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三处故居考析

2019-06-07 15:05郑玉晶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6期
关键词:故居

郑玉晶

摘 要: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一生三迁求学,九省建衙,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并分别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三十二年(1767)两次出任台湾挂印总兵,是福建戍台名将和文化名人。文章主要对他在福建屏南、古田、福州的三处故居进行考证和描述,力求还原其相关生活轨迹。

关键词:甘国宝;三处;故居

甘国宝(1709—1776),字继赵,号和庵,清代戍台名将,福建历史文化名人。关于他的生平事略,在《福建通志·列传》卷三十六、《福建省志·人物志(上)》第264、265页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资料里都有记载,其中最为详细的当属《漈下甘氏族谱》《小梨洋甘氏族谱》里摘录的时任文华殿学士、兵部尚书蔡新撰写的《甘国宝行状》。甘国宝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生在今屏南县小梨洋村,雍正十一年(1733)中二甲八名武进士,选授三等侍卫,从此踏入清朝最强盛时期的武将行列,官至从一品,成为封疆大吏,其尤以两次出任台湾总兵功勋卓著为后人敬仰。乾隆四十一年(1776),甘国宝在出巡八府途经泉州时染病去世。

甘国宝一生三迁求学,九省建衙,足迹涉广,留下了许多遗址遗迹。但由于年代久隔,世事更迭,其中大多已散佚消亡,现存的可移动文物有乾隆皇帝御赐的“福”字匾、“会魁”匾、蓝理将军祝寿文、甘国宝逝世讣告和甘国宝四幅指虎画(其中两幅为新近发现台南甘氏家族所存,一幅为漈下甘氏家族甘国宝省亲所赠,一幅为甘国宝赠嫁棠口姑母后代所存)。至于不可移动文物,现在已知的有厦门思明区新华路43号明代古城遗址,即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府后面有两处甘国宝手迹石刻“瞻云”“曼倩偷(来)”。另外还有三处甘国宝故居,分别位于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古田县城西街道长岭村和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内。这三处故居,有的传承分明,确定无疑;有的脉络时断,可作探析。本文对甘国宝这三处故居进行考证分析。

1 屏南小梨洋故居

屏南甘氏来源,据《漈下甘氏族谱》记载,明朝正统二年(1437),浙江景宁县甘细旷一家有人在县衙当差看守公粮,因公粮失盗怕被追责而举家夤夜往南潜逃,一路跋涉到达福建屏南境内(时为古田县)。但因条件艰苦,除甘细旷外,其他人全部返回浙江[1]。后甘细旷定居福建古田县二十二都漈下村,并娶妻生下甘思亮、甘思玉、甘思应、甘思库四子。长子甘思亮之子甘良坦一支迁至板兜村,甘良坦逝后葬于小梨洋村后一座象形山上。为了方便耕作并看守祖墓,其裔孙甘朝主一族于明万历后期迁居至小梨洋村,村史称之为“梨潭开基”,至今已繁衍了十七代。甘国宝为甘朝主后裔,属屏南甘氏一族第九代孙。

甘国宝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生于小梨洋村,在这里,甘国宝度过他七年的童年生活。甘国宝故居位于甘棠乡小梨洋村村东,土木结构,系甘氏七代支祖即甘国宝的祖父甘元桂于清顺治年间所建,后多次修缮,现为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台文物。

小梨洋甘国宝故居建筑形制齐整,用材规矩,是一座较为典型的明末清初闽东山地形古民居。故居占地面积373平方米,面阔三间9.9米,进深五柱11.6米,坐北朝南,是一座二层双坡悬山顶建筑。因座落于村子所处台地的东边缘,外围有较高的石砌平台。左转再上三级台阶,有一门亭。亭位于厅堂主轴线的右侧前方,阔一间,进深二柱,前檐出跳丁头拱挑檐。门上过去曾悬挂有甘国宝中武进士时乾隆皇帝御赐“武魁”匾,后遗失。门亭之内为门廊,左通二层厢房(已塌),右转接通往主厅的甬道。甬道石砌,居中而建,将天井分隔成左、右两个小天井。

甬道之上为二层楼主厅建筑。主厅二层木构,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主厅之前原设有廊,上覆下檐,以遮蔽风雨,但近年来为了防塌漏已拆除。主厅两侧有可以贯通前后的侧廊,主厅右侧原设有副楼(马房),后期改为二层居室建筑。

