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缺失的思考
——以凉山州B县为例

2019-06-05 00:38黄钰莹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寄宿制民族儿童

黄钰莹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位于凉山州东南部B县是一个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截止2010年,全县约有14万人口 ,彝族占总人口数的94%。1954年,创办了第一所小学,从1个教学班、2名教师、36名学生起步。截止2016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91所,其中,单设小学28所、小学教学点55所(其中村完小7所)。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民族义务教育是开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从而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稳定、持续、健康的关键。近几年来,B县实施的“春蕾计划”、“特岗教师”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凉山州其它市、县比较起来,义务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发展不够均衡。

1 B县义务教育缺失的表现

1.1 失学现象严重

《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中学教育)是免费的,然而,诸如课本、校服和其他教育用品等其他费用仍然是许多移徙父母的沉重负担,在民族地区,国家虽实行了两免一补,但每月的住宿费和生活费和书本费还是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超出义务水平的高中,教育费用更高。研究表明,居住在大城市地区的儿童入学率普遍接近,但农村、偏远地区的儿童入学率低得多,此外,与非流动家庭的儿童相比,流动家庭的子女因为无人看管,更可能辍学,这种情况表现在留守女童身上尤为突出。

2017年,B县按照“不落一户、不掉一人”的要求开展进村入户摸底摸排、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但是很多孤儿由于无人照看,依旧无法正常入学。孤儿的抚养一直是B县政府的一个难题,B县的孤儿率很高,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B县位于被贩毒人员视为“金三角”毒品进入内地的通道,一大批没有法律常识和急需钱财的年轻人以外出打工的借口走上了贩毒的道路。他们的孩子因为父亲或母亲吸毒导致死亡、或是因为父母贩毒入狱而成为了孤儿,今年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的“格斗孤儿”事件中的学员中,有两名是来自凉山州B县的学龄儿童。第二,当地的约定俗成了一种妇女改嫁不能带前夫的孩子的风俗。这些都是导致B县孤儿率高、辍学率高的因素。

1.2 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教学质量较低

B县教育体系仍然十分脆弱。由于劳动力迁移到大都市区,一些弱势社区仍然缺乏健全的教育设施、舒适的学习环境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因此,农村素质教育的大众化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较低的工作保障、较少的职业机会和减少的教学工资和奖励措施使许多农村教师搬到城市去寻求职业发展和更好的机会。“人才外流”导致教师和农村受教育者的外出务工,严重削弱了农村地区为儿童提供合格和长期教育的能力。如果地方政府或社区未能大幅增加教师的收入,则可能导致合格的教师无法为民族地区的儿童提供服务。

B县的教育不均衡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县域内、城乡间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B县的优质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学校,“择校热”、“大班额”问题仍然突出;二是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以前按“保基本”的思路规划的办学条件与目前教育发展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教学质量较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学校硬件建设无法满足教育加快发展要求,特别是片区学校、县城学校和部分乡镇中心校硬件设计与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B县初中、小学普遍存在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现象,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运行;中小学设施不齐全,普遍存在食堂、厕所、浴室、活动场地、绿化场地不足的问题。现有办学条件,无法满足新增办学规模就读需求。三是学生结构不合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呈“金字塔”状,小学人数最多,初中办学规模难以扩大,高中学生少、发展举步维艰。

2 B县义务教育缺失的成因

2.1 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起步晚的历史背景

清末全国禁烟时期,凉山开始种植鸦片,在接下来的战乱时期,由于地处偏远地区,政府无暇管辖。鸦片种植成为凉山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当地驻军也靠鸦片贸易赚军费,这些都导致了凉山地区吸毒、贩毒严重、艾滋病泛滥。

从整体来看,凉山州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所以它的历史中保留了完整的奴隶社会的记录,彝族在解放前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经济制度,奴隶主是统治者。黑彝自称是最高贵的贵族,他们享有经济上、政治上一切特权,决不与其他等级的人通婚。奴隶主以无偿劳役方式剥削或高利贷方式剥削白彝和阿加;最下层的人是“呷西”,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一点人生自由。 新中国的成立使凉山彝族人民没有经历封建社会,而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跳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背景导致其现代教育起步晚,B县于1955年3月正式建县,民主改革前,全县无一所学校,文盲率达到99.8%。从历史的纵向轨迹看,B县的民族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横向发展看,B县的民族教育还远远落后于国家平均教育水平,尤其是落后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

2.2 自然地理环境较差,民族寄宿制学校不能满足需要

B县地貌可概括为:“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九分高山一分沟,立体气候灾害多”,地广人稀,多山地地形,因为寄宿制学校供不应求,一些偏远山区的儿童每天都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学校;B县寄宿制学校条件滞后,大部分学校生活设施简陋,片区中心学校和县城学校床位紧缺现象突出,有的学校2至3名学生挤睡一个床位。寄宿制覆盖政策设计导致小学1-3年级学生不能享受寄宿制政策,事实上这部分学生中不乏孤儿、特困儿童、贫困女童、残障儿童、教育盲区儿童等弱势群体,客观上更需要寄宿。这也是导致B县适龄儿童入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受道路交通不畅影响,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搬运成本配套困难,制作成本配套困难,县级财政无法解决,供餐问题突出。

2.3 凉山地区政策支持不足

总的来看,从近三年国家发布的民族教育政策来看,国家几乎没有发布针对四川凉山地区的民族教育政策,而四川省教育厅近几年也只是发布了一些强调义务教育的条例,针对性不够,实施效果无从考证。针对教师工作条件差、待遇差,优秀教师招不到、留不住,导致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的现状。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招考招录老师,但因为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培训政策留住这些教师,因调动、转行、辞职等因素,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

