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琛欣 郭筱雯
摘 要:现代汉语反义形容词的不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宽”“窄”在义项、词法和句法上都是对称与不对称并存,空间义的差异使二者隐喻的目标域呈现不完全对称。在描述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利用标记模式从询问域的角度区分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利用关联标记模式分析有无标记的组配,并对“宽”“窄”标记模式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
关键词:形容词;宽;窄;不对称;标记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反义词的成对出现是对称的表现,一组反义词的两个词在具体使用中又会在语义、句法等方面表现出不对称性,如在询问重量时可以说“有多重?”,却不说“*有多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反义词集中体现了汉语的不对称现象。
赵元任(1979)、呂叔湘(1984)、陆俭明(1985)等先后对“好/坏”“大/小”“多/少”等形容词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之后,文炼(1990)、石毓智(1992)、沈家煊(1999)等则进一步将标记理论引入不对称研究中,区分出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并尝试解释不对称现象的形成原因①。近些年来,研究者又着眼于不对称形容词的个体研究,涉及“对/错”(武文杰、徐艳,2008)、“高/低”(于德辉,2012)、“快/慢”(薛俊杰,2016)等。
“宽/窄”是描述空间维度的一组度量形容词,属于相对词的“大小类”(沈家煊,1999)②,前人很少以“宽/窄”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从语义、构词能力、句法分布三个方面,描述“宽/窄”的不对称现象,然后利用标记理论分析其标记模式,最后从逻辑、认知、语用三个方面解释这种不对称现象及其标记模式的形成原因。
一、“宽/窄”的不对称
(一)语义及其隐喻机制的不对称
我们不妨先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宽”“窄”的义项整理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宽”的义项较多,而“窄”的义项较少且没有动词义项。对称的义项共有三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同义项,即都有名词性的用作姓氏的义项;另一种是相对义项,如在形容“横的距离”和“生活经济状况”方面,“宽”和“窄”是对称的。不对称的义项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应用范围不对称,“宽”的形容词义项“宽大、不严厉、不苛求”用于形容待人方式、处理方式等,例如“宽容”“从宽处理”“对己严,待人宽”,而“窄”的形容词义项“(心胸)不开朗;(气量)小”用于形容人的心胸和气量,如“心眼儿窄”。二是“宽”独有两个义项:名词性的“宽度”和动词性的“放宽、使宽松”,这是“窄”所不具备的。
“宽/窄”在义项上的差异与各自在空间维度上的隐喻密切相关。隐喻反映的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的结果(Lakoff & Johnson,2003)。人类的活动往往从对空间的探索开始,空间是很多抽象概念的起点,也成为隐喻产生机制的重要方面。“宽”“窄”是空间维度词,空间义是它们隐喻的基础。二者共有的空间义主要是维度义和面积义。维度义是指事物前部的横向维度或最小的水平维度,例如“宽巷子”“窄巷子”中的“宽”“窄”是指巷子的横向维度。面积义是指物体所占据或者覆盖的面积,例如“操场很宽”“房间很窄”。此外,“宽”独有的空间义是距离义,例如“两堵墙之间宽两米”,是指两堵墙之间的距离,“窄”则没有此类意义。维度义和面积义是用来描述事物本身的属性,距离义是说明事物之间的间隔(伍莹,2013)。