主厅上、下两层,木柱均不贯通,且上、下正中均作厅堂,并于后金柱间做台式壁。底层结构简单,圆柱之间用板壁分隔,但柱子均不用柱础。一层太师壁背面设有楼梯,通往二层。二层的结构较为精巧,其前后三间均做廊,并在廊柱处做美人靠及窗扇。除明间左右二缝梁架(含前后廊)有弯枋及丁头拱外,在太师壁及前金柱额坊之上还饰有连续的弯拱及三才升隔架科斗拱承托。穿枋及梁架之间,用竹编泥墙分隔。二层厅堂太师壁几案上方原来悬有“会魁”匾,乡人仍然记得匾额落款处为“雍正癸丑科二甲八名武进士”等字,为甘国宝故居的有力佐证,惜被盗窃。太师壁的右侧放置神橱,神橱上、下两层,上为供台,下做库门,库门门板及供台之物均已无存。

厅堂除前后沿转围有条石台明外,内部均用黄土夯平。厅堂的后方居中为天井,两侧设后厢房,但现已无存。天井之后为后墙,后门开于右后墙上。主厅的左侧原有花厅,现已无存。故居四面均以夯土墙围砌,土墙下方是依地势高低不等而砌就的卵石墙基。

甘国宝故居在经历了300多年的岁月风雨之后,建筑主体基本还保持完好。进入21世纪后,由于住户全部搬迁,疏于维护,加之风雨、烈日、虫蚁等的长年破坏,故居的屋面、梁架、墙体、地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2016年,小梨洋甘国宝故居啟动修缮工程。经过两年多的修缮,现在已进入竣工待验收阶段。

2 古田长岭故居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甘国宝7岁时随父迁到古田县罗华长岭上寨村(今属古田县城西居委会长岭村)。甘国宝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十年,是他人生成长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据《小梨洋甘氏族谱》载,甘氏迁居小梨洋至甘国宝父亲甘亨贵一代,甘氏家族已广有田地,“田租三万六,钱粮纳三县”(当时属福州府的宁德县、建瓯县和古田县),成为地方望族大户,甘氏家族在长岭村修建了庄厝(收租的库房)。为了便于管理田产,也为了给聪慧顽劣的小甘国宝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甘亨贵夫妇和族人共同商议,决定迁居长岭,由族人出资作“灯油钱”,供应小甘国宝习文学武,甘亨贵负责管理长岭的田产。在此期间,14岁的甘国宝于壬寅年古田县试中,一举就获中秀才,还属案首。

甘国宝为官后,曾两次回古田长岭省亲,并对庄厝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房屋面积约600平方米,前为住房,后为小花园[2]。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下厅、天井、正厅、后厅、小花园,天井两侧为两层厢房,大门上设木质门楼,门前两侧立一对青石石鼓,石鼓前方立一对青石狮子。太师壁上方悬挂乾隆御赐亲书“非俗同”烫金牌匾。“大跃进”时,这里被改造为公共食堂,食堂撤销后改为村大队部,格局全面改造。现在为古田县城西居委会长岭村老年协会,最新门牌为下寨新村路17-1号。

虽然长岭甘国宝故居的内部结构完全改变,但花岗岩门墩和镇府门狮子等厚实精细的青石构建依然存在。这两个石门墩结构相称,通长66厘米,通宽54厘米,通高66厘米,上、下边沿刻阴线纹装饰。门前两侧的一对石狮呈蹲坐状,底座为长方体,通长116厘米,通宽58厘米,通高91厘米,狮身通长120厘米,通宽60厘米,通高105厘米。两只圆雕石狮全身披卷云纹毛发,相对而视。右侧母狮左前腿上攀附一小狮子,作戏耍状,憨态可掬。这一对石狮粗犷雄浑,敦厚沉实,带着明显的北方雕工特点,这和甘国宝于雍正十一年(1733)中武进士后在京任五年侍卫受到的文化影响是分不开的。这处房子往东南约50米处有甘国宝父母的墓地,墓碑上楷体阴刻“皇清 乾隆二十二年 岁次丁丑孟夏立……男国阅 国宝 国亮同奉祀 嘉庆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补”等字。

3 福州文儒坊故居

甘国宝于清雍正三年(1725)17岁时全家迁往福州。據屏南“甘国宝传说故事”非遗传承人、甘国宝文化研究会成员甘湖柳考证:“甘国宝不是来到福州就定居在文儒坊,而是住在上下杭的外婆家。”[3]这“外婆”是他父亲在长岭时所娶如夫人李氏的母亲。这里当时有甘家经营的草席店和外婆家的茶叶铺。这个考证比较客观,因为在闽剧、评话等有关甘国宝的故事中,市井里巷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同时,当时甘国宝尚未中举出将,在文儒坊那样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是没有他们家的一席之地的。

