣谱上合适的曲调后再教学生演唱,这样他们不仅能很快学会童谣,还能感受方言的韵律特色。

谱例2

这首童谣属于我国传统歌谣“数数歌”的一种,采用形象的比喻将十个数字贯穿其中,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充满童趣。依方言韵律走向的高低起伏变化编创旋律,同时兼顾中国民族音乐调式的特征,可以突出旋律的地域文化特色。

3.经典旋律嫁接,感受童谣快乐

耳熟能详的旋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区域性文化的认同。而为童谣嫁接经典的旋律,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谱例3

这首童谣描绘的是当地人们过春节时的欢乐情景,而配上儿歌《新年好》的旋律,能够拉近学生与地方文化的距离,通过唱、跳、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了解民俗的同时,感受童谣的快乐。

(三)改进音乐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审美体验

加强地方性音乐资源与审美教育的充分结合,有效运用地方童谣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喜闻乐学”的氛围中得到美的熏陶,促进审美体验与表达,塑造文化心灵,继而弘扬、传承优秀本土音乐文化。

1.唤醒学生的音乐情感,引发主体参与实践

随着普通话的广泛使用,会说方言的学生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应采用口传心授式教学,唤醒学生的音乐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理解本土文化、发展音乐想象。

谱例4

《小猴子》是一首形象生动、有趣的海州童谣,形象的歌词将小猴子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出来,充满童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口传心授的形式,引导学生用方言朗诵歌词,并通过接龙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歌唱形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特点,感受海州童谣的韵味。

2.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助力主体审美感知

音乐来源于生活,节日习俗是民间生活的浓缩,是民间文化和民间智慧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搭建音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建构个体生活化的音乐体验,这将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实现音乐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新年 到, 新年 到, 新年 到了 真热 闹,贴春 联, 放鞭 炮, 耍龙 灯, 踩高 跷。包饺 子, 蒸年 糕, 吃糖 葫芦,吃元 宵,爷爷 奶奶 忙不 停, 弟弟 妹妹 乐陶 陶。

在学习《新年好》这首童谣时,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了解海州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进行歌唱。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可以配上“噼哩啪啦”的鞭炮声烘托背景,以及锣和鼓的伴奏,那么过年的气氛就更加浓郁了。这样就在实践体验中促进了学生的审美感知、情感认同,最终使文化情感的浸润水到渠成。

3.建立平等自由对话,实现主体自主探究

音乐教学应建立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也就是在即兴的创造表现中,在师生的对话实践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谱例5

《求风歌》这首童谣在编创的吟诵中,出现了三拍子与二声部的混合,学生可以选择用不同的小型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在实践体验中锻炼立体的音乐听觉及合作能力,同时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体验中感受音乐独特的魅力,从而形成审美感知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将地方童谣作为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童谣,可以发挥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改善音乐教学方式,在吟诵童谣、歌唱童谣、编创童谣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时代在发展,在多元音乐文化语境中,音乐教育应坚守本民族文化、传承本土文化,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文化的浸润中让学生回归最初的审美感受,以实现音乐课程的育人目标。在此过程中,地方童谣可谓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与实践。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3 页。

② 同注①,第35 页。

猜你喜欢
童谣情感音乐
童谣里的童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快乐童谣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