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侃
摘 要:在中国书画及装裱历史发展进程中,手卷这种表现形式源遠流长,其特殊的形制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表现、创作以及手卷展观方式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卷的展观方式由私密性走向公众性,不同的展观方式影响着作品的意境和观众的审美心境,同时手卷形式在当代的运用面也更为广阔。手卷并没有被人们遗忘,这种形式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手卷;展观方式;私人性;公共性;审美
引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书画艺术逐渐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促使了中国书画装裱技艺的产生和发展。不同的书画形式需装裱成合适的品式,其中主要的装裱品式有挂轴、册页、条屏、手卷等。同时书画艺术的不同表现方式也对展观方式的选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同品式的书画作品也需采用适合的展出与欣赏方式。
“传统‘手卷,即指一种横长的画心,高33厘米左右,横长有333~666厘米,这种横长的画心不能悬挂,只能置于画案上,用手从右至左舒卷展阅,故称手卷。”文章从简述手卷形式的历史和装裱形制的发展引出手卷的展观方式,并通过举例来论述两种性质不同的展观方式对审美情感体验的影响,以及当代手卷形式运用的新思路。
1 手卷形式的起源和基本形制
1.1 手卷形式的起源
手卷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纸帛还没有被发明,人们在木板或竹片上记录文字,统称为简牍(竹制为简,木制为牍)。编连成册的简牍由左向右卷起,以便收藏及日后书写或查阅,书写和查阅时,则由右向左展开,自上而下书写,这种顺序影响并成为日后中国书画书写的方式。
手卷基本形制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汉时期,与简牍并存的另一种载体是缣帛,一般称为帛书,作为记录文字和绘画的材料。相比简牍,缣帛不仅柔软轻便,而且幅面平整宽广利于绘画。东汉时期,蔡伦改进并提高了造纸工艺,纸作为书写绘画的新材料,成为简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晋代,纸得到了普遍使用,而缣帛基本上只作为文书、书法以及绘画的写绘材料,如我们熟悉的《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等近似于今日连环画形式的卷轴绘画,使用的都是丝织品的材料。
1.2 手卷的装裱形制
自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大幅的绢帛作品多是作为屏风或壁画而绘制的,没有挂轴这一品式,只有手卷,这使得手卷的装裱技术得到发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装裱工艺。到了宋代,由于几位皇帝都喜好书画,绘画创作空前繁荣,装裱工艺也因此越来越精湛。因宋徽宗宣和年号(1119—1125)而得名,所以这种装裱形制被称为“宣和装”(图1),其规定的手卷标准格式依次为天头、前隔水、画心、后隔水和拖尾。
明代时期,由于书画的繁荣发展,装裱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手卷形式在原有的基本格式上又添加了“引首”。如今,我们采用的就是明代流传下来的品式,由右至左依次是别子、扎带、天杆、包首、天头、隔水、引首、隔水、画心、隔水、拖尾和卷杆(图2)。手卷的品式有撞边、转边、套边三种,根据画心的长短高低,手卷的长度短的有9米,长的有20米左右,宽度多在26到40厘米之间。在传统的书画装裱中,手卷的尺幅最长,结构也最为复杂,这种特殊的形制赢得了许多文人雅士的喜爱。
2 手卷的私人性展观方式
2.1 “一放一收”的观赏方式
早期的文献、佛教经文或壁画手稿多以手卷的形式传承,魏晋以后,许多描绘历史人物故事、后宫妃嫔生活以及表现神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故事内容的连贯性使得横长的手卷成为最合适的表现方式,因此手卷绘画的观赏也沿袭了经卷和简牍的阅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卷绘画的题材越来越丰富,除了人物画外,还有表现文人情怀的花鸟画《四梅图》,反映儒家思想的《孝经图》,展现各阶层人物生活状况和社会风气的《清明上河图》,寄情于山水的《富春山居图》《鹊华秋色图》等。手卷形式绘画的繁荣发展伴随着手卷装裱技术的不断完善,许多文人雅士或是收藏爱好者热衷于收藏手卷名作,手卷的文化功用除文献传承外更多地用于私人案头的把玩和欣赏,这也使得欣赏手卷逐渐成为一种私密的观赏方式。