闽剧《甘国宝与王莲莲》中的王莲莲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她是甘国宝外婆的孙女,嫁于上下杭财主之子郑诚,据说当时上靛街中所有朝向好的房子都是他们家的。郑家后代又将部分房屋转让给了有亲戚关系的上杭街黄恒盛绸缎庄老板黄瞻鳌、潭尾街曾长兴溪行老板曾文乾。曾家把房子改建为“曾氏支祠”,现位于台江区下杭路196号,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甘国宝青年时期在福州居住处应该为上下杭[4]。

文儒坊是三坊七巷的第二巷。至于文儒坊的甘国宝故居,现存地址位于文儒坊51号。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形成于晋、唐,盛于清、民国,有史以来都是贵族士大夫的聚居之地。林则徐、沈葆贞、林觉民、严复、冰心等众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居住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文史》记载:“文儒坊本名阴巷,又名儒林坊,宋代祭酒郑穆居地,改名文儒坊。文儒坊28号是清武进士出身,历任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等为官四十余载的甘国宝故居(北洋政府海军舰队司令的甘段璈即其后代)。故居共三进,首进三开间,后进‘倒朝,设右花厅。1948年福州大洪水中全部倒塌。六十年代初改建文儒新村。”

《鼓楼文史》的记载和甘景炘回忆录《回忆故居文儒坊》相映证。甘景炘为福建师范大学退休教师,他和定居在台湾的胞兄甘景乐都是甘国宝弟弟甘国阅的六代孙。在他的回忆录里,文儒坊甘氏家族的宅第有高大的封火墙、朱漆大门、无数的牌匾、园中参天的荔枝树,有长廊、天井、花厅、马房,楠木花雕、青石柱础,刀工精细,太师壁上悬挂甘国宝最擅长的指虎画手迹《下山回头虎》[5]。1948年6月18的那场大水几乎冲毁了这一切。现在的文儒坊51号就是在《鼓楼文史》里记载的28号的基础上重建的,这处房子相传是甘国宝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福建水师提督驻节厦门时,为表孝心,特地购置装修用来让热衷于吃斋念佛的母亲居住的。

清朝名将甘国宝是福建省有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他一生两次荣任台湾挂印总兵,文武兼备,念切民瘼,清正廉明,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被编成评话、小说、闽剧、台湾歌仔戏并拍成电影电视。百多年来,甘国宝的形象在海峡两岸舞台上熠熠生辉,历史的积淀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甘国宝文化,为两岸人民所推崇。对甘国宝文物史迹进行搜集整理、勘误考证,对甘国宝成长历程中起到不可忽略作用的三处迁居进行系统论证,是对清代康、雍、乾时期民居建筑的建制特点的管窥,也是福建涉台文物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更是甘国宝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闽台交流、促进闽台经济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甘景山. 甘氏源流简说[M]//政协屏南县委员会,屏南县甘国宝文化研究会.甘国宝文化研究.宁德:政协屏南县委员会,2013.86.

[2]陈俊孙.甘国宝的故居[M]// 政协屏南县委员会,屏南县甘国宝文化研究会.甘国宝文化研究.宁德:政协屏南县委员会,2013.71.

[3]甘湖柳.甘国宝传连载(十六)福州深造[EB/OL].(2018-09-17)[2019-2-2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jI0NzQzNg==&mid=2651264724&idx=6&sn=2422a69bc50e431af332ec85947a1f60&chksm=8c784b37bb0fc22177c4b6164e5304bc4bebdc1823af6877cde343e02d229302c3127ccb4103&mpshare=1&scene=23&srcid=#rd.

[4]甘湖柳.甘国宝传连载(十八)外婆的白鹭洲[EB/OL].(2018-9-20)[2019-2-23].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jI0NzQzNg==&mid=2651264748&idx=4&sn=c7cf5007867195e00007d7af22a94ba7&chksm=8c784b0fbb0fc21959aaffc5af4b4e2dbd688e33caecbab9fc283d64b3fa63235c5f55a37eaa&mpshare=1&scene=23&srcid=#rd.

[5]甘景炘.甘国宝传(附记五)回忆故居文儒坊[EB/OL].(2019-01-28[2019-2-23]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jI0NzQzNg==&mid=2651265529&idx=4&sn=2ca8b243b30550c0c8d8023a21792b66&chksm=8c78441abb0fcd0ccccecd15026d224a1bc32776ccfc2f1fd7a75f74195ad93580e78982afcc&mpshare=1&scene=23&srcid=#rd.

猜你喜欢
故居
卫立煌故居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
余廷林(一首)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黄冈市黄州区陈潭秋故居
论成都地区近代名人故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名人故居进退两难
罗炳辉将军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