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技巧与心得阐释

2019-06-06 06:05谢友豪
课外语文·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摘要】预习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中较为有效的策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这一教学方法也一直被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其作用是不可代替的。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应注重预习教学活动的开展,由此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听课效率,也能为学生自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保障。因此本文就针对预习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进行有效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和心得来制定完善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生语文学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教学;技巧与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预习教学的意义分析

开展课前预习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使学生能够明确哪些内容属于重点以及难点知识,并掌握自己能够理解的知识,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要进行有效记录,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重点听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由此对课程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开展课前预习能够有效地缓解课堂教学中的紧张气氛,降低高密度知识的灌输,为学生预留内化知识的时间,进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语文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前预习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形式方面,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来学习相应的知识,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帮助,而且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知识的空间,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功能方面,在课前预习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臺,并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积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极大帮助。次序方面,课前预习就如同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如果教学中欠缺课前预习内容,那么学生将会在学习中对知识点感到陌生,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会带来影响,很难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预习教学的策略和心得

(一)做好课前预习,设计课前自主探究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提升整体教学有效性,就应有充足的阅读材料以及素材为支持,对于学习课本上的语文知识,关键就在于在课前明确自己不能理解的部分,并在课堂上或是课下以询问等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运用学生的悟性来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教师应针对不同文章或诗词的意境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而预习活动一般是以课前和授课前预习,所以教师应在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时,为学生提供形象化引导,也就是相关信息启发等,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研读文章来正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进而更好地了解和明确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由此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开展《沁园春·雪》一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时,应让学生针对诗句进行预习,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放大自己思维,对文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境进行理解,从而让学生体会毛泽东此时的思想与情感。通过为学生提供预习方向,使学生能够对诗句中隐含的思想进行更好的理解,而且在仔细斟酌中也会进一步体会文章意境,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设计探索性引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自主预习、巩固复习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阅读”形式来展开教学的,学习知识时,注重的是对于知识的总结以及积累,将所学知识与新学知识进行对比和理解,从而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并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由此为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笔者认为在开展某一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之后再让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达,这时有些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表达不懂或难以理解的部分。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探究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由此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进一步提升整体学习水平。

例如,在引导学生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进行学习时,应让学生对作者所创造的作品写作风格进行初步了解,并在教学中将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引入到教学活动中,由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参与到课文阅读当中,之后要求学生针对阅读内容学出读后感,并将思想主旨、英雄性格分析、英雄事迹对社会作用等内容进行全面阐释。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感想,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应广阔自己的思考空间,由此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自身的想法,这对于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有着一定帮助,而且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意义。

(三)设计互助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巩固学习的能力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就是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般都会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主动预习,在课后由教师来引导复习,但因学生学习态度以及整体能力等不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加之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不足,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也难以进一步提升。而笔者认为,应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课堂内外互助学习以及分组讨论等模式开展教学,由此能够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而且也能将课本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认识相应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有着一定意义,而且对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一定帮助。

(四)注重预习评价活动的开展,全面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活动的基础部分是学生对于语文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学生接触知识的主要方法就是课堂学习和教师讲授,所有环节都要有教师的有效参与,由此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问题意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问题探究中,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而且在教学中也应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明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学习中出现的不足,由此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预习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运用预习综合评价的形式,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改变自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并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稳定健康地发展。

例如,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通过开展每周一次的学习交流座谈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缓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也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其学习能力的机会,由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预习习惯。在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相互分享自己的预习方法,并派代表进行发言,让所有学生能够通过同学的发言来明确自身不足,之后对自身预习方法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预习方法,为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力保障,对促进学生稳定发展也有极大意义。

三、结语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也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最好预习。同时,在课下也要引导学生温习所学知识,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对初中生未来稳定长远地发展也有极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童雄威.初中语文预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名师在线,2016(11).

[2]陈红明.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1).

[3]库尔班江·马木提.对初中语文预习方法的几点见解[J].赤子,2015(20).

作者简介:谢友豪,1973年生,福建省宁德市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