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摘 要:如今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逐步发展完善,为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并树立健全的人格、价值观念,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当引入多媒体技术,此举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乐趣,摆脱教室中场地和教学道具的局限,切实为学生展示科学技术的先进性,还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现实案例,迅速成长。本文结合实际,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道德与法治 优化课堂
在如今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教书和育人都是学校、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过去许多小学过于看重语数外的教学,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却不甚重视,导致许多问题产生。小学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初步萌芽和确立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如果不能给予恰当的引导,就可能使学生迷失方向。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教学工作,采取多媒体技术对课堂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优化,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人格。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一)为课堂增加趣味
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观看趣味小视频,或者了解新闻时事内容,观看新闻节目剪辑等,这些都远比略显枯燥的板书更加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此,学生才能够进行主动自发的探索,从而领悟学习的真谛,积极参与课堂,紧跟老师的步伐。
(二)拓展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可实现教学资源的拓展与分享,比如在同一所学校内与其他班形成交流和资源交换,或者长时间保存教学资料,在期末时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另外,还可通过搜索和下载网络上的名师讲课视频,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名师,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境界。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小学生普遍还存在爱玩的天性,不宜长时间采用严肃的教学方式,因此应当吸纳多种形式来充实课堂内容,吸引学生兴趣。情景教学法能够恰如其分地满足学生参与课堂的需求,并保护其天性,在过去的教学条件下,该方法很难施展,但如今,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指的就是利用多种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较为逼真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某种情境,并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获取代入感,升华精神,迅速成熟。创设情境教学法还可将学生代入经典案例,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观念,并随之保持理智。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我和大自然”单元时,可以利用投影等模拟森林中的环境,请学生们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说出自己生长习性、对大自然的贡献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用提前在网络上下载的动物图片和叫声等辅助叙述,这样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增加对于自然环境的了解,促使他们怀着积极的态度探索世界的奥妙,并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和对于大自然的尊重,使他们充满爱心,学会感恩。
(二)结合新闻时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教育从来都不应该与事实脱钩,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们展示最新的时事新闻,借此来开展教育。例如当学到“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时,可以在为学生讲解安全用电、安全用水、远离火源或者其他危险物品的注意事项之余,给他们展示由于不当操作引发的家庭火灾、触电事故等,让他们讨论新闻主人公做法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此深化他们对于家用电器安全操作的理解,了解常用电器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用法与潜在危险,做到自觉远离危险源头,妥善地保护自己。而在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时,则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约束,给他们讲解最近频繁出现的儿童利用父母、祖父母的手机充值游戏或是打赏主播、酿成巨大灾祸的案例,让他们树立金钱意识,明白家中的钱都是父母辛苦工作所得,是家庭共同财产,并不属于孩子自己,決不能擅动。此外,还应通过展示每年因为资源浪费带来的损失,使他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注重生活细节。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翻转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没有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实现翻转课堂,让学生来扮演教师进行授课,讲一堂课分割为4~5个环节,每位学生都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给大家讲述自己的观点,并用PPT或者短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让他们体会成为老师的感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积极配合老师,还可通过这种新颖的形式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方式成为必然趋势,小学教师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引进多媒体教学,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从而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输送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萍.多媒体网络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0,22(03):196.
[2]刘阳.多媒体网络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名师在线,2019,(08):85—86.
[3]胥传红.网络环境技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J].名师在线,2018,(1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