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度学习的音乐课堂—以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为例

2019-06-09 04:49马俊燕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深度学科素养

马俊燕

近年来,笔者及所在团队致力于省级课题“音乐生态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入学习与探究,认为只有改进教学行为,建构出生态化的教学课堂,才能使得作为生命本体的学生幸福成长。随着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探索和实践,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闷课”少了,学生参与度高了,音乐课堂更有活力了。尽管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了,但并不等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就能达到形成核心素养所需的要求。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深度学习”可以解决这一困惑。

深度学习①(Deep Learning)也被翻译为“深层学习”,是瑞典学者费尔伦斯·赛尔杰在学生阅读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 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概括地说,深度学习是相对记忆型学习的一种理解型学习。在策略上,深度学习突出参与、体验、生成和迁移,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方法的掌握。

“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②本文旨在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指引,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高自身能力,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源于对浅层化、表面化教学的反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思维惰性化 — 阻碍能力提升

人的思维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两个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的情况,这不仅暴露出学生的思维惰性,也暴露出教师的思维惰性。学生的思维惰性表现为难以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无法解决问题,思维处于关闭状态。而造成学生思维惰性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思维惰性,其行为主要表现为照本宣科,对学科教材和实际教学内容的理解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思维一旦丧失活力,就会使教学失去应有的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失去深度思考的平台和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惰性。思维一旦有了惰性,教学就无法创新,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也就停止了发展。

(二)主体性不彻底 — 制约学科育人

主体性不彻底主要表现在重“教”轻“学”方面,即忽视学生的自主权及模块学习的选择权。

基础教育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的逐步加强和转变。新的高中课程为了加大学生选择学习模块的自主权,在保留原有六个教学模块(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相应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校本化的“选修课程”。

主体性不彻底的另一种现象是,很多学校把选择模块的自主权攥在校方或教师手里,无论学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都只能被动地去学习指定的模块,并没有选择权。当然,在短期内开设所有课程是不可能的,但一所学校开设三四个教学模块还是有可能的,因此,应把选择模块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此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

(三)知识绝对化 — 影响素养形成

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形成音乐学科特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不只是习得音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音乐知识的外在形式,而把作为教学根本目的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弱化了,忽视音乐形式内部结构所蕴含的文化、生活等价值意义,一堂课下来几乎看不到生成的影子。

知识技能、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都是人的发展所必备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对立的。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可以转化为学科素养,学科素养也可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知识技能在人的外层,基本能力在人的中层,学科素养在人的内层。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是学科素养的组成部分,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知领域,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应与整个生命融为一体,成为人的整体生命气象,形成每个人所特有的气质、习惯、性格,使人的生命更具有价值。学科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是育出来的、养出来的内在能力和品格,而能够教出来的多半是知识和技能,这就是倡导深度学习的原因。教学中我们要舍得把时间提供给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梳理和归纳、质疑和创新,通过学科教学让知识技能转化为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让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教学。

二、教学主张和策略

以下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走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主张和策略。

(一)教学目标 — 强调学科育人的整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音乐教学走向深度学习的开始。针对现实中教学目标存在的割裂问题,教学目标的设计、表述、实施要强调学科育人的整体化。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由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构成,在指向上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联系。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人文内涵、人文精神、人文修养紧密联系,且相互融合;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的高低直接影响艺术表现的高低;艺术表现则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文修养和精神风貌。因此,唯有设立整体化的教学目标,才能对人的发展产生全面、持久的影响,而整体化意味着联系、组织和整合。

1.教学主张

教学目标的设计、表述和实施的目的皆为育人,因此其整体化意识需一以贯之,并在系列活动中实施教学目标,让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融合、渗透在每一节课中。

2.教学策略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表述和实施的整体化意识要一以贯之;其次,要设计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感悟、归纳和运用;最后,让音乐学科教育与大教育学融会贯通,注重知识的立体化、结构化,让学科知识与非学科知识同时发挥作用。

