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文化译介现状以及译介模式探究

2019-06-08 02:26马翼梅艾玉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4期

马翼梅 艾玉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陕北民俗文化译介现状的回顾,分析了陕北民俗文化译介过程中的困难,提出了陕北民俗文化译介的可行模式:在对陕北民俗文化译介时,要确保译介主体的多样元化;既要确保译介内容的多样化,又要避免双方文化的冲突性;完善和拓展多种译介途径;要考虑受众的历史文化背景。

【關键词】 陕北民俗;译介现状;译介模式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离不开民众的生活,是民众在生活需求中逐步构建的文化事象。陕北民俗文化是被多种原始文化环绕、包裹而又始终保持独特魅力的文化系脉。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陕北文化的译介是陕北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

一、引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民俗文化的对外译介成为语言学界、翻译界关注的重要话题。近年来,陕北经济迅速崛起,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使得陕北也加入到了全球一体化的行列。在陕北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下,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意义重大。对陕北民俗文化进行译介可以宣传陕北区域文明,扩大陕北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给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二、陕北民俗文化译介现状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某一区域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征之一。陕北地处陕西北部,陕北人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这些民俗文化事象与陕北人民的现实生活保持着血肉联系,蕴含着陕北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陕北是一块民俗的沃土, 更是民俗文化的宝库。其涉及范围非常广,在民间艺术文化中,有陕北民歌,陕北剪纸、陕北说书、陕北雕刻、安塞腰鼓等;在饮食文化中,有圪坨、饸饹、洋芋擦擦、黑楞楞、羊杂碎、碗坨等,在服饰文化中典型代表是羊肚子手巾、羊皮袄。在婚丧嫁娶方面, 陕北人都有着严格仪式,这都体现了浓郁的陕北风情与民族风味。现在随着陕北经济的崛起,陕北已经进入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陕北,然而对于这些丰富、灿烂的陕北民俗文化却不甚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陕北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甚是薄弱。在对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方面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局限在陕北民歌范畴。目前,有代表性的论文是苟亚军在2016年第4期《东华大学大学学报》上发表的“陕北民歌中的修辞格及其英译研究”;杜丽萍在2014年第4期《交响》上发表的“翻译美学视角下的陕北民歌英译研究”;以及田玲在2010年第5期《牡丹江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浅谈陕北民歌的民俗文化译介”, 这些文章大都针对如何对陕北民歌进行翻译而提出的一些策略。这些情况表明,陕北民俗文化走不出去的根本原因在于传播机制和翻译体系的不健全。

三、陕北民俗文化译介的困难

民俗是生活层面的文化,民俗离不开民众的生活。陕北民俗也正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可以说陕北民俗文化特色的形成是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密切相关。陕北民俗的特征决定了陕北民俗中充斥着大量的方言词汇。它显现在陕北人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方面,即所谓的文化负载词。孔令翠和蒙兴灿认为:文化负载词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源于语言特征、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而产生的文化负载词的存在导致了陕北民俗文化的相对不可译性,这也成为陕北民俗文化译介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四、陕北民俗文化译介模式

谢天振教授曾指出:“借助译介学的视角,我们重新来审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就不会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一个仅仅关涉语言文字转化的翻译问题,而会注意到它与文化的跨国、跨民族、跨语言传播的方式、途径、接受心态等相关的因素。”本研究主要采用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在《社会传播的功能与结构》所提出的5W(who, what, to whom, in what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传播模式为参考依据,在这里笔者主要探结合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以及译介受众四个方面对陕北民俗译介模式进行论述。

1、译介主体

译介主体,即是由谁来完成陕北民俗走出去的任务。笔者以为,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首先要依托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官方的学术机构介入,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翻译团队。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协助组织各种文化节,文艺展演、创建文化展览馆等方式打开对外宣传的门户。其次,本土译者需和优秀的国外汉学家合作,达到双语的优势互补。不可否认,本土译者对自身文化的了解远远高于国外译者,但如果有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译者给予语言上的指导和润色的话,译文的文化意蕴则会更加浓厚,译文的可接受程度会更高。总之,在对陕北民俗文化译介时,要确保译介主体的多样元化。

2、译介内容

译介内容,即指译者对所翻译内容的选择。将陕北民俗文化翻译到国外时,首先要对其进行筛选,要选择那些能充分体现陕北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代表,如陕北民歌、陕北剪纸、陕北秧歌、绥德石狮子、陕北饮食、窑洞文化等体现陕北人民豪迈奔放、心灵手巧、善良质朴的情怀都可以成为译介的重点。当然,与其他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意识形态相冲突的文化译介是要回避的。因此,在对陕北民俗文化译介时,既要确保译介内容的多样化,又要避免双方文化的冲突性。

3、译介途径

译介途径,即译者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样的方法,使得需传播的信息走出去。通常来说,译介的途径越多,译介的效果就会越好。要想使陕北民俗文化走出去,政府机构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要与国外出版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搭建更多网络平台对其加以宣传。完善和拓展多种译介途径。通过出版、影视作品、广播、网络等手段提高对陕北文化对外传播效率。

4、译介受众

译介受众指所传播信息的接受者。然而,受众不是消极的被动者,他是积极的接受者与参与者。一部再好的译介作品,没有受众的欣赏与肯定那也是失败的。对陕北文化的译介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北,走进陕北、吸引更过的受众。在陕北民俗文化对外译介时,一定要对西方受众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考虑受众的历史文化背景,充分了解受众需求,多倾听受众的反馈意见,才能达到良好的译介效果。

五、结语

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实质上是搭建了一座让世界了解陕北的桥梁。但对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问题。在译介的过程中需要考察多方因素,如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以及译介受众等。因此,积极探索可行的译介模式,对于提高陕北地区文化软实力,对于陕北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加快陕北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可以让陕北民俗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

【参考文献】

[1] 孔令翠,蒙兴灿. 实用英汉翻译[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2] 侯芳梅. 民俗概论[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0.

[3] 李道和. 民俗文学与民俗文献研究[M].

[4] 苟亚军. 陕北民歌中的修辞格及其英译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 2016(4).

[5] 田玲. 浅谈陕北民歌的民俗文化译介[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5).

[6] 谢天振. 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