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会现场
3月11日8时45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当天的第一场记者会,邀请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副部长李萌等与中外记者见面。
记者会一开始,王志刚介绍了我国去年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过去一年,我国科技事业又迈出了坚实步伐,涌现出一批以体细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重大原创成果,港珠澳大桥、高铁、5G等重大科技攻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雾霾防治、肿瘤重大诊疗设备、原创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等先进技术应用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同时,改进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破除‘四唯’,扩大科技人员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等一批务实改革举措落地生效。”王志刚说。
紧接着,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等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以下为记者会文字实录摘要(小标为记者标注):
我们对基础研究应该要给予足够重视,否则科技创新就没有源头了。对中国科技界来讲,基础研究的能力和产出是我们的一个短板。
我们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要有统筹,因为基础研究往往不是研究的终点,论文本身也不是这个成果的句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去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加强基础研究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务院文件形式第一次就加强基础研究作出全面部署。
这说明在新时代,在中国到了高质量发展,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把科技摆在核心位置的阶段,基础研究的地位就显得更加突出。
首先,是信任为前提。我们对广大科技人员给予充分信任。另外,在政策制定上,激励是导向。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些要求不太合理,带来了一些让科研人员无所适从的事情。所以,我们改革的重点就是怎么样以激励、信任为出发点改进管理。
第二,包干制本身来讲还是个手段。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一些包干制试点,这还是一种手段。我自己也搞过科研,我看到这个包干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一种责任,信任越大,实际上责任越大,授权越多,责任也是越大,压力越大。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理解的时候,不是有钱就撒开了用,自己要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被信任?
作为政府来讲,实际上是要把包干制跟“放管服”结合起来。“放”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管的理念会发生变化。所以,在这一点上,政府也要研究,科技部当然要优先研究这件事情。
在科技体制改革这一块,主要是围绕人来开展。去年我们推动了“三评”改革。科技人才怎么评?科研机构、企业、研究院所怎么评?科研项目怎么评?科技部持续做了很多年,跟相关部门一起,使得评价更科学。
怎么让科研人员有更好的科研环境,比如说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方面有很多困扰。所以科技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使得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能够落地。
另外,还有政策的协同。有的政策和政策之间可能有点打架,或者有的改了有的还没改。这件事我们正在和相关部门一起梳理,有些可能要改动一些既定的政策,使它们能够一致起来。同时,我们也会把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结合起来,哪些方面可能对政策的理解需要进一步阐述,哪些在执行方面需要加以指导,需要部门担责任的,我们要担起来。
但同时,也要推动政策的落实,这样才使得我们科技人员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不唯身份、不唯编制,这些又涉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事情,因为很多研究院所、高校都是事业单位。
第一,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一项新技术、新成果带来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关注和避免出现坏的一面。
第二,科研伦理和学风作风问题非常重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应用领域发挥科技的扩散性、渗透性,还是有一些不确定性的,这就需要我们科研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伦理,当然还有遵守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的要求。要告诉和引导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应当遵守什么样的规范,转化成果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定,使我们科技人员更加理性、尊重规律、敬畏法律,对于那些为了个人名利罔顾法律的行为要加以约束。
谈青年科学家发展:希望能给青年人更多成长空间
从科技部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年轻科技人员,为他们创造条件,发现其中那些安安静静的、把科研创新作为自己毕生事业、职业选择的,以及通过科研体现自己一生价值所在、接受社会认可的年轻同志。对于这些人,我们要研究怎么样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我不太赞同年轻人太着急,人才流动很正常,而且必须流动,但是三天两头流动可能就有问题。
王志刚部长在记者会上
在国家科技计划方面也对青年人给予了积极的倾斜支持。比如,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优青、杰青方面也都做了安排,就是为青年人提供专门通道,就好像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没有长成要搞个孵化器似的。
另外,在科技人才计划方面,也有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专门的支持。导师和学生的关系,课题组长和科技人员之间的关系,总师和成员的关系,实际上也类似一个师父带徒弟的关系。作为总师、作为导师、作为组长,怎么能够积极帮助年轻人,给年轻人提供成长机会、工作舞台?
为什么过去很多年轻人很早就可以担任一些课题组长,担任一些主管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而这种机会现在是不是可能少了一些?在这一点上,还需要科技界的前辈们做更多的工作。不要一喊老板就真是老板了,科技界的“老板”的说法,我总是觉得不好听,师生之间还是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关系,共同保持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