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探析

2019-06-08 02:32汪微微杨清华
祖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

汪微微 杨清华

摘要: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经济基础不一样,可分为主导政治文化和民族亚政治文化,两者在博弈的过程中产生了政治社会化的三个问题:政治认知程度较低、政治情感较浅、政治参与较少。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视角对应给出了三重解决方案:倡导文化公民身份,统一政治认知;宣扬少数民族本土红色文化,唤醒政治情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深化政治参与。

关键词:少数民族   政治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

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是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少数民族扶持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提高少数民族人民政治社会化水平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关于政治社会化,西方部分国家学者从发展资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诸多观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西方部分学者为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相关观点显然不适用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观点去分析并解决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相关问题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文化有详尽的论述,政治文化与物质基础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要把握经济进化规律,并使自己社会意识“尽可能清楚地、明确地、批判的与它相适应”[1],这种认知过程就是政治社会化,而社会意识作为经济进化规律的反应指的是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递进的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一)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7)》中明白无误的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为了有效开展物质生产活动就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开展,“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2]。每个人都处在紧密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之中,“共同体是实体,而个人只不过是实体的附属物” [3]。因此,人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而存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人的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被它所处的政治关系接纳的过程,个人通过习得政治价值、政治规范、政治知识和技术,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人。

(二)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是政治文化的代际传播

列宁曾在《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提到“政治文化”,其含义相当于“政治教育”[4]。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政治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想和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5]。因此,个人习得政治价值、政治规范、政治知识和技术的实质是对政治文化的习得。

人是政治文化的主体,是政治文化的生产者和承受者。每一代人创造自己的历史时,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6],自然也会遇到既有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人们在自身的历史活动中传递、延续和改造着既有的政治文化。因此,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际传播。

(三)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具有双重性

由于各社会(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自身的经济组织方式不同,因此政治文化在一代代的传递和发展过程中,必然沉淀出特定的反应该社会(共同体)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这种有着特定的经济组织方式、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就是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地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必然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导致了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各不相同,从而在社会大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亚政治文化结构,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就是亚政治文化。

虽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亚政治文化广泛存在。然而,规定全社会政治文化(母政治文化)总体倾向的是能够反应绝大多数人思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文化,即主导政治文化。我国主导政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它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有着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代表了我国人民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然而如前所述,我国少数民族作为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人群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仅次于主导政治文化的少数民族亚政治文化。因此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主导政治文化的社会化,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的社会化,以实现民族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

二、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困境

(一)政治认知程度较低

政治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观察、经历等途径所获得的政治知识和感性认识”[7],要获得相关政治知识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比如:家庭、学校、社会交往、大众传播媒介政权系统。少数民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区、沙漠、原始森林地带,这些自然环境限制了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政治知识的少数民族人民较少。自然环境也把少数民族人民分割成零碎、分散的单元,一个村子只有十几户甚至几户人家,交通闭塞,生活范围较小,信息传播困难,大众传播媒介无法有效传播政治知识,以上都导致少数民族人民对现存政治体系认知不深,缺乏了解。然而,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人民会通过固定的节日如布依族、苗族的4月初八,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等交流感情,使得少数民族作为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更加亲密、稳固。同时,少数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耳濡目染,有着深刻认知。

(二)政治情感较浅

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主导政治文化,通过倡导各民族平等并帮助少数地区发展经济,考虑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实施了少数民族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人民对国家的依赖和政治认同加强,然而中国特色社会政治文化形成时间尚短,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深厚的政治情感。然而少数民族由于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较为深厚。与民族文化的情感深厚性相比,主导政治文化处于浅层次情感。

(三)政治参与较少

少数民族人民由于地处偏僻,对政治体系缺乏了解和认知,较少自觉参与政治活动。在封建社会,传统政治文化体系下,他们是臣服与反抗的矛盾体,要么完全臣服于政权体系不参与政治活动,要么反抗政权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赋予了少数民族人民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同等说话的机会,少数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加,但公民意识的建立和政治参与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数民族人民的政治参与有待加强。然而,少数民族人民是民族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民族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现路径

