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丹, 张新仕, 王桂荣, 刘 猛, 李顺国, 余国新*
(1.新疆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51; 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谷子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就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农村生态环境是指在广大农民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农村区域内,能够影响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水平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有土壤、水资源、气候条件等;社会环境主要有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农村居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追求经济发展的活动过程中,由于采用不正当的行为而对农村环境造成破坏,被称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体包括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种植业废弃物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养殖业粪便处理不当的污染和水污染等。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我国学者也纷纷对其进行研究。曹伟华[1]指出,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存在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落后等问题;汪京序[2]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探析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人类中心主义大行其道,人为干扰生态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自然价值理念薄弱,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魏新玲[3]提出农村地区过于追求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存在污染量排放严重、土壤污染严重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张珊珊等[4]指出,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存在治理资金不足、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李新仓等[5]认为,应从制度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立法,制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并设立监察反馈机制,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张俊[6]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循环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禽畜粪便利用型发展模式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两种模式;田春艳等[7]提出,依托农村生态工程建设,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上整体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肖永添[8]从社会资本治理的角度提出,可以合理划分社会资本治理机制和政府治理机制作用的边界、转变经济增长机制,并对现有的基层行政边界进行重新整合,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我国城镇化进程虽在不断推进,但农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仍较重,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农村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生活服务的场所,其优劣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农村问题仍是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收入水平,严重的还将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及时修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也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此,以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现实情况为研究基础,根据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2016年)数据,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1.1.1 以电和气为主要生活能源,但柴草和煤所占比例仍较高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生活能源中,使用电、气、柴草、煤、沼气、太阳能及其他能源比例分别为58.6%、49.3%、44.2%、23.9%、0.7%、0.2%和0.5%。全国农村主要生活能源主要以电、气和柴草为主(表1)。各区域生活能源构成略有差异。东部地势平坦,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气和电为主要生活能源,分别占生活能源构成的69.5%和57.2%;中部相对于东部用气农户有所下降,柴草用户呈增加趋势;西部由于经济发展和农户地形分布,天然气成本太高;东北部因秸秆和林业生产量大,加上冬天天气寒冷,因而,西部和东北部主要以电和柴草为主,尤其东北部柴草使用比例达84.5%。相对于天然气,柴草和煤炭成本低,尤其是柴草可就地取材,大大减少了农户的能源支出。
表1 全国及各区域农村主要生活能源构成情况
1.1.2 人均生活用能量持续增加,碳排放增加 从表2看出,2006-2016年,农村人均生活用能量(标准煤)由2006年的169 kg增加到2016年的390 kg,年均增长8.72%;城镇人均生活用能量年均增长仅4.76%。农村与城镇的人均用能量差距逐年缩小,到2016年基本持平。农村生活用能量增加的同时碳排放也随之增加,尤其农户考虑用能成本,便会大量使用柴草、低质煤,采取直接焚烧和小型煤炉,污染物没有进行处理,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加剧了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表2我国农村和城镇人均生活用能量(标准煤)
Table 2 Per capita life energy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China kg
1.2.1 生活垃圾处理存在随意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乡镇全国占比为90.8%;东部最高,达94.6%;东北部及西部相对较低,均在90%以下。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全国的占比为73.9%,东部占比较高(90.9%),中西部和东北部均在70%以下。一方面,农村在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缺乏;另一方面,农户缺少责任主体意识,生活垃圾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处理,各类垃圾集中堆放在村头、房后、村里空闲土地和闲置池塘等,导致农村出现脏乱差,若遇高温和雨天,垃圾产生的细菌等流入河流和农田,进而造成污染面扩大;对于金属、玻璃瓶等可回收性垃圾,大部分农户选择集中出售,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环境,存放出售的随意性也会让农户对于价格低和难以储藏的废弃物进行随意抛丢,进而对土壤和水产生污染,如金属等会使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产生二次污染。
1.2.2 居住地分散,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差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一是农村人居饮用水和厨房用水,二是卫生间粪便冲洗水、洗衣水、淋浴水;三是畜禽养殖用水。这些都会对农村水源和河流造成污染。由于农户为方便和节约家庭用水,用河水洗衣、洗菜、洗打药工具等,大量化学药品流入河流,污染严重。根据《全国饮用水源地基础数据调查源强系数》,参考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调查数据,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量排放系数取80 L/(人·日),按2016年农业农村人口5.9亿人计,每年我国农村污水排放量约172.28亿t,生活污水量巨大。由于农户较城市居住分散,污水排放无规律、水污染源多样化,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难。从图1看出,我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仅占17.4%;东部略高,为27.1%;其他区域都低于15%,问题较主严重。
注:数据来源于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
Note:Data comes from the 3rd national agricultural census.