2.4 课程与实际生活脱节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的教育。由于民族地区传统教育基础深厚,现代教育体系与之有不相融合的方面,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方面的差异比较大,学生学习感觉吃力,教师很难开展质量较高的教学活动。首先,”B县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汉族地区并无差异,少数民族一些传统文化没有在课程中体现和传递,当地的学生无法将基础课程与自身经验结合起来,导致他们对于现有的课程自卑感,在学习过程中倍受挫折,这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低学业成就、滋生厌学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没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往往忽视了民族地区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民族地区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水平底,课程改革也举步维艰。总的来说,学校所传授的基础知识不能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3 B县义务教育缺失的拯救对策

3.1 发挥政策、项目、资金的杠杆,缩小州域内的差距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考察脱贫攻坚,足见党的领导人对凉山州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在推动“三区三州”战略的、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应注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应只是拉小县域内教育发展的差距,更应发挥政策、项目、资金的杠杆,缩小州域内的差距,从而调整省、州教育经费向彝族聚居贫困县、贫困乡大力倾斜,实现教育领域的精准扶贫。“问题的挖掘和确定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对一个决策者来说,用一个完整而优雅的方案去解决一个错误问题对其机构产生的不利影响,比用完整的方案去解决一个正确的问题大得多。”首先应该找到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关键,B县的瓦都乡、乌科乡都属于县域内经济贫困、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应该有针对性地补齐教育短板,促进义务教育在县域内协调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该建立透明的资金管理机制,成立资金审核小组,监督每一笔资金流动状况,强化项目审核工作,定期公示教育资金走向明细,让群众参与到对教育经费的监督中来,把每一笔资金都用到实处。针对B县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结构不合理的“金字塔”结构,应该加大初中的资金投入,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其办学水平,对于留守儿童、孤儿、女童进行重点扶持,使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3.2 发展民族寄宿制

在B县,特别是在高山地区人口的偏远乡村,由于地形多山、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当地适龄儿童通往学校的路途崎岖且遥远;在昼短夜长的寒冷冬季,山区的孩子要走过漆黑而又漫长的山路才能抵达学校,不仅打击了学生的上学积极性,也构成了安全隐患。调整民族寄宿制政策有利于解决“上学难”的问题,随着B县住校学生的不断增多,应该多建校舍来满足当地学生的需求,从而扩大民族寄宿制的覆盖面;同时应该关注重点,使民族寄宿制政策向低年级孤儿、特困儿童、教育盲区儿童、贫困女童、留守儿童倾斜,针对一些特困儿童,提高民族寄宿制的补助标准,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儿童得到帮助。提高寄宿制生活质量,改善计划补助的标准和范围,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学生一并纳入,解决寄宿学生的营养问题,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运输、当地物价等因素分类提高补助标准。另一方面,应该关注寄宿制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生活管理小组,警惕寄宿学生因为缺乏和父母的交流,而出现一系列孤独、自卑、叛逆等心理障碍,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关怀机制。提高国家对学生的补助投入比例、不断扩大民族寄宿制覆盖面、关注寄宿制儿童的心理健康可以提高居住在偏远的孩子的生活水平,使他们安心读书学习,从而为适龄儿童学习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从国家层面上,提高特岗教师的待遇水平,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完善已有的人才引进政策。从地方层面上,首先应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补充工作,通过到高校考核招聘、特岗计划、公开考试招聘的方式招聘新教师,在招聘时既要注意宣传国家优惠政策,又要注重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应聘优秀人才,适当放宽边远山区教师职务评聘条件,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解决“进不来”的问题。其次不能只凭借短期的物质刺激吸引人才,而是应该给教师提供制度保障和文化土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让他们有归属感,解决“留不住”的问题。最后应该创造一种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健全教师奖励机制,继续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安排教师定期出去交流学习,例如可以和西昌学院、外省高校合作,开展教育系统内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解决“出不去”的问题。

3.4 开设传授技能的课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B县,很多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去放羊、挖土豆、做农活也不会让孩子去读书,因为孩子就是劳动力,在他们眼里,读书并不能改变家庭的贫困,在引导当地人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援助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能力,使本地人发展自己的社会产业,形成一个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链。B县被称为“火把节之乡”,民风朴实,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可以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更可以让外界深入了解B县,改变其闭塞的现状。除此之外,在当地也流传着许多别具一格的民族手工技艺,如:彝族刺绣、“查尔瓦”制作、彝族漆器髹饰、银器制作等技艺。将的教育纳入当地的教学计划中,不仅是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的有效渠道之一,也有利于解决当地的就业问体。

综上所述,本文以凉山州B县为例,就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缺失原因做了一些探讨,以期唤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由于一系列的历史、自然、人文因素,B县适龄儿童失学严重、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教学质量低,研究文章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设立对应的资金流向监督体制;健全民族寄宿制度,保障民族地区学生的基本生活;针对教师“进不来”、“留不住”、“出不去”的现状健全引进、鼓励、培训机制;完善舆论反映机制,注重政府和媒体的互动;开设传授技能的课程,培养技术性人才,从而形成特色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稳步推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希望通过本研究文章,引起各方的重视引起更多的学者、专家、教师及社会各方人士都来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找到更为完善的解决措施。

猜你喜欢
寄宿制民族儿童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MINORITY REPORT
留守儿童
传承 民族 文化
六一儿童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