具体来说,首先,“宽”“窄”以面积义为核心可以投射到范围域和心理域。例如:
(1)语言学研究既可以对其内部的具体问题深入研究,也可以跨学科从更宽广的层面进行研究。(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下简称CCL)
(2)由于单式记账凭证的使用范围较窄,以下不再作专门介绍。(CCL)
(3)嗓音宽厚洪亮,完全是一副绝好的铜锤花脸嗓子。(CCL)
(4)普遍存在旋律单调、歌词简单、缺乏和声伴奏、节奏松散以及演唱者音域窄、方言重等局限性。(CCL)
“宽”“窄”在范围域的映射与面积义有关,面积大意味着区域内包含的事物多、种类多、活动范围广,反之亦然。同样,范围广也意味着所含事物多、种类丰富、活动领域大。由此可以看出空间域和范围域有相似之处,把对空间域的认知投射到范围域,“宽”“窄”就出现了“范围大”“范围小”的隐喻义,如例句中的“宽广的层面”“适用范围窄”“嗓音宽厚”等。
再例如:
(5)一个心胸宽阔的人不会为了小事斤斤计较、大发雷霆。(CCL)
(6)您别想这么心窄呀!九爷爱混闹,这九城谁不知道?(邓友梅《烟壶》)
例(5)、例(6)中的“宽”和“窄”是由面积义隐喻为心理状态。其中的隐喻机制可以这样理解,如“房子宽”不仅是水平维度宽,更意味着面积大,因此侧重“宽”的面积义。我们可以把房子看作一个大的容器,“房子宽”意味着容器大、可容纳的事物更多,“房子窄”则容纳的较少。心也可以看作一个容器,凭借这样的相似性,“宽”“窄”的面积义投射到心理域,“心宽”则容积大,可容纳的事物多,就会相对豁达;“心窄”则容积小,可容纳的事物少,就难免斤斤计较。
其次,“宽”“窄”以维度义为核心可以投射到经济域。例如:
(7)父亲在家里经济并不宽余的情况下,特意买了一个录音机给她。(CCL)
(8)种植业结构单一、收入狭窄是大多数贫困地区贫穷的直接原因。(CCL)
例(7)、例(8)是用“宽”“窄”形容经济状况,与“宽”“窄”的维度义相关。若某事物的横向维度较宽,意味着它多少有所剩余,比如说“巷子宽”,那么巷子的横向维度除行人通行所必需的最小宽度外,还有剩余的地方;相反,“巷子窄”一般仅能通过行人,没有其他剩余。这样的特点与经济域有相似之处,“经济宽余”意味着在基本生活的必要开销外还有结余,消费潜力较大;“收入狭窄”则意味着收入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开销,根本没有剩余。这样,“宽”“窄”就从维度义出发投射到了经济域。
此外,“宽”因为具有距离义还可以投射到政策域和时间域。例如:
(9)由于海南特区市场开放度大,政策宽松,办事方便,六年来吸引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批企业参与海南的开发建设。(CCL)
(10)因为时间宽裕,他们并不急于赶路。(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例(9)、例(10)是“宽”在政策域和时间域的隐喻,“窄”没有此类用法,因为“窄”缺少政策域和时间域的隐喻出发点——距离(间隔)。“宽”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事物之间的距离大,就会变得宽松,受到的限制比较少,因而可以投射到时间域和政策域。政策宽松,即意味着限制条件少。我们可以把政策、规则理解为一条条的界线,如果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宽,那么在不触线、不逾矩的条件下,活动范围就比较大,行动相对自由。時间也是同样如此,从某件事情的时间起点到截止时间点,如果相隔的距离大,则时间较为“宽裕”,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去做更多的事情。因此,“政策宽松”“时间宽裕”的说法是有其理据性的。与“宽”不同,“窄”没有距离义,隐喻的目标域也相应地缺少时间域和政策域,取而代之的是表示距离近的“紧”。例如,只能说“时间紧”而不说“*时间窄”,说“政策紧”而不是“*政策窄”。
