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紫砂作品“钻石僧帽”的创作

2019-06-05 08:04陆东波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泥片钻石紫砂壶

陆东波

(江苏 宜兴214200)

悠久的历史提供了广泛而身后的文化底蕴,对于紫砂来说,厚重文化的加持让紫砂本身不仅仅是普通的日常用器,紫砂壶不会简单的被划分至“茶具”而是被很多人成为“茶器”,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易·系辞》中说:“形乃谓之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器的解释逐渐发生改变,与“才能”划成了等号,《老子》中就有“大器晚成”的说法,由于传统文化中,常常将人比作物,将物华为人的惯例,所以对于茶器的延伸理解,就可以解读为饮茶用具是否具有艺术性。

一件事物是否具能称之为美,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但在相似的文化环境当中,不同的人往往会产生趋于一致性的审美倾向,于是对美的定义就具有文化上的趋同特性。这一性质也可以延伸到器物造型的制作中来,所以我们所熟知的种种艺术创作都具有一些自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在紫砂壶的各种造型中,就存在很多这类经典造型,“僧帽壶”就是其中之一,并且长期以来,其还是以极高制作难度的经典。想要做好一把僧帽壶,除了有熟练的制作技艺外,还要对这个壶形有着自己的理解,在融会贯通中掌握规律,从而表现出这一壶式特有的美。

在历史上,僧帽这一造型出现的实际上比紫砂壶艺诞生还要早,是处于特定时代所产生的特定造型,隋唐之后佛教一度盛行,到了元代,藏传佛教甚至成为了国教,《元史·释老传》中就写道:“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佛教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元代青花瓷闻名于世,有一种瓷器壶的壶口酷似僧侣头戴的法帽因此得名“僧帽”,这一造型的特点在于壶口延上翘、前低后高,鸭嘴流,壶盖几乎嵌入壶身,壶颈束起,腹身张鼓,加上圈足,曲柄,这些外形特点近乎完整的被后世的紫砂僧帽壶所继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自行衍化,明代是紫砂壶发展的一个高峰,所以明代僧帽形体敦实、颈粗鸭流、鼓腹圈足,带有典型的明式简洁优美的风格,成为了经典壶式“僧帽”的基础,作品“钻石僧帽”的创作就是在原版僧帽的基础上融入更加现代风格的造型设计,体现出一种更为抽象,立体的的造型风格。

作品“钻石僧帽”的上半部相对于传统僧帽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将“帽沿”部分的莲台装饰进行了整理,使之呈现出一种对称的美感,中央的壶钮处于整个造型立体空间的中心,同时壶钮的高度形态,也成为了周边莲台造型的参照标尺,综合来看,壶钮的大小搭配壶盖的大小以及周边僧帽莲花如意的装饰造型的大小都是相互对应的,这样合在一起才会显得和谐、自然产生美的效应。同时相对于传统僧帽壶束颈的做法,在这把壶上,由于壶身采用的泥片分阶段镶接的手法,并非是由一整块泥片围身筒构成,壶面上每一个单独的块面分别由单独的泥片构成,这使得在具体制作壶面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镶接顺序,以及镶接的节奏,基本上是遵循从下到上的顺序,先制作位于下部支撑的壶面的三角面,然后再制作上方形成块面张力的五角面,这实际上是从传统六方壶的镶接制作方法中变化而来的,同时壶颈的六方,层次分明的间隔开壶身上下,将传统的“僧帽”造型与如同“钻石”一般的壶身融合在一起,上下两种形态似乎泾渭分明,但由都采用同样对称的形体节奏,所以看起来和谐统一,这种视觉上的一致性就如同在观看阅兵一样,给人一种印象深刻的畅快感受。

整体而言,这件作品“钻石僧帽”壶有着与过去同类题材所没有的独特韵味,前后的气韵贯通,刚柔并济,工艺精湛。并在传统的壶式基础上,注重整体的线条搭配,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现代风格,对紫砂形而上本体的探求,融合了我国传统意味的仙风禅韵,在传统的视觉形象中寻觅新的立意,如人之骨肉丰满,变化。这把僧帽壶有传统的型,传统的意,并凝聚了后来者之气韵。

猜你喜欢
泥片钻石紫砂壶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鹌鹑蛋里的钻石
比钻石更值钱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变成一颗钻石
被调包的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