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中二级学院院长角色分析

2019-06-08 02:19吴艳玲刘耀
高等建筑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校管理双一流

吴艳玲 刘耀

摘要:二级学院是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运用明茨伯格管理者角色理论分析,发现在“双一流”建设中二级学院院长符合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三类角色特质,同时存在多元角色冲突、领导角色受到挑战、角色认知不明、角色负担过重等角色困境。为更好地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院长一职应通过强化角色认知、优化选拔程序、创新考核内容、提升角色期待等途径缓解困境。

关键词:高校管理;管理者角色理论;二级学院院长;角色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0;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9)02-0138-07“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适时之举。为实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各高校都在下移管理重心、加快决策民主化进程、提高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加强

学院之间的跨学科建设等领域进行改革探索,二级学院日渐成为大学发展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因此,作为二级学院的领头人——院长,需要承担来自“双一流”建设的哪些重任,以及他们能否承担起这些重任,这些问题亟需关注和思考。明茨伯格的角色理论是西方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性理论,通过分析组织管理者所担任的角色来考察其职务和工作特征,进而改进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效益。

二级学院院长被看作联系大学管理系统与基层学术组织的桥梁与纽带,是大学组织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延伸点[1]。但由于我国高校的二级学院管理队伍建设仍处于初创期,学校和学院对院长角色的认知缺乏广泛的界定和认同。此种情形下,借鉴明茨伯格管理者角色理论分析管理者工作对组织的作用,将有助于二级学院院长认清自己的价值,通过缓解角色困境提升履职效率,助推“双一流”建设。

一、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明茨伯格用实证方法记录了众多管理者的日常工作,确认了各种角色结合体的管理者角色特征。他将管理者角色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又将这三类角色细分为十种身份[2]。如图1“管理者角色格式塔”所示,这三大类、十种身份在组织内外部相互作用,其中人际角色处于最上层,代表组织外在形象和内部地位。这类角色包含“名义领袖”“联络官”“领导者”三种不可分割的管理身份。“名义领袖”既是组织外部认定的权力代表,也是内部员工认可确保组织目标实现的实际“领导者”,双重身份意味着他同时是协调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联络官”。信息角色处于格式塔中承上启下的位置,以“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为主要职责,有“监控者”“传播者”和“发言人”三种身份。作为“监控者”,管理者时刻监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识别潜在的机遇和危机;“传播者”主要负责向内传播监督所获取的信息,保证信息有效传达,或抓住机会遏制危机以保障工作顺利完成;“发言人”身份是把組织相关信息传递给组织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决策角色是整个格式塔的基础,既是管理者行使权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组织得以运转的前提。管理者在这类角色中负责作出决策,确定计划和目标,让组织有序发展且有所突破,其是“变革者”“解决者”“分配者”“谈判者”四重身份的集合。“变革者”要求管理者运用信息,作出组织变革计划的制定、执行与监督等决策;“解决者”身份是处理组织变革过程中遇到的冲突或问题;作为“资源分配者”决定组织资源(财力、设备、时间、信息等)的使用;“谈判者”身份负责与组织内部的员工、组织外部的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组织进行必要的谈判。显而易见,明茨伯格管理者角色理论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任何情况下,人际的、信息的和决策的角色都无法割裂。从组织的角度看,管理者是全面负责人,要承担一系列专业化工作,既是专家又是通才[3]。

鉴于上述分析,二级学院院长的角色可理解为:院长在实现与其身份和地位相对应的权力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他人和自身的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即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其与学校领导、教师、家长、政府人员、公众等构成不同的关系,表现不同的行为,扮演不同的角色[4]。

“双一流”建设对大学权力的有效运转,以及对发挥二级学院的核心力量有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二级学院院长能更好地实现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的多重身份,摆脱中国高校长期以来面临的“权力如何放,放了如何用”的困境。运用管理者角色理论中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等的分析,将有利于院长们弄清楚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价值。

二、基于管理者角色理论的二级学院院长角色认知在高校管理重心下移的推动下,二级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完善,学院院长角色经历了由“学生食宿管理者”到“教学管理者”到“学术管理者”再到“综合管理者”的演变,今天更成为“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建设者”,从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转变[4]。各种角色身份叠加交织,院长的管理事务日益繁杂,行政上的压力让院长们模糊了职位角色的认知,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茫然无措,通常用“三明治”“夹缝”等形容院长角色[6]。这些说法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角色的混合性和模糊性;二是角色困境的存在。因此,定位自我价值、认清角色职能、平衡角色冲突成为院长的主要挑战。

运用管理者角色理论三类角色、十种身份,结合大学和学院的组织特色进行分析,发现可以从三个维度表征当下院长的角色类别和身份特征,从而加强院长的角色认知,即院长承担的角色、角色相应的活动和社会大众认可程度(表1)。

如表1所示,二级学院院长的工作岗位和职能,需要他承担三类角色与十种身份。中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学院实行的是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所以院长的“领导者”身份被广泛认可。在专业领域和最高领导代表身份上,院长全面主持学院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保障全院教师教好书、学生读好书,负责学院的人才培养、学术科研甚至社会服务等事务。但由于目前办学自主权尚未完全厘清,院长在大学内的领导者角色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因为在许多关键的大事上,如招生、财政、用人等问题上,须由学校最终裁决。不仅如此,学院的决策也需要由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最终由党委共同决定,院长的“名义领袖”身份实质上是学院党委领导下的挂名首脑。“名义领袖”身份的局限性导致院长的“联络官”身份往往被忽视。院长角色涉及学院内各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院长需要把学校的政策传达到学院,是学院与学校信息沟通的实际联络者。此外,院长代表学院与其他兄弟院校联系,积极拓展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等组织的联系,积极提高学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从这一角度讲更需要充分重视院长的联络者角色。

猜你喜欢
高校管理双一流
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的若干观念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