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陶瓷器对清代玻璃器制作的影响

2019-06-07 15:05张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6期
关键词:造型工艺颜色

张琦

摘 要:发轫于西周的中国玻璃制造工艺,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后,遇上了来自西方的新技术手段。引入西方新的材料或者工艺技术时,借鉴其他材料已有的造型是手工艺实践初期的一般规律。而作为皇家日用品或是装饰物件的清代造办处生产的玻璃器,其工艺、颜色、造型等都与中国陶瓷器有很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玻璃器;工艺;颜色;造型

中国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玻璃制造工艺,每一时期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在清代之前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玻璃制作工艺体系。

中国的玻璃制造水准在清代达到了巅峰,主要体现在玻璃制造工艺上,出现了许多新材料以及新的工艺方法。究其原因,清朝的玻璃制造工艺达到巅峰水平除了历史积淀和底蕴外,更关键的是,西方传教士引入了西方的制作技艺,为玻璃器的工艺创新与制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清代玻璃器制作的最高水准在专供皇家用度的造办处有所体现。其中最为驰名的养心殿造办处,始创于康熙初年。据《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七三载:“初制,养心殿设造办处,其管理大臣无定额,设监造四人,笔帖式一人。”“三十二年,造办处设立作房。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隶于养心殿造办处,设兼管司员一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皇帝于西安门蚕池口设立玻璃厂。

自古传承、发展而来的中国陶瓷技艺,对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发展起来的玻璃器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康熙时期设立的玻璃厂、造办处制作出的玻璃器,在工艺、颜色、造型等诸多方面都与陶瓷器有相似之处。

1 工艺:从铜胎到瓷器,再到玻璃器珐琅

自康熙年间起,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玻璃制作工艺,在与中国的陶瓷、玻璃工艺融合之后,形成了一种最能代表清代玻璃、陶瓷制作水准的新形态——珐琅彩。这种全新的工艺,也就得名为“珐琅”。

画珐琅这种工艺,实质上是把来自欧洲的釉料绘烧在金属器、瓷器或者玻璃器上。大约在康熙年间,西方的传教士把这种工艺带到中国。经过与中国的技艺融合发展,康熙年间玻璃品种空前丰富起来。单就其珐琅工艺而言,清代主要产生了玻璃胎画珐琅和瓷胎画珐琅彩这两个品种。

1.1 铜胎画珐琅

珐琅工艺最终应用到玻璃器上前,先后经历了金属、瓷器等阶段。金属胎画珐琅器,最先在广州烧成,之后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烧制成功,署有“康熙御制”款的铜胎画珐琅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有收藏。而在铜胎上的烧制成功,一定程度上为珐琅彩应用在瓷器和玻璃器烧制上奠定了基础。

1.2 陶瓷画珐琅

伴随着工艺的发展,继铜胎之后,陶瓷制作中的画珐琅技术逐渐成熟。据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记载:“乾隆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西洋法(珐)琅座一件。传旨:着照玉卧蚕双耳高足杯之样款配法(珐)琅杯一件。”

珐琅彩瓷器是一种特别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应用到陶瓷制作上,其具体的制造过程有两部分:首先是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这一步与传统的陶瓷制作技艺别无二致;关键在于下一步——绘彩。绘彩阶段是要在烧好的白瓷画上珐琅彩,这项工作一般是由北京的清宫内务府来做。皇家内务府的造办处珐琅作,通常在自己的作坊里用彩炉低温的方法烧成珐琅彩。烧制成型之后,附着着珐琅彩的瓷器就被叫做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因其工艺中要给瓷器表面画上珐琅,这种珐琅彩瓷也被称为“陶瓷画珐琅”。