图1全国及各区域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Fig.1 Centralized sewage treatment rate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China
1.3.1 小成本经营,“三废”处理难度大农村有很多小家庭作坊主要承接企业的外包活,为最大限度赚取差额利润,不考虑个人身体健康和环境问题,基本不会对作坊进行升级投资,作坊脏乱差现象严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随便丢弃于村庄和马路边或者将废弃物直接焚烧,对当地空气环境影响较大;废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沟或河流,造成当地水源受污。
1.3.2 家庭作坊存在小、散、乱问题,消防安全隐患大小作坊在农村以小规模为主,无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原料和易燃品随意堆放,电线乱接乱拉等现象在小作坊企业中普遍存在,无消防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1.4.1 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给畜禽粪便处理和健康养殖带来难度近几年养猪规模呈扩大趋势,50~99头以上规模的养殖户呈增加趋势;1~49头养殖户略有下降,但占总养殖规模的比例仍在94%以上。蛋鸡和肉鸡的小规模养殖更加突出,500只以下蛋鸡的养殖户和2 000只以下肉鸡的养殖户占总养殖户的比例均在96%以上。猪和鸡多为圈养,粪便集中,造成的污染相对较易控制。肉羊1~29头的养殖户占90%左右;肉牛1~9头的养殖户占95%左右,小规模养殖以散养为主,粪便在村道路和田间树林随处可见,对农村道路和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1.4.2 农户对畜禽粪便处理意识差调研发现,农村小规模饲养肉羊和肉牛的养殖户年龄较大,沿习传统散养技术,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观上没有要改变的意识。另外,农户习惯将畜禽粪便堆积在住宅周边,待其风干后用作肥料,堆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通过蚊虫传播,使环境中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污染会波及到周围环境和身体健康。
1.5.1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方式:一是直接转移,即城市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直接运输并倾倒至农村地区;二是间接转移,即城市将给其带来污染的污染源转移至农村,从而引起农村环境受污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镇化人口急剧增加,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固体等废弃物的增加,城市生态环境遭受巨大压力,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内落后产业必然会被迁移至农村或淘汰,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整体落后,需要相应产业推动当地经济的进步,因此农村地区接纳城市落后产业的进入,使得城市污染转移至农村。另外,许多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没有建立专门的垃圾处理场,只能依靠向城外转移的方式来维护城市内的整洁,城市垃圾是造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1.5.2 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对经济结构做出重要调整,在环境治理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力度和速度,使得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更加严重。近年来农村高污染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农村环境状况变得更差,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及电磁辐射污染。
1) 土壤污染。近年来,我国对城镇环境的严格管制加剧城市大量工业企业向农村转移,农村污染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而污染物处理成本高,导致企业污染物处理不达标而排放,2014年和2015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和倾倒丢弃量分别为32.6亿t和32.7亿t、 59.4万t和55.8万t。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储存量2015年(5.8亿t)较2014年(4.5亿t)明显增加,增长率为28.89%。工业固体废弃物重金属含量一般都较高,无论储存或倾倒,都需占据大量的土地空间,对农村土壤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
2) 水资源污染。伴随着工业废水向农村的渗入,使农村面临农业废水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并存局面。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废水排放总量2014年和2015年分别为716.2亿t和735.3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014年的分别为205.3亿t和510.3亿t,2015年的分别为199.5亿t和535.2亿t;2015年较2014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均增加,分别为2.67%和4.88%。
3) 大气污染。全国及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015年较2014年减少,但城镇生活二氧化硫却增长26.93%。全国及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2015年较2014年均有所下降,但城镇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却增加44.35%。全国及工业业烟(粉)尘排放量2015年较2014年均有所下降,但城镇生活烟尘排放量却增加9.95%。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其生产产生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中烟(粉)尘排放均影响着农村的空气质量。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我国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起步较晚,对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少,针对农村治理环境污染的专项资金微乎其微,各类科研机构在进行研发时会因资金问题而影响成果的产出。在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也相对落后,大量农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或有效的处理。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出现多种污染共存的局面,而不是以前的工业转移造成的污染,都是由大量无机垃圾在农村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而造成,在农村环境治理体系方面,我国许多农村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污染治理方面有些地区甚至为“空白”状态。另外,地方政府在推行环境治理项目时,片面地追求最终的项目结果,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与实施,最终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改善环境,反而加速了环境恶化的速度。
农村生活方式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农业生产方式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我国农村地区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在5 515万~27 577万t。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和缺乏回收处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处乱泼等不当生活习惯都是影响生态环境的毒瘤。其次,在当下的农业生产中,农户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依赖不仅容易造成土壤的酸化和硬化以及农药残留,还容易破坏农村生态系统,污染水体和大气。农村散养式的养殖模式,使得畜禽随处乱跑,动物粪便散落在乡村各处,造成空气的污染。
农村与城镇地区间总存在一定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使得长期形成“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农村经济一直处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经济增长方式较后,仍然处于粗放式增长状态。在大力倡导发展农村经济的背景下,许多县级政府为提升本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而过度开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只注重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率,却忽视了本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诸多重工业污染企业被转移到农村地区,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远远超出了农村生态系统的承受力,乡镇企业、各类加工制造业的不规范生产,使得大量污染源未经处理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关键,农村地区大多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道德约束力匮乏,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保护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有些居民虽能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迫于生存压力,大量使用提高产量但影响环境的农业生产物品。另外只注重自家院子的环境,对房前屋后的环境置之不理,在道路两边随意乱丢乱排的现象也较普遍。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法律体系正逐步完善,环境法如同走上了“快车道”,先后颁布了30余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专门法律。现行的有关农村环境法律条文的适应性不强,多是针对农村环境某方面的法律,范围过于狭窄,农村生态环境法律的权威性不强,缺乏执行力。现行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中,诸多都不具备法律效力,整体发挥的效果差。在监督执行环节时发挥的效力甚微。农村生态环境上的诸多法律空白,使得我国在执行农村环境治理时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进而影响治理效果。在司法方面存在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手段落后、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等,环境执法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权代法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存在以费代罚、权钱交易的现象。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村美”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强全民对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的认知水平。对生态环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最根本原因。要提高全民对农村生态的认知水平,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拍摄农村生态公益广告,科普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在电视、报纸和微信等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营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氛围。
我国现有的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并不健全,各部门间不协调,导致在政策落实上出现偏差。而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复杂、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突出问题,应健全相关环境治理组织机构,加大生态环境管理力度。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要对农村环境治理保护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执行严格的农村环境准入机制。城市环境准入机制严格,在大力倡导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环境准入门槛亦应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建议整合各类资源,从国家、地方层面设立农村生态研究重大专项,解决农村生态关键问题,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研究领域可涉及农村环境治理、农村高效能源、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模式等,加强科技创新,进而提升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