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名家李祥霆 痴迷古琴六十二年

2019-06-06 10:52彭立昭
北广人物 2019年18期
关键词:琴家古琴名家

彭立昭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为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地叫作古琴或七弦琴。不同琴家对同一首作品的演绎风格各异。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6月5日、6月6日,众多古琴名家将齐聚北京中山音乐堂,为古琴乐迷们带来“泰山北斗映蓝天一古琴名家音乐会”。作为“良辰美景2019非遗演出季”中的第二场和第三场,两场音乐会会集了众多古琴名家与经典琴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李祥霆将与够位琴家联袂奉献古琴盛宴。李祥霆精于琴箫、诗、书、画,即兴演奏,即兴吟唱,学术研究,专业教学出版有古琴独奏专辑唱片近30种,学术专著《古琴综议》等四种及诗集《醉琴斋诗选》。

一曲《三峡船歌》,一举成名

谈起与古琴的缘分,李老师笑着说,“我对音乐感觉是因为初一就学会吹箫,小时候喜欢唱歌,喜欢听民间音乐,西河大鼓、东北大鼓、河南坠子都爱听,一听就能马上进入内心深处。上高E时,有一天我在广播里听到某个电视剧里的古琴声,那一刻,感觉自己的灵魂出窍了……”

“我是1957年开始学古琴的,先后师从查阜西、吴景略先生,至今整整六十二年了。当年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时还很不舍,因为爱绘画。古琴专业就三四个学生,有几个是别的专业转过来的,他们对古琴没有那么喜欢,只有我从开始到最后都一门心思要学好古琴。所谓的“发疯学习,就是有时候弹起劲了就一直弹下去,一有空就想到琴,跟琴有关的东西我都很痴迷。上大学的第二年,我就用非洲《刚果河》的民歌,创作了一首古琴独奏曲《非洲的黎明》,里面有很多新的指法。当时听了我的新曲,觉得很好。”

“大学毕业时我填的工作意向有三个,第一个是民族乐团,第二个是广播民族乐团,第三是东方歌舞团民族乐队,可我被留校了,当时有点失望。”

留校后,李祥霆一边教学一边创作,他的古琴独奏曲《三峡船歌》于197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一举成名。该曲继承了《流水》的传统表现手法,大胆吸取其他弹弦乐器的技巧,丰富和发展了古琴的表现力。在表现船夫号子时,采用单音旋律与和音相结合的手法,并借鉴新疆的弹拨乐器热瓦甫的演奏技巧,在古琴上连续作刺、托劈、拨指法的组合,增强对答呼应乐句的力度,犹如船夫们唱着号子,一领众和,非常协调。进入急板时,作者吸取了琵琶的摭分和筝的多弦摇指,使气氛更加紧张强烈,如同行船顺流急下,一日千里。

常听古琴曲,有助于身心健康

1982年,李祥霆第一次去英国演出,之后他出国演出的机会逐渐就多了起来。1989年,他以古琴演奏研究为理由向文化部申请,以自费公派的身份到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待就是五年半。1991年至1994年他在伦敦大学任古琴导师;1994年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现为伏羲琴院院长。

谈起现在的古琴热,李老说:“我们那个時代学琴的少,现在有几十万人了,这种状况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是分不开的,所以是一种中华民族整体进步的表现。”

古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他说:“清微淡远。如果说《广陵散》《流水》都不是最高境界,那就没有最高境界。唐代有一个大琴家叫薛易简,他说古琴可以观风教,通过古琴艺术能够看到社会的风气和思想主流;可以悦情思,可以感动人,可以壮胆勇、辨喜怒、绝尘俗,高雅起来,可以表达情感思想,自我修养,这是全面的成熟古琴的表现。”

可能是受从事中医的父兄的影响,李祥霆先生认为,古琴曲目对心理减压情绪平和的作用,也讲究“相反相成”,既要有清微淡远,也要有昂扬汹涌。在焦躁不安或是疲劳沮丧时,《平沙落雁》描绘出的沙白风清云飞天远、雁阵从容的自然景象,让人听之天地一宽。而同时,时而潺潺、时而汹涌的《流水》,其活力十足的特性也令人明朗超脱。

猜你喜欢
琴家古琴名家
I want to be ……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音响档案珍粹:丝桐神品
——古琴》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古人弹琴 五不弹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