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岭后北山旧石器地点石器研究

2019-06-06 01:01陈全家魏天旭宋吉富杨枢通李有骞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石片东宁石器

陈全家 魏天旭 宋吉富 杨枢通 李有骞

一、地理位置、地貌与地层

(一)地理位置

东宁岭后北山地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道河镇岭后村小绥芬河的Ⅱ级冲积阶地上,海拔216.7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4°04'36.63"东经130°48'28.67",遗址长约127米,宽约135米。遗址南距小绥芬河160米,距岭后村292米,西距小绥芬河240米。

(二)地层

东宁岭后北山地点无文化层,石器分布在绥芬河的支流小绥芬河岸的Ⅱ级阶地的黄色耕土层上,周围散布较多砾石,Ⅱ级阶地为冲积阶地(图一:1)。

二、石器的分类与描述

本次调查获得石器22件,类型较为单一,包括石核、工具和断块。其中石核1件,石片并未发现,断块1件,工具20件。下面对石器进行具体的分类描述:

(一)石核

1件。为多台面锤击石核。标本17LB:1,长62.49毫米,宽89.04毫米,厚49.44毫米,重272.35克。原料为流纹斑岩,形状不规则。有A、B和C三个台面。A台面为主台面,台面大部分为节理面,小部分为剥片疤,台面长80.76毫米,宽47.47毫米。有2个剥片面,AⅠ剥片面清晰可辨的剥片疤4个,最大剥片疤长37.54毫米,宽46.24毫米,台面角87°。AⅡ剥片面有8个剥片疤,最大剥片疤长49.43毫米,宽43.57毫米,台面角97°。B台面有一个剥片面BⅠ剥片面,可辨认的剥片疤6个,最大剥片疤长33.38毫米,宽29.79毫米。C台面即A台面的A1剥片面,有一个剥片面3个剥片疤,最大疤长43.26毫米,宽37.04毫米,台面角86°。整个石核剩余可剥片的体积较小,已不具有可进一步剥片的技术特征,即没有合适的打击台面、剥片面、小于90°的两个面的打击角度和石核上能产生一定类型与数量的石片的实体①李英华:《旧石器技术: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3页。,因此石核利用较充分。

(二)断块

1件。长90.73毫米,宽61.41毫米,厚33.33毫米;重126.04克。形状不规则,原料为流纹岩。

(三)工具

本文沿袭陈全家先生的分类方案,将工具分为三类:一类,制作石器的工具(石锤和石砧);二类,未经加工直接使用的工具;三类,将片状或块状毛坯经过加工修理(修刃、修形和修理把手)的工具。

东宁岭后北山发现的工具共20件,包括二类工具5件和三类工具15件。二类工具中包括刮削器、尖刃器和尖刃—凹缺刃器。三类工具包括刮削器、尖刃器、尖刃—凹缺刃器和尖刃—直刃刮削器。

1.二类工具

共5件。包括2件刮削器,2件尖刃器和1件尖刃—凹缺刃器。均以锤击石片为毛坯。

(1)刮削器 2件。均为凸刃刮削器。长46.38毫米—72.48毫米,平均59.43毫米;宽35.64毫米—48.81毫米,平均42.26毫米;厚11.69毫米—14.64毫米,平均13.16毫米;重31.87克—34.83克,平均33.35克;刃角32.5—35°,平均33.75°;刃长41.64毫米—81.45毫米,平均61.55毫米。

标本17LB:9,长72.48毫米,宽35.64毫米,厚11.69毫米,重31.87克。原料为流纹斑岩,形状近长方形,毛坯为近似于石叶的长石片。劈裂面微凸,放射线较明显,同心波不显著。背面一半为自然面,一半为剥片疤。A和B侧为刃,刃缘薄锐,刃长81.45毫米,刃角32.5°。其上零星分布大小不一使用疤,推测曾加工硬性物质(图二:3)。

标本17LB:17,长46.38毫米,宽48.81毫米,厚14.64毫米,重34.83克。原料为细砂岩,形状近圆形。劈裂面半锥体凸,放射线不明显,同心波不显著。背面均为自然面。以石片远端直接使用成刃,即A处,刃长41.64毫米,刃角35°,刃上使用疤连续分布,疤大小形状不一(图二:2)。

(2)尖刃器 2件。均为直—凸组合。长60.52毫米—87.46毫米,平均73.99毫米;宽51.80毫米—68.13毫米,平均59.96毫米;厚18.89毫米—28.02毫米,平均23.45毫米;重87.88克—103.56克,平均95.72克。