(二)构词能力的不对称
1.构词数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倒序现代汉语词典》(1987)所收录的词条,我们统计了“宽”“窄”的构词总数,如表2所示:
两部词典收录的词目中,由“宽”构成的共有46条,包括“宽”位于前位所构成的词,如“宽敞、宽带、宽衣”等;也包括“宽”位于后位所构成的词,如“姑宽”(意为“姑息宽容”,见《倒序现代汉语词典》)。“窄”构成的词目总计共有8条,包括“窄”位于前位所构成的词,如“窄小”等;也包括“窄”位于后位所构成的词语,如“狭窄、心窄、冤家路窄”等。其中“宽”所构成的词占两者构词总数的85.71%,而“窄”仅占14.29%。可见,从构词能力来看,“宽”要远远高于“窄”,这与“宽”的义项多于“窄”的义项有关,“宽”具有更多的义项,相应地也有更强的构词能力。
下面再看“宽/窄”分别置于前位和后位上的构词数量,如表3所示:
从构词位置来看,“宽”倾向于前位构词,而“窄”前位构词数和后位构词数均等。“宽”前位构词的总数为45,占“宽”构词总量的97.83%;后位构词数为1,仅占总量的2.17%。而“窄”的前位构词数和后位构词数相等,均为4,各占“窄”构词总量的50%。
2.构词方式
“宽”和“窄”的构词方式如表4所示:
从构词方式看,“宽”构成的都是复合式合成词,主要以并列式为主,其次是偏正式、支配式。“宽”的6条义项中有一半都是形容词性的,如表示“横的距离大;范围广”、“宽裕;宽绰”、“宽大;不严厉;不苛求”,与这些义项意义相近的语素较多,例如“广、旷、宏、厚、和”等,因而可与“宽”构成大量的并列式复合词。
“窄”构成的合成词较少,其中复合式合成词有并列式、偏正式和陈述式。此外,还有一个附加式合成词“窄巴”,由词根“窄”加后缀“巴”构成,而“宽”没有这类构词方式。词缀“巴”没有实在意义,在词尾读作轻声,起到加强词根意义和感情色彩的作用,使形容词更为生动形象。此类用例还有“拧巴”“干巴”“瘦巴巴”等,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
除此之外,“宽”“窄”在构词方面的不对称还表现为:(一)由于没有动词义项,“窄”所构成的词中没有支配式复合词;(二)“宽”的“宽裕;宽绰”义项多出现在并列式复合词中,而“窄”的“(生活)不宽裕”义项则是以附加构词的形式出现,如“窄巴”;(三)“宽”的“宽大;不严厉;不苛求”义项多出现于并列式复合词中,而“窄”的“(心胸)不开朗;(气量)小”义项出现于陈述式复合词中。从构词形式看,形式与意义对称的仅有“宽带—窄带”“宽幅—窄幅”“窄小—宽大”三组词;更多的是形式与意义不对称,其中尤为典型的是一系列由“宽”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如“宽厚、宽让、宽延、宽饶、宽恕、宽舒、宽展”等,没有与其对称的由“窄”构成的词语。
3.量度词“宽度”的构成
现代汉语量度词一般都由“大”类词加上“度”构成,如“高度、长度、厚度、浓度”等,表达宽窄的量度时为“宽度”,而不是“*窄度”。通常情况下,相对词的对立可以分解为三种情况:-X、+X、±X,如果将其中的两个值附在同一语言单位上,便可用两个语言单位来表达对立状态下出现的三种情况,达到减省的效果(张建理,1999)。可以说,这是由语言“经济原则”所决定的。具体来讲,一组表示相对意义的反义词,如“宽”和“窄”,在两个对立的意义之间存在中间现象,即在“宽度”这个概念域中,“宽”和“窄”作为两端,它们之间有“不宽不窄”“不太宽”这样的中间地带。因此,它们的对立可以抽象为上述三种情况。出于经济便利的考虑,我们用一组反义形容词中的一项来表达对立状态下的两种情况,另一项表示其余的一种情况,这样就可以用一组反义词的两项来表示相对词的对立。
以“宽”“窄”为例,设X=宽,则:
宽:+X,或±X
窄:-X
