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美
(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东埔中心小学,福建 莆田 351153)
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与人的素养发展相结合,是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系统性。如何与核心素养相联系,笔者认为,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架起桥梁,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约,真正助学生一臂之力,让学生借助数形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深刻理解,逐渐提升数学素养。
运算能力是数学的“十大核心词”之一,是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如何让学生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算法,应该先让学生经历算法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明白算理。而要让抽象的算法易于理解,直观图是第一帮手。借助直观图数形结合,可以让数的抽象和图的直观对应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打好基础。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中,竖式计算从“两位数乘一位数”跨越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大飞跃,探索算法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算理自然而然是难点。“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在探究14×12=()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把每本书看成一个点,给学生提供14×12的点子图,让学生借助点子图把怎样算的想法表示出来。时间在一分一分中流逝,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点子图中绽放。学生依托点子图,想法百花齐放。
图1
小小的点子图,充分展现了不同学生的思维轨迹,加上算式搭配,完美组合,学生不用解释,道理已在数形结合中。“仔细观察,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这些方法都体现了“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是把新知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解决问题,是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的流露,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你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教师把说理的机会抛给学生。“仔细观察,哪幅图能恰当地体现竖式的计算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在观察、交流中发现竖式与图1-(4)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惊奇地发现竖式其实就是先计算2套书有多少本,再计算10套书有多少本,最后合起来是12套书的总本数。直观的点子图有效地缓冲了学生在理解竖式算理中的难度,使竖式计算有图可依,有理可循,真正做到化抽象为形象。
图2
图3
“竖式计算中用到的4句口诀(二四得八、一二得二、一四得四、一一得一)计算的是哪一部分(图2)为什么第二层的积要错位写?能在点子图上找到竖式计算的过程并说明道理吗(图3)”
这样,借助点子图寻觅竖式计算的足迹,真正理解错位写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明白竖式计算的道理,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3次数形结合充分说明了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可以借助图形来说明道理,“以形助数更直观,数形结合明道理”。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几何直观意识,积累了以形助数的探究经验,发展了推理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正在悄悄地进行。
数学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它是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对数学知识点的高度浓缩,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感到茫然,无法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数形结合,借助“形”来呈现概念中所描述的知识点,化解概念中纯文字的抽象,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建立清晰的表象,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建构清晰的数学概念。
例如,三年级学生在学习《认识几分之一》中,学生以前接触的事物都可以用整数表示,分数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一次飞跃。当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2个人的时候,该用什么数表示?学生的认知里遇到了障碍。很多学生会说出“一半”,至于“一半”该用什么数表示?他们就无从知道了。当教师介绍“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时,学生对1/2并不理解。这时就必须借助图形的帮忙了。教师可以设计两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活动一:每组学生各准备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表示出图形的1/2(见图4)。当学生展示时,教师引导思考:图形不同,为什么它们都可以用1/2表示?学生借助图形发现不管什么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活动二:让每个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1/4,由于学生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就不同。(见图5)
图4
教师再次引发思考:阴影部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它们都可以表示成1/4?通过两个活动中图形的介入,学生对分数1/2、1/4有了感性的认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样,有了图形的支撑,“以形补数”,有效地填补了学生学习分数时形象思维的空白,促进了学生对分数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以形象促抽象,发展了观察、分析、实践能力,促进了几分之一模型的建构,有效地发展了数学核心素养。
图5
数学是一门严谨、思维含量高的学科,探索规律在数学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规律,往往无从入手,这时,如果能数形结合,定能一路高歌,顺利攻破。如:学生在探索连续奇数和的计算方法中,教师给学生出示“1+3+5+7+9+11+13+15+17+…+99=( )”,如果单纯凭借数据探索,学生探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机智的学生想到“化繁为简”先探索“1+3+5+7+9=( )”,这是学生探究经验发挥的作用。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具,“怎样摆出这些图形,可以很快计算算式的得数?”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图形先独立思考,并尝试摆一摆,方格图在学生的手中玩起了魔术。展示学生智慧的时间到了。如下图:
图6
图7
很显然,摆成图7的学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你这样摆的目的是什么?”在交流中发现原来学
生把它摆成正方形,1+3+5+7+9=( )转化成正方形的个数: 5×5=25。”至于“5”是哪来的?学生借助直观图不难看出,表示的是这组数的个数。显然,学生们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图形,借助图形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把连续奇数的和转化为正方形的总个数,这样的探究活动是否有价值?教师继续追问。1+3+5+7+9+11=( ),照这样摆下去,可以摆成边长是几的正方形?1+3+5+7+9+11+13+15+17+…+99=( )呢?
就这样借助图形数形结合,学生经历操作、想象、交流、分析,初步发现“连续的奇数和,有几个就是几的平方”的结论。这时,教师抛出“3+5+7+9+11+13”,有5个数,就是5的平方等于25,对吗?”机智的学生再次结合图形说理,如果少了1,这些数就不能拼成正方形了,从而更加严谨地补充规律:“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和,等于个数的平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了“见数思形、以形助数”,真正认识到“数形结合百般好”。此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探究能力,质疑、归纳能力,同时模型思想也在落地生根,数学核心素养在悄然生长。
实践证明,数形结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在左,形在右,数形结合如影随形。数形结合搭建了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桥梁,积累了活动经验,提升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探究经验,有效促进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