1.3 玻璃画珐琅

技艺总是在一步步走向成熟,从铜胎画珐琅到陶瓷画珐琅,在雍正时期出现了玻璃画珐琅器。

与铜胎画珐琅、陶瓷胎画珐琅制作技艺相似,玻璃胎画珐琅的制作工艺的关键点是把珐琅釉画于烧成型的玻璃胎上。但是,因为玻璃与作为釉料的珐琅熔点比較接近,玻璃画珐琅对生产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一些。如果温度过低,釉料不能很好地浸透,那么珐琅呈现出的色彩就会不美观;如果温度太高,就很有可能伤害到玻璃的形状,造成玻璃变形。

从目前的档案来看,玻璃胎画珐琅这一工艺品在雍正时期有多种称呼,其中最常见的就有“玻璃烧珐琅”“玻璃珐琅”和“玻璃画珐琅”,每一种都是结合玻璃画珐琅的制作工艺来说的,着重体现给玻璃画上珐琅这一过程。

2 颜色:黄釉、胭脂水色

清新淡雅、玲珑剔透是玻璃器的常见特征。而在画珐琅技艺发展成熟之后,玻璃器的外表附着釉彩成了玻璃器的又一观赏价值。综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玻璃画珐琅器,可以发现陶瓷制作工艺常用的、较为成熟的一些涂釉,在玻璃器中也有所继承和发扬。具体来看,一方面是颜色的继承保留,一方面是颜色使用中的发展。这也是中国陶瓷制作工艺对珐琅彩工艺产生影响的一大表现。

2.1 黄釉:继承保留

低温黄釉器最早是在明初由景德镇官窑进行烧制的。经过多年发展,黄釉器的烧制水平达到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准。具体来看,造型方面,黄釉器在明朝大多以盘、碗的形式出现;用途方面,除用作皇室餐具之外,还被用来作为祭祀礼器。

如图1所示,这只雍正时期烧制的黄釉盅继承和发扬了明初的黄釉。这只盅内部是白釉,外部是黄釉,釉色十分纯正。在用途上,清代的黄釉瓷器跟明代相仿,多作为礼器被用于重大仪式中。

2.2 胭脂水色:继承发展

不同于黄釉的政治意义,红釉随着画珐琅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胭脂水色”这一釉彩。据记载,胭脂红这种釉色是在红釉中加金的创新色釉,源自西方传入的配釉法。与画珐琅工艺相仿,胭脂红釉色在制作中也是在胎体极薄的白釉器上进行涂釉,作为一色釉或者图案色地。整体色调上呈现出胭脂粉红色。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低温釉,这种釉彩的色红跟玫瑰或蔷薇相近,因此有“玫瑰红”“蔷薇红”之称,习惯上叫“胭脂水”。胭脂水色的玻璃器一般是纯色釉。

《故宫收藏》中收录了一只粉红色透明的玻璃葫芦式鼻烟壶。这只清代乾隆时期的玻璃器,通身透明,呈现粉红色,色彩鲜艳,造型小巧简洁,在单色玻璃器里特别罕见,能够体现清代玻璃厂的玻璃制作、熔炼技术。

3 造型:范式和模仿

发展了千百年的陶瓷技术,除了在工艺、釉彩上对玻璃器制作有影响之外,在长期的陶瓷烧制历史中形成的形制、造型方面不仅给玻璃器制作提供了经验,还成了玻璃器制作中模仿的范本。在这个意义上,陶瓷器制作中逐渐形成的诸如菊瓣造型、双连瓶、水丞、玉壶春瓶等,其实是同类玻璃器制品的范式。正如上文提到的玻璃器葫芦式鼻烟壶,其造型方面就脱胎于陶瓷器中的壶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4 结语

中国的玻璃器制作技术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但一直疏于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和传承。在历史长河发展历程中,陶瓷器不仅比玻璃器发展得更成体系,还在历朝历代产出了足具代表性的官窑制品。

同为古代手工作坊制作器物,玻璃器的发展从清代才开始进入巅峰。在某种程度上,玻璃器制作的工艺、釉彩颜色以及造型等,无不受到陶瓷器工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薛吕.中国清代玻璃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2]杨伯达.清代玻璃概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4).

[3]张荣.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

[4]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造型工艺颜色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特殊颜色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