标本17LB:4,长87.46毫米,宽51.80毫米,厚18.89毫米,重87.88克。原料为流纹斑岩。劈裂面半锥体微凸,打击点散漫,放射线不明显,同心波不显著。背面一半为石片疤,一半为自然面。尖刃由长石片远端直接使用而成,A侧刃为直刃,长23.05毫米,B侧刃为凸刃,长60.50毫米,尖刃的刃角为71.5°。B侧刃使用疤分布密集而清晰,因此尖刃器在使用时除了使用尖刃外,主要使用B侧刃(图二:4)。

(3)尖刃—凹缺刃器 1件。标本17LB:21,长29.09毫米,宽28.38毫米,厚6.2毫米,重3.89克。原料为角岩。半椎体较凸,同心波不显著,放射线较明显。背面全疤。A侧为凹缺刃,刃长9.97毫米,刃角21°;C为尖刃,B刃长12.41毫米,C刃长19.41毫米。刃角71.5°(图二:1)。

2.三类工具

共15件。类型有刮削器、尖刃器、尖刃—凹缺刃器和尖刃—直刃刮削器。

(1)刮削器 11件。根据刃缘形态可分为直刃和凸刃刮削器。

①直刃 4件。长28.42毫米—81.43毫米,平均57.51毫米;宽43.49毫米—94.49毫米,平均60.97毫米;厚10.52毫米—22.09毫米,平均17.80毫米;重12.40克—29.14克,平均60.10克;刃角32°—64.5°,平均49.63°;刃长28.1毫米—53.17毫米,平均40.21毫米。原料1件为玄武岩,其余为流纹斑岩。

标本17LB:8,长81.43毫米,宽43.49毫米,厚18.14毫米,重60.21克。形状近梯形,原料为玄武岩,片状毛坯。石片一侧缘为直刃,即A侧。刃长53.17毫米,刃角41.5°。刃部使用硬锤锤击反向修理,修疤为单层,呈普通状,疤间关系为断续,加工距离为近,工具背面一般为石片疤,一般为自然面。B处打掉过长的尖部,是为修形(图三:3)。

标本17LB:3,长80.65毫米,宽94.49毫米,厚22.09毫米,重129.14克。形状不规则,原料为流纹斑岩,毛坯为石片。石片侧缘锋利,未经修理直接使用为直刃,即A侧。刃长38.22毫米,刃角60.5°。B、C和D处均为修理把手,B处修理方向为正向,修疤为双层,修疤为阶状,相互叠压,加工距离为近,工具背面大部分为剥片疤,少部分为自然面(图三:4)。

②凸刃 7件。长39.97毫米—65.07毫米,平均53.85毫米;宽14.69毫米—68.36毫米,平均47.57毫米;厚8.49毫米—30.05毫米,平均14.89毫米;重8.04克—79.08克,平均37.95克;刃角23°—82.5°,平均54.14°;刃长27.37毫米—82.31毫米,平均55.59毫米。一件为块状毛坯,其余均为片状毛坯。原料有角岩、石英、流纹岩和流纹斑岩。

标本17LB:11,长65.07毫米,宽52.94毫米,厚21.91毫米,重79.08克。原料为流纹斑岩,以石片为毛坯,形状近半圆形。A侧为凸刃,刃长82.31毫米,刃角64°。刃部采用硬锤复向加工方式,修疤为双层,呈鱼鳞状,疤间关系为连续,加工距离为中,背面除修疤外均为自然面(图三:1)。

标本17LB:14,长39.97毫米,宽68.36毫米,厚9.76毫米,重29.68克。原料为角岩,毛坯为石片,形状近平行四边形。A侧和B侧为凸刃,刃长49.52毫米,刃角为52°。刃部使用硬锤锤击正向修理,修疤为双层,呈鱼鳞状,相互叠压,加工距离近。C侧修疤为修形,使器形更加规整,修理方向为反向。D处修疤为修理把手,修理方向也为反向。工具背面均为石片疤。(图三:2)

(2)尖刃器 1件。为直刃和直刃组合。标本17LB:6,长94.62毫米,宽57.16毫米,厚13.5毫米,重61.3克。原料为流纹斑岩,毛坯为石片,形状近菱形。毛坯远端尖部为尖刃,组成尖刃的A侧刃长51.10毫米,B侧刃长37.83毫米,刃角75.5°。刃部使用硬锤锤击技术反向修理,修疤为单层,呈普通状,疤间关系为断续,加工距离为近,背面为全疤(图四:3)。

(3)尖刃—凹缺刃器 1件。标本17LB:13,长68.35毫米,宽43.24毫米,厚12.24毫米,重31.02克。原料为流纹斑岩,毛坯为石片,形状近三角形。A处为凹缺刃,长19.04毫米刃角为52°。采用正向修理,形成凹缺刃。B处刃也为凹缺刃,长16.52毫米,刃角39°。采用复向修理,形成凹缺刃。C和D所夹角为尖刃,C侧刃长28.06毫米,D侧刃长50.34毫米,尖刃刃角为52°。采用复向修理,D处为修刃,E处为修形(图四:4)。