传统的手卷展观方式不同于立轴、横披等品式,立轴由于纵向展开,其更利于悬挂在室内,如大堂、客厅等。横披由于横向长度远远小于手卷,也可以悬挂于墙壁上供人观赏,达到“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的效果。“古代没有博物馆,书画家和藏家不会在同一时间内,把自己所有的作品、藏品摊开来展出,也就是说,绘画的欣赏在古代的社会架构中,是一种朋友之间的分享,而手卷欣赏更是这类私人文化聚会中颇为亲密的分享形式。”由于在欣赏中国画时需要审美的高度集中,于是手卷理想的展观场所一般是比较私密的书斋或雅集。
2.2 文人品读手卷
观赏手卷是一个人与作品互动的过程,欣赏时,人应该坐着,将手卷置于桌案上,右手执手卷的天杆,左手握住手卷,慢慢展开约双肩的宽度,看过一截后,右手徐徐向左卷起,左手再放松,继续向左展开,以此类推,一截一截地细细欣赏,直至看完整幅作品。这是一种持续性的观赏,从引首到画心,再到题跋,画面一段段地展开在眼前,又一段段地消失,正好契合了我国古代文人不喜直白、含蓄内敛的心理,如若有三五知己围坐案前,静观细评,则趣味无穷。
在艺术欣赏中,除了耳闻、目视,最为重要的审美体验是通过心的领会,而观赏手卷则是一个心随手动的体验过程。当展开一幅手卷画作时,伴随着手中画卷的一展一卷、一松一紧,人与画的心理距离便在互动的过程中,在品味画作的过程中渐渐消逝,人似乎是进入画中的时空一般,可以去体会作者的心境,直至内心与画作内在生命产生共鸣。《四梅图》(图3)是南宋扬无咎的代表作,画面中是四枝梅花,第一枝花朵含苞待放,第二枝的梅花开了一半,第三枝的花全部绽放,第四枝有些花瓣已经飘落,有些仅剩花蕊。缓缓看完这四枝梅花,便经历了梅花由开放到凋零的全过程,人的内心似乎也经历了由殷切的期待到完全的欣喜,再到淡淡的忧伤和感怀,这几种不同的情思,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欣赏到画卷末尾,是作者自己书写的行楷《柳梢青》咏梅词四首,笔画清逸秀丽,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怀。正如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所写:“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观画、读词、赏书,情趣幽深,引人思绪万千。
以传统的方式观赏手卷确实是一种独特的旅行,它不像挂轴等便于懸挂展览,第一时间就可以给观赏者一个总体的印象,而是要经历展、观、收的一个反复的过程,右手掌握时间的过去,左手控制着未来,恰似在画卷中游历了一番。这种游历的感觉尤其体现在观赏山水画手卷的过程中,任凭个人自由地悠游于山水间,忽远忽近,可仰可俯,可快速前进,亦可驻足凝望。南方的地势多以丘陵为主,放眼望去,绵延不绝,因此更适合用手卷表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正是把中国长卷美学发展到了极致的杰作。”我们通常又把阅读手卷比喻成聆听音乐或是吟诵诗文,山水画卷中有高山,有平原,有急湍,也有静流,如同乐章中有高潮,有悠扬,有激荡,有转折。例如,《富春山居图》为长篇巨制,第一段便以一座浑厚的大山拉开序幕,庄重大气,给人心理以震撼的视觉效果;画卷中接近末尾的一段平坡浅冈(图4)是全画最长的一段留白,天际广袤,江水清澈,缓缓流淌,悠远纯粹,那一片平旷沙渚,一排低矮的树丛,让人想起孟浩然“野旷天低树”的诗句。
3 手卷的公共性展览方式
3.1 博物馆藏手卷作品的展览方式
到了现代,虽然一部分人仍然可以采用私密的方式来观赏手卷,但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更多地使用了公众性的展览方式。一些书画大家的手卷作品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欣赏到,有部分也会出现在拍卖会的预展中,它的展示方式与挂轴等书画作品的展示方式相似,都是将整幅作品展现出来,挂轴挂在墙上,而手卷多是横放在玻璃柜中。这就是目前手卷公共性展览的主流方式,也是现代博物馆手卷展示唯一可行的办法。有些博物馆投入了较多的资金,许多手卷的陈列都设计得精美典雅,甚至会为了个别展览特制适合手卷摆放的展柜。例如,苏州博物馆为沈周的个人作品展中手卷配置的展柜(图5),用透明玻璃短尺压住手卷的上下端以及使用特制的装置上下固定手卷的卷起部分,并配以安全和柔和的感应灯光,不仅便于观者仔细欣赏到作品的细节,也更为科学地对作品进行了保护。目前,在公共性的展览中,传统的手卷观赏方式只能无奈地被“抛弃”,哪怕是最优秀的博物馆,也只能使用这种平铺静止的一次性展示。
