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保障策略

2019-06-08 02:25毛锐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

毛锐

摘 要 课程思政以全方位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知识传递、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保障力度,既要从教师自身出发,加强其提高自身修养的内部动力,又要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着力打造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机制。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5-0068-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同育人理念,为高校课堂加强思政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课程思政要求深入发掘各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因素,实现思政教育工作从专员向全员的转化,拓宽课程思政教育的空间和载体,系统地组织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目前,一些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做了一些尝试,推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但在课程的整体设计、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致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动力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依赖于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保障工作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在新时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学界一致认为最早在上海提出。2016年,上海市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提出将德育教学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要求授课教师承担课堂德育的主体角色,构建多科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融合性是课程思政的突出特点,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中,更关注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课程思政本身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必须要与其他学科内容相融合,才能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和教育作用。课程思政的理念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驱动。新时期,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要依赖学科间的作用,课程间的协同合作,这就要求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教育体系,提高育人的合力。二是思想引领应贯穿到教育全过程的需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感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思想政治教育兼具育人功能[2],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学生对于层出不穷的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会产生困惑,这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课程思政注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更新了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思政理论教育的局限性,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和形式化,强化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教育合力作用,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需要明确的是,专业课与思政课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专业課与思政课可以进行包括课程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合作与开发,这不仅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还将对思政课创新和实践平台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更突出应用性,课程本身反映的是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在自然认知基础上,往往缺少人文社会科学的立场导向。专业课程具有明确的实践操作规程,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掌握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从而实现对技术的综合运用。而思政教育强调对于价值的辨识和认同,特别强调在价值观教育中使学生受到启示和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担当,这正是应用型院校学生所欠缺的,因此,需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予以加强。

二、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般意义上,教师应具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任务更加具有挑战性,其素质的内涵也具有了深层次意义。

(一)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政治素养

大学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为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真懂,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社会能取得今天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领悟到国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并以此为前提,提高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二)应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责任意识

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全体教师全心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让每门课程教师都承担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和担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就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授课教师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责任意识,对于工作性质和目标有明确的认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要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己任,为国家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养

教师要具备思政教育基本的素养和能力,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有系统的掌握,具备系统运用思政教育体系的能力,理解教育体系的内涵和逻辑,遵守思政教育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不得不面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一些问题会让学生疑惑不解,这就要教师求具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回应能力,同时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衡量是非判断标准,认清事物的本质。

(四)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也应做到与时俱进,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课程教学艺术,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各种因素的变化对课程思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提升遇到诸多现实困境。为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我们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等地高校进行了课程思政开课情况的调研。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为课程思政建设做了许多尝试,在师资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每个分院的每个专业推出至少一门核心课程作为试点课程,并以校级教改课题立项的形式予以资助,并将在两学期内推广到全校所有专业课程。但从整体上看,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一)课程思政理念尚未落实

目前,课程思政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学科的德育功能没有被完全开发。在调研中发现,有31.6%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技术等学科本身是没有价值判断的,认为这些学科缺少开展课程思政的现实可能性。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学生辅导员德育工作仍是思政教育的两条主线,而课程思政则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一些专业课教师主观上有开展课程思政的意愿,但对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领悟还不够透彻,对于课程思政的实践还处于不得要领、相对随意的状态。

(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的知识储备、备课状态、语言表达和责任意识都是授课效果的影响因素。一些专业课教师只注重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其他方面相关知识的收集,尽管一些教师能够关注一些派生的知识,但都是与政治理论相关的知识,而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光靠政治理论知识的储备是不够的,还要涉猎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师结构调整和素质提升未成正比

由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将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影响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也将更加复杂多元。作为调研对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77.3%的高校在重新组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重金聘用高学历的人才来校任教。然而,实践表明,教师结构的调整与教师素质的提升并未成正比,优化的教师结构未必对提升教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反倒容易助推学术界的功利风气。

(四)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挑战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就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诸如现在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都产生于西方的学科体系,这些学科必然要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这就加大了将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融入到这些学科教学的难度。当前,西方文化以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为载体传播到中国,调研显示,有85.6%的受访教师认为,网络的发达使青年学生能够轻易接触到西方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传达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让大学生产生向往,势必会冲击我们传统的价值观。面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透过事物的表面,认识到问题的本质。

(五)制度建设存在缺陷

长久以来,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学校工作重心在于学科建设的加快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忽视了教学工作,加之评职量化考核的标准也多以科研業绩优先,导致教师将个人精力更多投入到项目申请和论文发表上,对教学的投入相对不足,在这个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必然受到影响。调研显示,有73.6%的教师认为目前高校科研考核标准过高,科研压力很大,因个人精力有限,难以将有限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到教学中。之所以存在这些现象,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特定条件下体制机制的问题。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师资队伍保障策略

与思政课专任教师相比,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意识方面还存在差距,而且专业课的师资素质也因学科不同而有所差异。教师素质的提升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方并举,既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加强其提高自身修养的内部动力,又需要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建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教师要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消除思想上的误区,认清课程思政的实质并非要安排专门时段在专业课的授课中进行道德宣教,而是要以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发掘专业课中的育人因素,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做到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但不会减弱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深化教学内涵,增强教学的人文气息。只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才能建立对课程思政的内在需求,主动提升思政教学能力,真正将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结合起来。

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扩展与理论的创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强化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社会影响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认识,理论知识的丰富和学术视野的拓宽将使授课教师的授课更加游刃有余。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生源结构多元、层次复杂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授课形式,在案例教学中也要对不同案例进行甄别,选取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案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提高自身网络信息素养。培养教师运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将生硬的知识点灵活化、动态化,能够有效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也更有利于教师保持意识形态的自觉性,使他们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保持冷静、敏锐的态度,理性判断其中隐含的有关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当前西方国家所推崇的在线开放课程,除具有知识传递性外,还具有思想输出的功能,教学内容中隐含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3]。这些课程中不乏有宣扬西方民主思想、贬低社会主义的观点,面对这些课程,我们要提高警惕,理性对待,坚定信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防范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学生予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

(二)合理配置资源,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制机制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授课教师的不断努力与实践,更离不开顶层的设计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属于地方政府管辖院校,无论在专业设置上还是生源特点上都体现出地方优势,思政教育资源也体现出区域化的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凭借区域特色思政教育资源,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制机制。高校应切实关心课程思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给教师创造宽松的环境去做学问、搞科研,形成良性循环[4]。

(三)加強科研力度,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基础作用

高等教育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教学与科研关系紧密,教学若要具有实效性,就要以科研成果作为基础。应培养教师求实的科研精神,通过总结科研课题相关的知识,从课题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路。只有在做好充分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准确分析和判断一些热点问题的性质,帮助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四)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师德师能

培训是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培训格局,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分层次的培训,确保培训的多样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培训时在传授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让教师在授课中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状态,以便掌握和适应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学习状态。

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能让学生领悟到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的精神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主阵地,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都肩负育人的重任,只有每位教师都以负责任的态度,率先垂范,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实现为国家和民族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2]季爱民.关系德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52.

[3]李亚员,管立国.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J].理论探索,2015(1):54-58.

[4]左伟.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视阈下高校内部权力监督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200-204.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