3.教学案例

这里分别提供“教学目标表述”案例和“知识结构立体化”案例。

(1) 教学目标表述。以高中音乐鉴赏“鼓乐铿锵”③一课的教学目标为例,从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出发,将其综合表述为四个教学目标。

① 通过听音频、看视频、模仿视频演奏动作等活动,体验散板、震音、渐弱、渐强等表现手法在鼓乐中的艺术效果。通过聆听鼓乐音响,想象丰收后人们晾晒核桃的情景。

② 结合教学活动阅读教材,掌握“鼓乐”“鼓吹乐”“ 吹歌”等音乐基础知识。

③ 全班以课桌为鼓,以手指为鼓槌,在实践中将获得的知识连接起来,形成《滚核桃》的压缩版。

④ 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提供锣、鼓等小型打击乐器,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编创并表演打击乐合奏《龟兔赛跑》。

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归纳和梳理了绛州鼓乐的基本表现手法,了解了该鼓乐所表达的生活内容,并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目标在学生参与的具体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实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2)知识结构立体化。以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对民歌《脚夫调》旋律特点的分析为例。

《脚夫调》旋律由上下两句构成,分别包含了两个西北民歌中常用的旋律框架,其中上句旋律呈现连续四度上行,下句旋律呈现连续下行,它们分别表达了脚夫怎样的心情?这就涉及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西北人民的性格特征、脚夫的自然发声方法、当地的生产与生活,以及审美习惯等音乐学科知识,同时还包括地理学科、政治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甚至生活中的旅游经验等。正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知识或经验,在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梳理和分析上发挥着联觉作用,帮助学生归纳和整合出西北民歌“高亢”的风格特征,理解旋律形态和音乐风格形成的关系,以及所对应的人文内涵。

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深度学习的知识结构犹如“和声进行”一般,应该是立体化、结构化的,既有纵向关系,又有横向联系,既有学科知识,又有非学科知识。

(二)教学内容 — 主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生活即教育”,联系实际的生活化:“一是立足生活的教育,二是通过生活进行教育,三是为了生活向上进行教育。”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学生更容易接受与其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教学内容。音乐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蕴含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者和人民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将外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而教学内容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精神力量,必先转化为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教学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⑤也就是说,学生不是直接学教材中的内容,而是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加工后,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才能被称为教学内容。这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度研究的成果,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

1.教学主张

生活即教育,其既是教育思想,也是指导教学的方法论,应依据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

2.教学策略

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音乐素材;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到发现社会生活的美;从用音乐美化学生的学习生活,到树立用音乐美化学生人生的美好愿望。

3.教学案例

(1)开发和创造生活中的音乐资源。铃声是学生生活中听的最多的旋律片段,而我校的铃声音乐是以校歌为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交响乐,既是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铃声。我校音乐教育的传统是将校歌、铃声等学生身边的音乐素材作为第一节音乐课—“音乐与人生”的教学内容之一,以此引导学生养成关注身边音乐的习惯,以及有审美地生活。将这样的铃声作为丰富教学内容的资源,它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铃声本身,这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还是学校音乐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起点。

(2)用音乐美化生活。如在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一课的鉴赏教学中,待学生理解了贝多芬的创作思路后,引导学生为《欢乐颂》填上合适的歌词,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写道:“即使现实是面灰墙,也要勇敢闯一闯,每次挑战都不一样,不能丧失了希望,告诉自己你要坚强,就像阳光一样亮,智慧勇敢足球梦想,总有一天能飞翔!”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表现出学生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还调剂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音乐审美的正能量。在这一过程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创意表达,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经典音乐的兴趣。

(3) 生活化课程开发。我校地处刘天华的故乡—江苏省江阴市,且这里还有传统地方戏“锡剧”。因此,我校在校本课程研发中除了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要求外,还加入了“刘天华音乐赏析”“锡剧进课堂”“二胡演奏”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课程,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又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和坚定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三)教学过程 — 重视参与体验的活动化

重视参与体验的活动化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音乐鉴赏教学仅依靠“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音乐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听觉对象,音乐的表现要素与人的联觉是有对应关系的,这种心理反应的广泛程度,影响着人们对音乐艺术总体价值的判断。因此,“音乐课程各模块教学,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⑥

