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阐释了墨子的鬼神观,认为墨子的鬼神思想是既希望人要有信仰,有所不为;又要破除宿命论,勤勉努力,有所作为;信仰与非命是墨子鬼神观念的核心和要旨。墨子的《天志》、《明鬼》、《非命》三义所蕴含的有信仰非宿命的思想对当下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墨子》;鬼神观;信仰;非命
墨子,名翟,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宋国,盛年多活动于鲁国,后卒于鲁阳。其生卒年代按当代学者的考证应为公元前480年至前389年。[1]墨子的“尚贤”、“兼爱”、“非攻”等思想为今人乐道,贯穿其著作的鬼神观念却鲜有人提及。今人学者虽有涉猎,但从总体来看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或只谈鬼神不谈非命,或只是对其鬼神观念流于形而上的宗教思想的总结而缺少现实的关照。[2]近年来已有学者将墨子鬼神思想与现实结合,提出重构当下社会精神信仰体系的设想。[3]本文拟在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墨子的鬼神观念做一考察。
一
墨子的鬼神观念基本贯穿整部《墨子》中。[4]考察墨子对鬼神的叙述,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在墨子的描述中,天鬼并驾齐驱,作用相似。古代圣明的君王“尊天事鬼”、“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得到了上天鬼神给予的优厚待遇——被立为天子、百姓跟从他们并称赞其为“圣王”。反之,那些暴王“诟天侮鬼”、“禁止事上帝鬼神”,受到天鬼的惩罚——受刑而被杀,子孙离散,后嗣断绝,百姓斥责他们并称其为“暴王”。
其次,天鬼分工明确。正如有学者所言,墨子的天鬼“‘天是墨子设立的法的体系,法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同时,任何法的体系在执行过程中都需要受到独立的监察,于是墨子设立了‘鬼神。鬼神的作用是监察人们对于法的执行,对之进行必要的匡正”。[5]天是设立者,鬼是执行者,二者共同致力于法的体系建设和贯彻实施。
第三,鬼神可为祸福。墨子认为鬼神神圣明达,能够赐福或降祸。不能因个人暂时的无福或一时的病祸来质疑鬼神的明智。由此可知,墨子的鬼神可为祸福是在向众人昭示,对信仰要坚守,不能因一时的得失而动摇初衷。
二
在《明鬼》篇前,墨子对天的描述也着墨颇多,其目的是借天言志,要求人们顺从天意,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实现其治国理想。
首先是天欲与恶。“天欲义而恶不义”。横向来说,上天的仁义是希望有力气的人去帮助别人,有财物的人赠与他人。纵向来看,在上位者勤勉处理政务,国家得到治理。身处基层社会之人努力工作,财用得以充足。反之,上天所厌恶的不仁义是大国攻打小国、强者欺凌弱者、处于位尊者轻视贫贱之人。所以墨子认为,若众人都行仁义之事,即顺天欲避天恶,其结果为“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6]
其次是天爱与憎。墨子认为天之爱是区分出日月星辰,给百姓带来光明;制造出春夏秋冬,作为百姓生活的纲纪;降下雨雪霜露,给予金木鸟兽,滋养五谷麻丝,让百姓丰衣足食;布设百官执事,检查民众善恶;设立行政长官,赏贤罚恶,维系世间公平。而天之恨也是由这种深沉的爱而起,他对世间之人的相互残杀是极度憎恨的,通过世间的种种反常之象来谴责和挞伐杀人和暴乱者。
再次是天赏与罚。在墨子的鬼神体系中天是公正严明的裁判、赏罚分明的法官。人们顺从天意,无差别地爱人,相互给予利益,必能得到上天的赏赐。反之,人们违背天意互相厌恶,相互残杀;执政者赏罚不当,断狱无理,便会遭到上天“疾病祸福,霜露不时”的惩罚。
最后是诸情归志。上述“欲与恶”、“爱与憎”、“赏与罚”是墨子天意(志)的全部内涵。墨子努力将天“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构筑世间道德的标杆与行为的准则。人们拿这个标杆和准则“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可知“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7]
三
细察《明鬼·下篇》,俨然就是一场辩论赛。辩论的双方一方为执无鬼者,道出种种不信鬼的理由如鬼神本来就是没有的,有的只是传闻,无人亲眼所见;鬼神是否被记录在册;信鬼费财而不利于双亲,有违孝子本义等等。那么墨子又是如何批驳的呢?
