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伟大”的民生意蕴

2019-06-04 01:08刘东锋李婕
桂海论丛 2019年2期
关键词:四个伟大中国共产党

刘东锋 李婕

摘要:从民生意蕴的角度看“四个伟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其中,伟大斗争蕴含民生的价值旨归,伟大工程来自民生的强力推进,伟大事业承载民生的持续改善,伟大梦想凝聚民生的推动力量。新时代进行“四个伟大”集中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四个伟大”;民生意蕴;人民幸福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9)02-0038-05

一、伟大斗争蕴含民生的价值旨归

随着国内国际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我们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为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政党,是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党,这也是其历经苦难却愈加辉煌的根本原因。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进行的历次斗争都紧紧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展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这一植根于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的理想信念和崇高愿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党经过了艰苦的探索和卓绝的斗争,带领人民进行了长达28年的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基础。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上下求索,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其后的探索虽有曲折,但都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斗争中,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严峻,仍然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消极腐败和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打赢“蓝天保卫战”,让人民有更优美的居住环境,满足人民对绿水青山的需要,也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纵观历史脉络和现实发展,我们党进行的伟大斗争,都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都是为了人民幸福生活而进行斗争,这一斗争涵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依靠人民进行伟大斗争。这实质上是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民谋利的工作方法问题。党从人民群众中走来,依靠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依靠人民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实践中,党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基本动力,真正诠释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切依靠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基于历史事实,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城市企业管理和股份制改革的落实,还是从“投豆”选举农村“当家人”的创举到基层民主制度化的形成,每一项改革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历史充分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依靠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将更有力量,也将更有信心战胜一切,赢得未来。

由人民检验伟大斗争的成效。评价伟大斗争的成效,关键要看人民满不满意,认不认可。党的工作要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检验的尺度,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能体现工作的好与坏。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凝聚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进行伟大斗争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归宿,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努力为中心,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着眼于让人民得到更加实惠的利益。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和人民的广泛参与,确保能够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政策出台以及运行过程中,要及时对落实的成效和群众的反映进行反馈,确保政策的有效性。把人民对伟大斗争成果的检验作为评判标准,这也是进行伟大斗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人民共享伟大斗争的成果。坚持发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发展依靠力量来自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才能使伟大斗争的成果真正造福于人民。首先,伟大斗争的成果应由人民公平正义地享有,中国古人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延续至今,公平正义历来是人民对基本权益得以实现的诉求。因此,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要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分享伟大斗争成果的机会,不断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引导人民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并在制度层面加以保障。其次,伟大斗争的成果应该是付出劳动基础上的享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在分享伟大斗争的成果之时,要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不能挫伤他们为伟大斗争成果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但也要保障没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的基本权益。再次,要在凝结共识的基础上享有,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进行伟大斗争的主体力量,把这种理性认识上升为实际行动,用实际行动推进伟大斗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总而言之,进行伟大斗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以努力在改革开放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成就。

二、伟大工程来自民生的强力推进

从理论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建设伟大工程的最终落脚点。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落实到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突出表现在其政治主张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本质。人民是一个群体,但是这种群体力量的发挥需要一个核心来凝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在最大程度、最大限度地把这种力量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为人民群众实现自身的诉求,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在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就认识到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并把其作为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之一,而“三大法宝”中党的建设是起关键作用的,只有把党建设好了,才能够建立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够开展更坚决的武装斗争。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在党。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有待加强,民生环境仍需改善,而这些使命都要落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以党的建设推动民生改善。因此,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继续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奋斗。

从历史看,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成效决定民生改善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历来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从1840年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苦难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面对列强的外来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渴望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回应人民呼声,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实现了民族独立,为改善民生赢得了制度保障。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斗争中,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带领人民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实践途径。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八项规定”,就是在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中,积淀了战胜困难的智慧与勇气,让勇于自我革命成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基本能力。执政党的兴衰成败在于是否顺应民心,民心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程度,改善民生的力度就要达到什么程度。因此,必须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改善民生紧密联系起来,在推进党的建设过程中改善民生。

从现实看,民生问题的改善需要坚强政党的领导。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项事业的推进与建设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尤其是民生问题的改善更加需要坚强政党的领导与指引。马克思曾经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提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新形势下,我们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也面临着来自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考验,同时还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挑战和危险严重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影响到党的公信力提升,以及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稳定,必须提高防控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就是党要管党,管党务必从严的重要原因,也是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及时作出应对之策,这既是顺应人民期待、回应人民呼声的民本情怀,也是心忧百姓、在兹念兹的忧患意识,再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