因为“宽”具有更显著的特征,容易被认知,所以赋予“宽”+X和±X两个值,从而达到经济的效果。于是“宽”可以指称整个量级上的各个量,量度词也就用“宽度”来表示,而不是“*窄度”。
4.并列复合词“宽窄”的构成
由一组反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复合词,如“长短”“大小”“宽窄”等,综合了正反两个意义来表示整个量度范围,表达上具有周遍性和泛指性。这些反义并列复合词的构词顺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例如“大小”一词不能改为“*小大”,“长短”也不能说成“*短长”。往往都是表量大、特征显著的词在前,而表量小、特征不显著的词在后,这样的构词顺序受到语言“象似原则”中“顺序相似”的影响(沈家煊,1999)。语言的“象似原则”是指语言的结构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着相当程度的对应或相似。在人的经验结构和认知中,一般会先注意并认知有显著特征的一项,进而才习得与之相对的、特征不显著的一项,这是有一定顺序的。受这样的认知顺序影响,“宽”与“窄”相比,“宽”是具有显著特征、容易被认知的一项,因此,并列复合词“宽窄”的构词顺序也是“宽”在前、“窄”在后。
(三)句法分布的不对称
1.程度副词+A
“宽”“窄”是渐变的、有程度之差的连续范畴,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并且表示的维度可以根据程度副词分为不同量级。石毓智(2001)选择了几个由小到大的关键点,用Li表示量级,将角标i的大小与量级的大小定义如下:
L1=最不; L2=十分不; L3=太不; L4=很不; L5=有点不; L6=不; L7=有点/比较; L8=很; L9=太; L10=十分; L11=最
石毓智还指出,“大小”类反义形容词的积极成分(表量大的)和消极成分(表量小的)量幅相同,都可以用L6~L11修饰,而不能用L1~L5表示量级。如可以说“不长”“有点短”,不能说“*太不长”“*有点不短”,这样的形容词叫“半量幅词”。“宽”“窄”属于“大小”类,是可以受L6~L11修饰的“半量幅词”,因此,“宽”和“窄”在程度副词搭配方面是对称的。例如:
(11)山顶的路还有点宽,两个人并排走着,他一直侧着脸望她,问:“大妈昨天找你干什么?”(CCL)
(12)欧垂尔家和史泰德家的树篱距离非常近,连喜欢躲在这里的小孩都觉得有点窄,更别说是个大人。(CCL)
(13)说话时声带振动,产生基音的频率通常叫基频,用F0表示,同时也产生范围很宽的许多附带的频率成分。(CCL)
(14)到了路上就简单了,虽然是很窄的一条路,但有路就好办了,史玉柱和他的部下四人就顺着下坡机械地走了下去。(CCL)
上述例句中的“宽”和“窄”同样可以受“有点”“很”等程度副词的修饰。
2.数量短语+A
在“数量短语+A”的结构中,数量短语表示量度,A为“大”类词。从语义特征上分析,“宽”为[+度量],“窄”为[-度量]。例如:
(15)马承林为珠宝店订制了一块八尺长、四尺宽的金字招牌,上书“筱芳珠宝店”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CCL)
(16)一时洪水滔滔涌出,将堤口冲开百余米宽,黄河水汹涌咆哮,向东南泛滥,淹没了豫、皖。(CCL)
例(15)、例(16)中数量短语“四尺”“白余米”后加“宽”,均表示宽度,但没有“数量短语+窄”的用例,“窄”不能直接与数量短语搭配。再如:
(17)境内东西全长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最窄处35公里。(CCL)
(18)一层有四个安全出口,却有三个被锁死或焊死,仅留的一个出口的中间也装上铁栏,形成一条长约8米、宽0.8米的窄长通道。(CCL)
即使当“窄”与数量短语共现时,数量短语也不能直接加“窄”,而是在“最窄处”后加数量短语。或者是“窄”作定语修饰其后的名词,“窄”前有数量短语加“的”;在这种情况下,数量短语的语义指向是“窄”所修饰的名词,而不是“窄”。
3.“有多A?”
