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剑毓
(江苏 宜兴214200)
依托于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带有显著的生活气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茶事兴盛,整个社会都自发的行动起来,围绕茶这个中心,使之发挥出了超越喝茶本身这一行为的附加价值,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看到一部广受欢迎的电影,其周边元素的贩卖同电影本身相互联系,从而产生了足够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古典时代,饮茶也是如此,人们在日常休闲之中饮茶,在工作之余饮茶,喝茶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于是乎饮茶伴随着种种精神需求的活动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而紫砂壶在那个时期就充当了一个现实载体的作用,传统艺术修养当中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等纷纷融入进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变却又始终如一的紫砂文化。
笔者生长在陶都,一直一来都深受紫砂文化的熏陶,耳目渲染的同时也对紫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在紫砂壶的意境塑造上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认为在新的紫砂壶创作中,要尊重传统,勇于创新。
所谓尊重传统,是要遵循紫砂的历史文化底蕴,紫砂的传统结构,以及紫砂的制作工艺,只要在满足这三个前提条件下的创新,才是具有紫砂文化特色的壶艺创作,眼前的这件作品“清心”壶就是以这样的理念设计制作完成的。
作品“清心”壶的创作延续了传统紫砂经典壶式的井栏壶的结构造型,采用围身筒的方法先打出一整块泥片,切割以后镶接而成,这把壶的造型源自古老的井床,即在古代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掘井以后需要制作护栏以防掉落,这种典型的圆柱梯形被这把壶继承了下来,壶面光润如新,需要用牛角片反复光摩,壶底平,无肩,壶盖整个嵌入壶口,这样的塑造需要在上好壶口满片之后,事先制作好壶盖,然后再开孔通气,在保持壶身筒湿度的情况下,让壶盖稍稍嵌入壶口,留出足够的空间以防烧制的时候膨胀开裂。
这件作品的壶身处理十分简洁,十分光滑,但在保持圆润的同时,又带有几分硬朗,这是由于壶上下两边的梯形截面十分的干脆,整把壶的意境塑造空间集中在了壶口盖部分,非常之凝练干脆,而壶口到壶面的转折角度很小,虽做了浑角,但为了与壶面的线条风格一致,浑角的塑造维持在不“锋”的程度,完全包裹着壶盖边缘的圈线,壶盖表面分为两层,外圈低矮,内圈加高,壶钮矗立于正中,且壶钮的形状就如同壶盖表面与壶身的结构,同样在边缘处塑造了一层圈线,仿佛是两个嵌套的圆柱体,在这样简洁平整的壶盖面上,以壶钮为环绕的立足点,以阳刻加贴塑的方法塑造了五个篆字“可以清心也”,如同点题一般,这五个字可以说营造出了笔者在制作这把壶的时候内心所要表达的内容。自古井栏是为了汲水而生,而紫砂壶是为了喝茶而生,两者同样与水有关,于是这个造型便根据现实的行为在精神层面产生了联系,水清净无垢,茶能醒神,两者结合在一起正是“可以清心也”。两者通过构筑特定的意境空间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在过去,很多光素造型的紫砂壶上由于创作者觉得形体过于单调,会即兴的刻上符合心境的文字,往往能使茶壶的整体意境上升一个台阶,在这把壶上,字壶相配,显然也带有这种传统的韵味。
在这件作品的制作中,形体和装饰都相当简单,除了采用了传统的手工成型的制壶工艺,并没有太过复杂之处,壶盖表面的篆字装饰,先贴以薄泥片,随后用刻刀以阳刻的方式勾勒,从而形成了一个类似贴塑浮雕的艺术效果,同样简洁、流畅且匀称。这些元素融合相加,成为了整体意境形成的基础,而文字的内容则成为了引子,引导情感的思考方向,往水和茶的方向延伸,从而构成了笔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从这一点引申,还可以融合更加深入的古典文化,从而在哲学思考上进一步加深印象,不同的人甚至能从中领悟出各种不同的思想内涵。正所谓观壶知心,伴壶知味,对于心灵的塑造和传递正是紫砂壶意境塑造的主要方式。
总而言之,紫砂壶的意境塑造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服务的,传统紫砂壶的造型加上合理的装饰技法和内容,就可以创造出一把带有全新意味的紫砂壶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这种创作可以延伸至各种不同的领域,应用到不同的紫砂造型,所谓博采众长,极尽变化,正是当代紫砂壶艺术发展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