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重点是主导政治文化的社会化,然而民族亚政治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是“抑制”亦或是“整合”?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落后民族受先进民族的影响将会自然改变自己的原有特征而走向融合。当经济尚未足够发达融合尚存在困难时,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就应该从整合的观点出发,探讨可能的教育路径。

(一)倡导文化公民身份,统一政治认知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要求经济发展不够先进的民族地区的“族员”认可自己是先进经济发展水平下产生的“社会主义公民”来统一政治认知有一定难度。然而,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来看,政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正作用表现为对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促进。从这个意义上 ,不妨对公民身份予以更新,倡导文化公民身份,解决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矛盾。文化公民身份指的“是基于一定的文化权利和责任而展开的一种主体性、反思性和实践性的共同体成员关系,它主张通过公共空间中的公民文化参与,开展多元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形成社会成员共建、共有和共享的公共民主文化以及基于这种文化的认同”[8]。费孝通在分析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即在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统一体下尊重民族差别,求同存异。文化公民身份在倡导政治权的同时,还提倡文化权利,强调不同文化差异下的文化统一。一方面,文化公民身份正视民族政治亚文化的存在,倡导保留并挖掘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并倡导在公共场合文化“族员”能够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民族身份。另一方面,文化公民身份强调文化公民所处的主导政治文化氛围,通过对主导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文化公民身份能够联结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整合主导政治文化和民族亚政治文化。

(二)宣扬少数民族本土红色文化,唤醒政治情感

文化在其每一个层面上都互相交错,都是整合的结果。而“政治体系在制度框架内对文化进行整合 ,不是对政治亚文化的消灭, 而是意味着凸显个体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共同点”[9]。红色本土文化是主导政治文化和民族亚政治文化之间的天然的共同点和整合点。

红色文化是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精神成果”[10]。具体而言,红色文化是一系列物质的(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精神的(文学作品、革命故事)、制度的(革命文獻、规章制度)内容的总和,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精神境界、道德品质、价值追求。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我国主导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少数民族革命和建设经历各异、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少数民族本土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本土红色文化反应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该地区少数民族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少数民族人民认同中国共产党并与其价值融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人民的血肉联系。因此,少数民族本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少数民族人民天然的情感粘合剂。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人民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打下了深刻烙印,改变了少数人民的历史发展进程,因此谈及壮阔岁月里的革命故事极易触发少数民族政治情感。

每个少数民族人都是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来,不接纳主导政治文化就是否定自己所生活的土地和历史,就是否定自己所来之处,个体的生命便没有了依附和归属,“我”便不成其为“我”。少数民族本土红色文化作为主导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民族记忆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通过社会和政党的力量大力宣扬少数民族本土红色文化,触发少数民族政治情感,接纳主导政治文化。

(三)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推动政治参与

政治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亚政治文化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了利益的分化,使得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社会成员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群体,并产生基于共同经济利益的精神状况和政治态度,形成政治文化。然而,当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交换关系的不断扩大,各地区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民族的独立性便会遭到侵蚀,它再也不能作为稳定和独立的共同体独居于世外桃源。新的利益诉求不断产生,为了利益而生的社会成员在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便形成新的群体,形成新的政治文化。因此,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政治文化融合的根本手段。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惠及了少数民族人民。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比如鼓励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与投票选举政府工作人员、人民代表,鼓励公民积极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诉愿,监督政府行为、检举不法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对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要给与积极回应,形成政治参与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332.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16.

[4]列宁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

[5]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7]张兵.把握政治认知的形成特点搞好社奋主义理想信念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09).

[8]赵颖,许苏明.国家认同的当代困境与文化公民身份的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15,(06).

[9]王树亮.政治亚文化:冲突与和谐循环论[J].学术界(月刊),2010,(12).

[10]李水弟,陈建.红色文化探微[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02).

猜你喜欢
政治社会化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对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概论及思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