就活动形式而言,包括“外在活动”和“内在活动”。外在活动主要指身体的参与,内在活动主要指心理和大脑的参与,即思维的参与;外在活动对应感性认识,内在活动对应理性认识。如果说外在活动是看学生“做”了什么、“做”得怎样,那么内在活动则是看学生“想”了什么、“想”得怎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必须是在劳力上劳心。”⑦走向深度学习的活动化体验教学过程,是外在活动与内在活动的相互结合、相互转换。

1.教学主张

创设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的“操作学习”、小组合作的 “项目学习”,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内化、转化和升华。

2.教学策略

活动化学习须满足五个条件⑧:有引发性问题,如以“项目”名称做指向;有一个或一个系列的学习成果,如研究报告、图片展示、录音录像等;关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学习具有一定生活意义和社会价值。

3.教学案例

(1)操作学习。灵感来自义务教育阶段常用的声势教学和律动教学,并以世界三大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为理论依据。如,在非洲歌舞音乐鉴赏教学的节奏体验中,可就地取材,将学生身体各部位或课桌、座椅作为打击乐器,引导每位学生为非洲音乐编创“打击乐”伴奏。再将非洲鼓和中国小型打击乐器加入课堂教学环节,供学生选用,并在课堂小结时,鼓励部分学生上台演奏,其余学生用敲击课桌、座椅,或击掌、跺脚、拍腿等声势律动形式共同为音乐伴奏。

(2)项目学习。如在高中音乐鉴赏“流行风”的教学过程中,以“流行风”为主题,梳理、归纳流行音乐的基本特点,并以教材中的流行音乐作品和学生熟悉或喜欢的流行歌曲作为学习素材。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后形成研究报告,并以图片、课件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有的小组以不同时代的流行歌曲来说明流行音乐的时代性,揭示了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有的小组穿上汉服、配上舞蹈展示“中国风”;有的小组对电视和网络节目中的“翻唱音乐”“短视频音乐”提出“老歌新唱还要吗?!”的质疑,引发讨论;有的小组分享完二次元音乐之后提出,要警惕“文化侵略”,表现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觉悟。

(四)教学评价 — 指向学生的学习状态

核心素养新时代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正在越来越多地指向教学过程中的“学”。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素养。本文参照余文森教授著作中的相关内容,结合音乐学科特征,以表格的方式梳理出如下五个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的五个状态 状态描述情绪状态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是否愉快学习意愿是否能够持续是否能控制和调节学习情绪参与状态主动程度:主动发言情况,投入讨论情况参与深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参与广度:自主活动和学习时间、回答问题和操作的人数、是否全体参与、是否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交往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情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情况信息交流和反馈情况交往的气氛是否民主、和谐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得到保护思维状态是否做到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敢于质疑是否对音乐有自己的解读是否能提出独创性问题生成状态 是否能依据自身经验来发现、领悟、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生成预设内容

三、结 语

音乐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是走向深度学习的音乐教学的目的。音乐活动是形成音乐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音乐知识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和途径。教师作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导,首先要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去挖掘宝藏、激发动力,去学会解释、分析学科现象和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我们常说要跳出学科看学科,但值得注意的是,音乐独特的音乐性才是其最珍贵的特点,对音乐学科以外知识的强调,不能超越或削弱音乐本身的内容。

在音乐学科育人的路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和研究。如,如何能让学生从愿意提问题,到能提出问题,再到能独立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回答教师的问题。再如,预设的“度”应如何把握?…… 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与思考。音乐育人永远在路上……

注 释

①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6 页。

② 同注①,第53 页。

③ 马俊燕《教学设计之“鼓乐铿锵”》,《中国音乐教育》2014 年第12 期。

④ 沈德鑫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年版,第22 页。

⑤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课程·教材·教法》2016 年第11 期。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版,第2 页。

⑦ 同注④,第24 页。

⑧ 同注①,第226 页。

猜你喜欢
深度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