“有多A?”是用来询问度量的格式。对于问句“有多宽?”,可以直接回答“很宽”或“很窄”。“宽”在该问句中,没有预先设定是宽是窄,属于中间问。例如:
(19)运河有多宽?船的高度?(CCL)
(20)试问:两道折痕之间有多宽?答案:一厘米。(CCL)
例(19)是两个并列问句,分别问运河的宽度和船的高度。例(20)的答案是“一厘米”,它显然不是一个很宽的距离。这更能体现出“有多宽?”是在没有宽窄预设的情况下来询问的,也就是说,在提问时没有或宽或窄的偏向。
与问句“有多宽?”不同,“窄”在“有多A?”问句中有偏向性。“有多窄?”会先预设这个事物是窄的,属于偏向问。可以直接回答“很窄”,但如果实际很宽,回答时需要先否定问句的先设——“不窄,很宽。”而不是直接回答“很宽。”如:
(21)手机的边框到底有多窄?(搜狐网,2016-05-17)
(22)甘肃最窄处有多窄?(百度知道,2010-07-13)
例(21)是在预设手机边框很窄的前提下来询问的,这与现实情况相符。智能手机的液晶屏幕边框越来越窄,以致于新一代的手机竞相提出无边框设计,将窄边框进一步缩小直至消失,因此才有这一发问。例句(22)也是先预设甘肃省的地域宽度狭窄,句中“最窄处”更明确了这一预设。事实上,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省也的确是一个狭长的省份。
此外,还有一种句法结构是“A吗?”,对“大小类”的“宽/窄”而言,“宽吗”和“窄吗”都是偏向问,因此二者是对称的。
二、“宽/窄”的标记模式
(一)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
具有反义关系的一组形容词,常常一项是有标记的,而另一项是无标记的。石毓智(2001)指出,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可以归结为询问域的不同。实际上,“询问域”就是询问的范围,是语义范围的一种表现方式,语义范围较大的一项为无标记项,语义范围较小的一项是有标记项。将语义范畴的大小与有无标记相匹配是有理据的,因为语义范围小的一项可以看作是从大的表达范畴中加了标记而区分出来的,用来表达大范畴中的小量。当然,分辨语义的范围并不容易,因为语义涉及到具体语境和个人的主观理解,所以要以统一的或者较为通用的形式标准来判断语义范围的大小。我们这里使用的是问句。问句的询问范围可以通过回答的语境来展现,答语的范围即询问范围。
比如,“宽”用于问句“有多宽?”时,询问范围包括了从宽到窄的所有量度,不仅包括了“宽”自身的语义范围,也包括了“窄”所指的量度。这表现为“有多宽?”的回答可以是“很宽”,也可以是“很窄”,回答范围包含了从“宽”到“窄”的所有量级,因而“宽”的语义范围广,是无标记的。当“窄”用于问句“有多窄?”时,其询问的范围只包括较窄的量级,而不包括宽的量级,这表现在答语只能围绕“窄”来展开,如“挺窄的”、“特别窄”。如果实际情况是“很宽”,我们则要先对问题的询问范围进行否定,如“不。不窄,很寬。”由此可见,“窄”的询问范围较小,因而是有标记的。这也正是前文提到过的“中间问”和“偏向问”,其实质也是由于语义范围的有无标记造成的一种不对称现象。
(二)有、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词的“使用度”是利用多重数据和相应公式计算出来的综合指标,涵盖了该词在不同文本类型和不同语篇中出现的词次,从而避免了一个词只在一篇或一类文章中大量出现造成数据偏误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度”来考察反义词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在使用上的差异。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记录的“宽”和“窄”的词次、频率、使用度数据如表5所示:
表格说明:根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编纂说明,“词次”是指该词在所统计语料内出现的次数,“频率”是该词的出现次数占全部语料总词次的百分比,为表述方便,只标出小数点后五位,例如将0.00228%写成00228。
从表5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语料中出现的次数、频率,还是综合指标“使用度”,无标记项“宽”都高于有标记项“窄”。
同时,我们还借助CCL语料库,检索了老舍小说和戏剧中“宽”“窄”的出现次数,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使用频率。其中,“窄”共出现54次,戏剧作品中出现2次,小说52次;“宽”共出现202次,戏剧作品中出现12次,小说190次。仅从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来看,“宽”的出现次数也比“窄”多,“宽”出现了54次,“窄”只有12次。“宽”的出现频率确实高于“窄”,这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结果一致。可见,无标记的“宽”比有标记的“窄”更为常用。