首先,墨子认为世间鬼神确实存在。一方面墨子以各国《春秋》中的记载为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鬼神确实存在。 其次,墨子指出人们不信鬼神的危害。第三,墨子明确指出信鬼神益处之所在。他认为倘若人们相信有鬼神,道德就有了底线,社会生活各环节也会随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如分配公平,断案公正;官吏廉洁奉公,赏优罚暴;百姓不做鸡鸣狗盗、杀人越货的勾当。
四
与《明鬼》篇相似,《非命》篇中墨子仍扮演驳斥者的角色,他先是摆出执有命者的“命中注定”,然后逐一批驳。
首先,墨子指出唯命論的危害。认为执有命者“覆天下之义”,为君不义,为臣不忠,为父不慈,为子不孝,为兄不良,为弟则不悌。执政者若信命并依此行事,则会懈怠政务,致国家治理混乱;若百姓也和执政者一般,则会懈怠生产,致衣食不足。其次,墨子告诫众人先用考察本源、审察事故、实践应用的“三表法”戳穿“执命者曰”的荒诞,[8]破除宿命的观念,进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五
墨子的《天志》、《明鬼》、《非命》三义所蕴含的有信仰非宿命的思想对当下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令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精神生活的空虚、恐惧,生活追求的低俗、奢华,社会心理的自私、贪婪等,都令亲不亲、友不友,伦理失范、社会失衡。改变此种混乱的精神状态,需要我们透过墨子的天鬼外壳,找到信仰的本源,重塑包括“善”、“友爱”、“义”等在内的精神信仰体系。同时,我们要破除宿命的羁绊,努力工作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的理想。这就是墨子鬼神学说及其信仰带给我们的现代启迪。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墨子构建信仰体系和破除宿命观念的方法仍值得借鉴。
【注 释】
[1] 任继愈.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2;徐希燕.墨子姓名里籍年代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 沈顺福:从“非命”到“天志”——论墨子神学观念产生的必然性,管子学刊,1998.2;马玉堂:天、鬼、人——墨子顺天有为的天人观再探,兰州学刊,2002.4 ;张希宇、张幼林:论墨子的“天鬼观”非宗教教义,齐鲁学刊,2004 .3;丁四新:论《墨子·墨语》墨家后学之鬼神观,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 杨华: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的社会根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雷蕾:墨子“鬼神”观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陈春会:墨子“天鬼”学说的工具理性本质辨析,人文杂志,2015.9.
[4] 胡适先生将《墨子》的53篇分成5组:第一组“自《亲士》到《三辩》,凡七篇,皆后人假造的;第二组“《尚贤》三篇,《尚同》三篇,《兼爱》三篇,《非攻》三篇,《节用》两篇,《节葬》一篇,《天志》三篇,《明鬼》一篇,《非乐》一篇,《非命》三篇,《非儒》一篇,凡二十四篇,大抵皆墨者演墨子的学说所作的”;第三组“《经》(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不是墨子的书,也不是墨者记墨子学说的书”;第四组“《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这五篇,乃是墨家后人把墨子一生的言行辑聚来做的”;第五组“自《备城门》以下到《杂守》,凡十一篇。所记都是墨家守城备敌的方法,于哲学没甚么关系”。紧接着,胡适先生说,“研究墨学的,可先读第二组和第四组,后读第三组,其余二组,可以不必细读”。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8—129)今按胡适先生所言,取第二组和第四组等篇章进行墨子的鬼神观念研究.
[5] 雷蕾.墨子“鬼神”观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6][7][8] 墨子.方勇译注.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郭幼为(1986.06—)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