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一个谦卑的建议》和《药》

2019-06-06 04:19刘铭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讽刺荒诞

摘  要:乔纳森·斯威夫的《一个谦卑的建议》和鲁迅的《药》都运用异常冷静的写作口吻,以不同的形式对所处社会现状进行了间接性的批判,分别通过对“建言献策”统治者蚕食婴儿和用“血馒头”治病来表达对所处社会的极大讽刺。

关键词:冷静;荒诞;讽刺

作者简介:刘铭淇(1998-),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2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18世纪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讽刺作家、散文家、政论家。他的作品《一个谦卑的建议》以平静讽刺的口味揭露了统治者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同情。鲁迅的著作《药》与斯威夫特的《一个谦卑的建议》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同样作为社会的冷静旁观者,鲁迅也用平静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吃人”现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以下主要探讨的是《一个谦卑的建议》和《药》异常冷静写作基调以及其各自关于“吃人”的荒诞社会现象的深层次解读。

一、冷静的写作基调

(一)冷静的世事观察者

讽刺的最高境界不是张狂,而是冷静。最高层次的讽刺是不动声色的冷静陈述却让人毛骨悚然。斯威夫特一生与社会政治接轨。《一个谦卑的建议》是斯威夫特晚年的著作,此时他已经深刻洞悉爱尔兰人的苦难以及英国统治阶级对爱尔兰人的残酷剥削。而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脱稿于"五四运动"时期,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为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前后期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药》同样见证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乔纳森·斯威夫特和鲁迅都是各自时代冷静的世事观测者,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经历的历史事件,造就了他们作品中的异乎寻常冷静基调。

(二)细节描写中的冷静与荒诞

在《一个谦卑的建议》中,斯威夫特的冷静很像是一个英国绅士特有的淡漠气质。他在《一个谦卑的建议》中采用异常冷静的口吻,谈论将1岁的孩子作为资产阶级餐桌上的食物的利国利民的建议,“一个年轻健康、营养良好的孩子在一岁的时候是味道最美、营养最佳、最有益健康的食品,焖、烤、焙、煮皆无不可;而我也确信无论做成炖重汁肉丁和蔬菜炖肉,他们都一样美味可口。”[1]同时,他还将烹饪方法和各部分用途悉数以谈:“在招待朋友的筵席上,一个孩子可以做成两道菜,家庭聚餐的话,孩子的前后腿的四分之一已经可以作为一道好菜了,如果加点胡椒粉和盐放上四天再煮,味道将更好,尤其是在冬天。”[1]各种数据的运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推论让人感觉似乎他真的在真心实意地解决某一个社会问题。

斯威夫特将当时的英国社会看得清楚透彻,他将巨大的讽刺融入到冷静而荒诞的言语中。《一个谦卑的建议》看似真心实意国献策的劝谏,就像英国绅士用精致的刀叉小口小口细分并咀嚼着精心烹饪的婴儿嫩肉,看起来举止端庄、风度翩翩,实则惨绝人寰、冷酷无情。

而鲁迅《药》中的冷静同样如此,精心烹饪“血馒头”的场景和《一个谦卑的建议》中蚕食婴儿的场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面整顿了灶火,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2]小栓的母亲精心烹制“血馒头”就仿佛精心烹饪精致的糕点一般,“血馒头”只是被当做救命稻草,但这“血馒头”分明是沾染着革命志士人血的。百姓对将“血馒头”进行买卖习以为常,“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2]、“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2]现在看来已经是荒诞至极、残酷至极的做法,在鲁迅先生笔下,被冷静地勾刻成了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由此便产生了极大的讽刺效果。

劳苦大众的婴儿是鲜活的生灵,“血馒头”沾满了夏瑜这样为革命献身的革命志士的血。英国绅士精挑细选、小心宰割、细细品尝;“血馒头”被荷叶精心包裹、细细烹制、小心的吃了。斯威夫特和鲁迅先生笔下的荒诞场景,由此体现出了极大的讽刺效果。

二、荒诞背后的无谓牺牲

不管是斯威夫特的《一个谦卑的建议》还是鲁迅的《药》,可怜的被压迫者和牺牲者做出无谓的牺牲将上层人民高高托起。然而,这样的牺牲却并没有起到唤醒统治者或者改良社会的作用,最后成为了无谓的牺牲。

《一个谦卑的建议》创作背景下的爱尔兰人民因饥荒及苛捐杂税而民不聊生,苛捐杂税养肥了统治者,但各型各色堂而皇之为国家利益考量的献策者一次次提出一条又一条锦囊妙计,再次压迫者将他们高高托起,让他们养尊处优的爱尔兰穷苦人民。我们不妨假设,倘若这荒诞的建议真的能够实行,那么一岁的孩童被卖给上层社会,做了所谓国家利益的牺牲品,光荣而伟大;英国伟大的统治者也因此享用着他们智慧的硕果,同时欣赏着为这条由国家利益考量出发而提出的妙计。但事实上,社会不会被改良,劳苦大众的苦难却会更加深重。

鲁迅的药中“血馒头”的惨烈展现的即为当时社会的悲哀现状。李新宇教授在《愧对鲁迅》中写道:“一般民众的大脑总是权威思想的马场,越是没有知识越是把灌输的东西看的天经地义。”[3]华老栓受到民族文化特别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心理素质的制约,他无法打破垄断形成超越,超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4]《药》中的夏瑜是为拯救贫苦的愚昧大众挺身而出的伟大革命家,“血馒头”能治肺痨这种如此荒诞的说法竟成了当时愚昧大众救命的唯一稻草。更加可悲的是《药》中血馒头的血来自于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而牺牲的夏瑜。可见,在百姓无知的情况下,革命者的鲜血和生命,挽救不了底层人民的生命。正如鲁迅对孙伏园所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者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革命者为了愚昧大众,亡了;没有感激,没有敬畏,愚昧的大众却以一种理所应当的姿态享用着革命者的鲜血。

三、源于正常的荒诞及其讽刺意义

荒诞是就视角而言的。荒诞源于荒诞事物的正常化,所谓荒诞其实就是远远异乎平常,平常是以当前社會状况为基准线的。其实不管是建言献策“吃婴儿”还是为治病吃“血馒头”,以当前视角来看都十分荒诞。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吃人”便是那个时候的常。

《一个谦卑的建议》和《药》中关于“吃人”的荒诞,与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吃人”看似荒诞,但《一个谦卑的建议》中对“吃人”的建议取自自以为是的献策者对当局者提出的只会加深人民痛苦的建议,而鲁迅《药》中的血馒头更是源自于当时社会中的残酷事实。其实斯威夫特和鲁迅先生不过是当时众人皆愚昧的时代背景下的清醒者,将社会看不到的荒诞看得一清二楚,并在其作品中予以讽刺。

参考文献:

[1]Jonathan Swift.A MODEST PROPOSAL--For preventing the children of poor people in Ireland, from being a burden on their parents or country, and for making them beneficial to the public,1729.

[2]鲁迅.呐喊[M].北京:中华书局,2013.11.

[3]李新宇.愧对鲁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曹文生.论鲁迅《药》中的悲剧精神[J].名作欣赏,2012,35:(47).

猜你喜欢
讽刺荒诞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一篇充满荒诞色彩的小说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金承志:人生要“荒诞”,生活得找乐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
聚焦城镇人生的荒诞与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