(三)有、无标记项的组配
先看下面几个例句:
(23)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力求让道路宽起来,让荒地绿起来,让公园多起来,让奎屯美起来。(CCL)
(24)这个岛大部分绵延着这样的宽度,只是两端渐渐地窄下去。(CCL)
(25)宽大是相对于惩办而言的,没有惩办,宽大也就无从谈起。(CCL)
(26)东丰街是一条旧巷,窄小、幽静,偶尔有一两辆汽车驶过。(CCL)
能与“宽”“窄”组配的词语不同。例如“形容词+起来”有“宽起来”,表示“宽”这种性质状态正在发展壮大,程度逐步加深。能与“起来”搭配的形容词多为表示积极意义的无标记项,我们可以说“宽起来”“大起来”,却不能说“*窄起来”“*小起来”,而是用“窄下去”“小下去”。因为“形容词+下去”表示状态正在衰落、程度正在缩减,所搭配的形容词多为表示消极意义的有标记项。与之类似的还有“宽”与“大”“窄”与“小”的组配,有“宽大”没有“*宽小”,有“窄小”没有“*窄大”。
沈家煊(1999)曾用“关联标记模式”来解释这种现象。把表示横向维度范畴的“宽”“窄”,与表示动态范畴的“起来”“下去”和表示整体空间范畴的“大”“小”相联系,建立关联标记模式,便可以看出“宽”与“窄”之所以构成不对称的组配方式,是因为“起来”“大”都是表示带有积极意义的无标记项,与无标记项“宽”配合构成一种无标记的组配;“下去”“小”都是带有消极意义的有标记项,与有标记项“窄”配合构成有标记的组配。
三、“宽/窄”不对称及其标记模式
的成因
(一)逻辑成因
在一定程度上说,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对立,其实也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逻辑上的肯定项多是无标记的,否定项则多是有标记的。“宽/窄”中的“宽”是肯定项,“窄”是否定项。例如:
这条街宽:这条街的宽度跟一般街道的宽度的差距处于宽度量级的正常方向。
这条街窄:这条街的宽度跟一般街道的宽度的差距处于宽度量级的非正常方向。
“这条街宽”是说与一般街道相比,这条街更宽,即一般街道窄,这条街宽。“从窄到宽”是宽度量级的正常方向,也就说是,“这条街宽”暗含的比较过程符合宽度量级的正常方向,因此,“宽”是逻辑语义的肯定项。而“这条街窄”是说相比一般街道,这条街更窄,即一般街道宽,这条街窄。这个比较过程是从宽到窄,与宽度量级“由窄到宽”的方向相反,是宽度量级的非正常方向,因此,“窄”是逻辑语义的否定项。逻辑语义的肯定项“宽”是无标记项,逻辑语义的否定项“窄”隐含着“非”的语义成分,是有标记项。
(二)认知成因
语言中反义词的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除了可以和逻辑的肯定项与否定项对应,大多还可以和认知的肯定项、否定项对应(沈家煊,1999)。在“宽”“窄”这对反义词中,如果说“路很宽”,我们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会立刻联想到一条宽阔的路面,可以同时让很多车辆和行人通过;而说到“路很窄”,我们便会推测是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相比而言,“宽”的特征远比“窄”的特征更显著、更突出,于是也更容易认知,成为认知中的肯定项。我们再加以推想,如果将一条路不断拓宽,它依然存在,而且会更加凸显;但是如果让一条路不断地变窄,这条路就会一点点地消失。在宽度量级上,“窄”是趋向于零的一端,所以是否定项;而“宽”是可以不断延展的一端,所以是肯定项。认知的肯定项特征突出、认知方便,是无标记的;而否定项的特征不够显著,认知较困难,是有标记的。举例说,我们可以把“宽”的东西理解为“很有”宽度,“窄”的东西理解为“缺乏”宽度,这样的解释很容易明白;反过来,如果把“宽”的东西解释为“缺乏”窄度,而“窄”的东西“很有”窄度,这样的认知方式就会变得抽象而复杂。
(三)语用成因
语用评价上的否定项和肯定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褒义和贬义。“宽”“窄”虽然不能直接定性为褒义词和贬义词,但在语用评价上依然有褒贬的倾向。“宽”具有“宽裕;宽绰”、“宽大;不严厉;不苛求”、“放宽;使松缓”这些带有积极意味的义项,而“窄”具有“(生活)不宽裕”、“(心胸)不开朗;(气量)小”这样带有消极意味的义项。“宽”倾向于褒义,而“窄”倾向于贬义。Boucher & Osgood(1969)通过心理实验证明,人们总是看重和追求积极的、好的方面,排斥和躲避消极的、不好的方面,这一规律被称为“乐观假说”(Pollyanna Hypothesis)。这种对美好的追求和乐观的心理反映在语言表达中,就是人们更愿意使用带有积极意味的词语,因此,具有积极意味的词语普遍比具有消极意味的词的使用频率更高。“宽”“窄”也是如此,从构词能力和构词数量来看,具有褒义意味的“宽”远高于具有贬义意味的“窄”。如前文提到的一系列由“宽”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宽厚、宽让、宽延、宽饶、宽恕、宽舒、宽展”等,但没有与其对称的由“窄”构成的词语,这也是受大众乐观心理的影响。人们偏向具有积极意味的“宽”及其他同样具有积极意味的词语,所以有大量“宽”的并列复合词,而不常用“窄”及其他带有消极意味的词语,因此缺少由“窄”构成的并列复合词。再从CCL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来看,“宽”共有50029条,“窄”僅有7595条,“宽”的用例约为“窄”的6倍。这些使用频率和构词方面的差异,都可以看作是由语用评价的乐观原则所决定的,比起有消极意义的“窄”,具有积极意味的“宽”在构词和使用上更受人们的青睐。