(4)凹缺刃—凸刃刮削器 1件。标本17LB:18,长46.92毫米,宽33.22毫米,厚9.12毫米,重17.42克。原料为流纹岩,毛坯为石叶近端,形状近长方形。石片劈裂面微凸,放射线明显,同心波不显著;石片背面为石片疤,侧边为自然面。A处为凹缺刃,刃长9.20毫米,刃角20°。B处为凸刃,未经修理,直接使用。C处为截断修形,使工具器形大小适中(图四:1)。

(5)尖刃—直刃刮削器。标本17LB:15,长70.21毫米,宽42.67毫米,厚7.24毫米,重24.39克。原料为玄武岩,以石叶为毛坯。打击点散漫,半锥体浅平,放射线不明显,同心波不显著,有锥疤。A、B所夹角为尖刃,采用正向修理,A刃长40.15毫米,B刃长36.52毫米,刃角为123.5°。C侧为直刃,采用复向修理,双层修疤,呈鱼鳞状。刃长49.23毫米,刃角28.5°,刃缘锋利,便于使用。此件工具毛坯半椎体浅平,厚度较薄,工具上的修疤也很浅平,推测是使用软锤打制和软锤修理的(图四:2)。

结语与讨论

(一)东宁岭后北山石器工业特征

1.该遗址附近石料丰富,种类较多,而制作石器的原料却较为集中,流纹岩、流纹斑岩、角岩和玄武岩占绝大多数,仅有少量其他原料,说明该地区古人类已经认识到了流纹岩、流纹斑岩、角岩和玄武岩的优越特性,对这些优质原料有所偏爱。

2.该遗址仅出现锤击石核与锤击石片为毛坯的工具,未发现砸击石核和砸击石片,也就是说从石片上(包括以石片为毛坯的工具)观察到的剥片方法和石核上的辨认出的剥片方法一致,说明锤击法剥片为最主要的剥片方式,而且该石器工业从原料开发到石器生产存在连续性和一致性。其中绝大多数以石片为毛坯的工具厚度较大,半椎体凸而且其上修疤较深,因此,岭后北山地点石器剥片和修理的主要方法为硬锤锤击;其中一件工具毛坯较薄,半椎体平,而且其上修疤浅平,应是使用软锤锤击剥片和软锤修理的产品。

3.工具修理

三类工具的修理方式以正向修理为主,其次为复向,反向最少。其中精修类工具较少,多为简单修理。修理的部位有刃部,工具形状和把手部位。

4.东宁岭后北山地点工具类型包括二类工具(刮削器)和三类工具(刮削器、尖刃器、和具有两个刃的组合工具)。二、三类工具以刮削器为主,占工具总数的91%。该遗址工具器型较少,类型组合单一,推测可能与当时人类所从事的生业模式和在此地生产生活的时间长短有关。具有多件两刃组合工具是岭后北山地点工业的特色。

表1 东宁岭后北山石器类型及数量统计表

(二)与周边遗址的对比

有学者将我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分布在东部山区的大石器工业类型,以庙后山地点①魏海波:《辽宁庙后山遗址研究的新进展》,《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2期。、抚松仙人洞遗址为代表;第二种是分布在东北中部丘陵地带的小石器工业类型,以金牛山地点②金牛山联合发掘队:《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古脊锥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第2期。、小孤山遗址为代表;第三种是分布在东北西部草原地带的细石器工业类型,以大布苏遗址、大坎子遗址③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为代表。叶启晓根据遗存的文化特征将黑龙江地区旧石器工业分为三类:1.以大石器为主体的文化类型;2.以小石器为主的文化类型;3.具有细石器特征的文化类型④叶启晓:《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7-65页。。随着近些年田野考古新发现的增多和旧石器考古学理论的完善,李有骞提出包括大石叶、小石叶、细石叶、大石片、小石片和砾石工艺的6种工艺类型⑤李有骞:《黑龙江省旧石器遗存的分布、年代及工艺类型》,《华夏考古》2014年第3期。,并提出这样的假设:大石片与小石片工艺是黑龙江省境内最早的两种工艺类型;中、东部的山区为大石片工艺;小石片工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地区。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大石叶工艺类型自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发展起来,之后与平原地区的小石片工艺相结合,小石叶工艺技术产生,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进一步发展成为细石叶工艺⑥李有骞:《黑龙江省旧石器遗存的分布、年代及工艺类型》,《华夏考古》2014年第3期。。