三、伟大事业承载民生的持续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辩证统一,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的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需要我们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从构成内容看,伟大事业是人民幸福的必经之路。“伟大事业”在“四个伟大”中起着总任务的作用,这也是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目标指向。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凸显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总任务。其中,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艰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具有活力和创造力,这一道路不仅仅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更是人民幸福之路,只有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人民是推動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在实践过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就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推进伟大事业的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在新时代下不断发展的科学指南,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使人民真正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所走的道路,按照自己的需要寻求发展方式,按照自己的想法谋求生活方式。古人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多更公平的发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创造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集中再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把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置于文艺创作的重中之重,把发扬革命党人创建的红色文化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始终,把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作的目标追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满足人民对于高品质文化的客观需要。

从生成角度看,伟大事业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向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经过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在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斗争中,党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把改革开放的实践路径拓展的更加宽广。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成就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保持定力,把伟大事业进行下去。伟大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伟大斗争,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是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不能丢。必须始终不渝地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伟大事业的推进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同向而行的,两者之间不能偏废,不能贵一,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指向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的改善离不开伟大事业的支持。

从发展角度看,伟大事业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最终状态——人的全面发展的事业。在党的十八大闭幕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明确和坚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的决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中,其中,提到“人民”多达二百多次,三次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四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中,人民的获得感随处可见,人民的期盼随时都有回应。对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原则、“脱真贫、真脱贫”的要求、“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承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目标,让人民群众倍感鼓舞和振奋。而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加充分展现了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旨归。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旨归统筹于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中,也实现于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中。随着伟大事业的推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必然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这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幸福实现的价值取向,也是伟大事业的根本归宿。

总之,要深知最伟大的力量源于人,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实在的成果惠于人的理念,这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人民政党的本质特征,要始终不渝地把充满民生温度的“中国故事”融入伟大事业的各方面,实现人民生活的巨大飞跃。

四、伟大梦想凝聚民生的推动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拥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期,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要凝聚起全国人民的精神意志,集聚广大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蓬勃的推动力量。

伟大梦想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中国人民历来就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不管是后羿射日还是愚公移山,这里面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无不令人动容。同样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伟大梦想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积淀了几千年的丰厚沃土,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历经艰难险阻而屹立不倒、克服艰难困苦而坚毅前行的精神支柱。伟大梦想的实现是无数人民群众的梦想成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与努力拼搏,当代中国梦展现出的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美好愿景。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是展现梦想的时代,也是实现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也有实现自己美好梦想的机会。中国的发展成就为每个人的人生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生长空间。只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梦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并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也应继续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用辛勤的付出、不懈的努力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伟大梦想的价值指向是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也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奋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一梦想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空洞的口号。中国梦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有其最深沉最持久的根基,中国梦的实现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结晶。因此,伟大梦想的实现,人民幸福的满足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来实现,只有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才更加强大。中国梦的深厚根源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在于人民幸福。而中国梦内含的寻梦、追梦、圆梦的目标指向,与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高度契合,再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成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共鸣。在当前,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中国梦是人民富裕梦,是不断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梦;中国梦是生态梦,是人民对于绿水青山、天蓝云白的不懈追求。只有伟大梦想的实现才能筑起人民幸福的堡垒,只有人民幸福的实现才能推动伟大梦想的的飞跃。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社會的追求与向往,为了实现这种理想追求,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上下求索,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类的梦想总有相通的地方,但是这种相通并不意味着等同与一致,而是本质上的相通,都是为了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中国哲学历来讲究“和而不同”,从“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都体现出中国梦的包容性,凸显了中国梦的深厚内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和平稳定。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从提出“一带一路”到设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带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搭乘中国快速发展顺风车的国家越来越多。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为世界梦的实现注入强劲动力,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价值财富。

简而言之,伟大梦想来源于伟大实践,伟大实践成就伟大梦想。经过几代中国人民的努力,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近,实现伟大梦想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伟大梦想的实现在于人,伟大梦想的成果惠于人,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汇聚起实现伟大梦想的蓬勃力量,也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四个伟大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董振华:“四个伟大”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开启党校发展新征程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
“四个伟大”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