在博物馆欣赏手卷时,由于手卷都放置于玻璃柜中,原有的亲密感和互动过程已经消失,人们试图按照画家创作的顺序,从右向左缓步移动,细细观赏,以便像传统手卷阅读方式一样产生视觉期待和视觉记忆,重新经历作者的想象过程。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尚未走近手卷展柜,便对作品的全部内容一览无余,尤其是画面较短的手卷作品,还未品读作品的第一节,作品的全部景色便出现在人的视觉范围内,设色淡雅还是浓艳,布局舒朗还是紧密,都一目了然,从右至左的观卷顺序被消解了,传统展卷过程中所能产生的好奇、期待、猜测、回忆、想象等趣味也都没有了。尤其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展览,如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中,手卷展柜前人群非常拥挤,还未仔细欣赏好一段内容,便被后面的人不断地向前挤,以至于草草浏览一遍后便结束了,让人甚是无奈,欣赏手卷时所要求的私密、安静、雅致的气氛也无法感受。
3.2 手卷形式于多媒体中的新运用
将手卷的形式美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则需要其与科技的相结合。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幅长达147米,宽27米的卷轴缓缓展开,使亿万观众为之震惊。不同于传统的材质,这是一个巨大的LED屏幕,同时运用了3D和数字特效等技术,将手卷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此展开,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中国书画品式的充分肯定。两年之后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高6.3米,长约130米的《清明上河图》卷以动态的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示。整幅活动画面4分钟为一个周期,展现了城市的昼夜风景,来来往往的行人中,有做生意的商人,有看街景的士人,有骑马的官宦……人会走,水在流,非常引人入胜。如此古代历史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使手卷在当代的运用空间更为广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卷于博物馆中的公共性展览方式似乎可以有新的突破。现在许多博物馆都增加了多媒体项目,馆厅内也有放置人机互动的触摸式的设备,供参观者体验学习,如若把这些互动的设备与手卷的观赏相联系起来,加以改进和完善,制作成模拟传统手卷展开、收起的观赏方式,观者可以自己选择录入设备中的作品,控制观赏的进度,可快可慢,可进可退,即可充分体验以传统方式阅读手卷的乐趣。如果条件允许,博物馆还可以专门开辟一间手卷互动展示厅,控制进入的人数,模拟安静而又雅致的私人环境,尝试适当地恢复传统欣赏模式。倘若这种手卷观赏设备得到普遍使用,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体验、观赏。
4 结语
手卷蕴藏着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演变中形成了最为独特的形制,这是一般品式所不能够体现的。在手卷的展观方式上,虽然公众性的展览方式背离了手卷原有的最为合适的欣赏方式,但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如今在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了手卷的展观方式,并进行多元化的发展,这必将使其永远散发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书画的装裱与修复[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罗淑敏.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李永强.中国书画中的幅式——“长卷”在明朝中后期走向低靡的原因小议[J].书画艺术,2005(3).
[5]蒋勋,黄公望绘.富春山居图卷[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6]郭熙.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7]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8]罗春波.论山水画卷轴形制的展观方式与空间表现[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
[9]朱玲.论花鸟画手卷创作中的时空特色[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
[10]方忠平.“听不以耳而以心”——谈审美体验[J].玉林师专学报,1995(2).
[11]曹晖,余雁.中国画的古今观看方式比较[J].文艺评论,2005(6).
[12]周方.博雅经典·画[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