对比发现,东宁岭后北山地点应属石叶工业,加之该地区暂未发现细石核和细石叶,因此,东宁岭后北山地点的石器应属于石叶工业中大石叶工业和小石片工业相结合的阶段。它的突出特点是以石叶或者类似石叶的长石片直接使用,或以此为毛坯进行加工工具。工具组合既包括石叶工业典型类型,如直接使用的石叶断片;也包括石片工业的典型器型,如刮削器。较少或不见块状毛坯制成的工具,该地区应是处于石叶工业和细石叶工业的边缘地带。

同属于该流域的东宁二道沟①未刊稿。、东宁道河东山、道河西山②未刊稿。地点石器工业性质和东宁岭后北山地点极其类似。从石器原料、剥片技法、修理技术和工具组合来看,这几个地点都非常相似,属于但是由于岭后北山地点石器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而无法展开更加详细与深入的讨论,随着调查与发掘的不断增多,该地区旧石器的工业面貌的内涵将会愈加丰富。

(三)相关讨论

1.工具的大小

根据手指和手掌的一般尺寸,石器按最大的长或宽可分为5个等级。微型,定性双指捏,定量S<20毫米;小型,定性三只捏,定量20毫米≤S<50毫米;中型,定性手掌握,定量50毫米≤S<100毫米;大型,定性单手拎,定量100毫米≤S<200毫米;巨型,定性双手拎,定量S≥200毫米五种类型③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年,第209-218页。。石器的分类统计表明,石器以中型为主(n=16),其次为小型(n=6)。不见微型、大型和巨型标本(表2)。

表2 石器大小分类统计

2.工具的体型

工具体型的划分依据标本的长宽指数和宽厚指数,应用黄金分割率(0.618)划分为4种类型:I-宽厚型;II-宽薄型;III-窄薄型;IV-窄厚型④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年,第209-218页。。该地点二类工具多数为宽薄型;其次为窄薄型。三类工具以宽薄型为主,其次为窄薄型,宽厚型最少,宽厚型和窄厚型各一件。

3.指导遗址石器生产的基本理念

在石器工业生产过程中,剥坯和修形是起主导作用的两个主要基本概念。这两个基本概念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石器生产指导体系。剥坯(也叫剥片),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将石核剥裂成不同形态和大小的石片的过程。这些石片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进一步加工成各种工具①李英华:《旧石器技术: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7页。(图五:1)。剥坯概念指导下的石器生产体系会产生石核(废弃部分或者有可能用于剥坯的部分)、成功剥片(石片)和废片(碎屑和断块),奥杜威(Olduvai)文化中就已存在这种生产概念。修形,是按照预设产品的技术特征,对一块合适的石坯从一开始就循序渐进的打制,直到将石器制作成具有一定结构、大小和形状的实体②李英华:《旧石器技术: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8页。(图五:2)。最常见的修形产品有手斧、石镞和石球等。

东宁岭后北山地点的石器包括1件石核、1件断块和20件工具。20件工具中18件工具为直接使用石片(石叶)或以石片(包括石叶)为毛坯加工成不同的工具。剩余两件工具其中一件为有锋利边缘但石片特征不明显的断块直接使用成工具,应是剥片中的产品。另外一件为石英块加工成的刮削器,其原本存在的状态难以准确判断。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发现,指导岭后北山地点石器生产的基本理念是剥坯而非修形。

4.遗址性质

该遗址原料种类集中,以流纹岩、流纹斑岩为主,品质较好,反映出该地古人类已经从“拿来就用”的低级阶段发展到了“择优取材”的高级阶段;石器中工具比例很大,工具类型组合简单,无碎屑;从周围环境来看,东宁岭后北山地点位于小绥芬河河曲凸岸,地势较高,有一定的活动区域,取水方便,位于Ⅱ级冲积阶地,地表平坦,较适合人类居住。但未发现其它居住遗迹和文化层。综上,推断此地可能为工具的遗弃地或使用地,疑似为临时性住所。

5.遗址年代

东宁岭后北山地点发现的石器均采自地表耕土层或风化壳,无确切断代依据。通过与周边旧石器遗址对比发现,在石器剥片方式、打制技术、工具类型组合及石器风化程度等方面与庙后山遗址有一定相似性;部分石器表面磨蚀和风化较为严重,多数石器边缘仍显得比较新鲜和锋利,在石器采集区未发现新石器时代以后的磨制石器和陶片。由此推测,遗址的年代跨度较大,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最晚不会超过旧石器时代晚期。

猜你喜欢
石片东宁石器
嘉陵江即景
内向的小孩
内向的小孩
宁波市海曙东宁工具有限公司
An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English Grammar in Senior High Schools
打水漂
我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