認知和语用评价上偏向“大”和“好”成为人们的心理常规,并逐渐固化成一种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中对强大、广博、壮阔的崇尚,反映到语言上,也使得一组反义词中的两个词呈现不对称状态。具有大而强等显著特征的词,例如“宽”“高”“大”,就要比“窄”“低”“小”更受社会主流文化的欢迎、推崇。因此,更常用的、受人们欢迎的一方是无标记的,而不常用的、受人们冷落的一方相对就成为有标记的。
“宽”和“窄”对称与不对称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体现在语义、隐喻机制、构词能力和句法分布上。如“宽”和“窄”都具有维度义和面积义,相应的隐喻目标域有范围域、心理域和经济域,这是对称的;而距离义是“宽”独有的,它投射的目标域为政策域和时间域,这是“窄”所不具备的。再如,量度词为“宽度”而不是“窄度”,反义并列复合词的构词顺序是“宽窄”而不是“窄宽”,“数量短语+A”中的A只能是“宽”不能是“窄”,“有多A?”句型中A为“宽”时是中间问,无偏向性,A为“窄”时是偏向问,偏向窄。但是在“A吗?”问句中,A无论是“宽”是“窄”都是偏向问,又体现出对称性。从标记模式看,无标记项“宽”的使用频率高于有标记项“窄”。“宽”与“起来”、“大”构成无标记的组配;而“窄”与“下去”、“小”构成有标记的组配。“宽/窄”不对称现象及标记模式是逻辑上的肯定与否定、认知上的显著与非显著、语用上的乐观评价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频率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倒序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陆俭明.“多”和“少”作定语[J].中国语文,1985,(1-6).
[5]吕叔湘.语文杂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
[8]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9]王冠.反义语素合成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文炼.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11]武文杰,徐艳.论“对”与“错”的不对称分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2]伍莹.汉语空间形容词“宽”语义系统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1).
[13]王银平.英汉空间维度词“宽、窄”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11).
[14]薛俊杰.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5]于德辉.反义词“高”“低”的不对称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6]张建理.标记性和反义词[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3).
[17]赵平分,曹卫红.汉语反义词不平衡现象及文化阐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8]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9]何乐士.“以政治民”和“政以治民”两种句式有何不同?[A].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0]杜兆金,陈保亚.语音标记性与维汉声调匹配[J].语言暨语言学(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7,(3).
[21]Boucher,J.&C.E.Osgood.The Pollyanna Hypothesi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9,(8).
[22]Lakoff,George&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