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①

2019-06-04 12:18李维娜
实事求是 2019年3期
关键词:旅游业景区新疆

李维娜 马 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 新疆 乌鲁木齐830001)

旅游是发展经济、吸纳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目前,旅游需求不断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全球旅游业收入已占到全球生产总值的10%,每10 份工作中就有1 份来自于旅游业,行业发展速度高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美国、中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6个国家旅游业GDP占比均在2~5%之间,这些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经济发展水平。

一、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为游客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服务活动的综合性行业。按照《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分类标准,旅游业分为旅游农业和渔业、旅游零售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住宿和餐饮业、旅游金融业和其他旅游服务业六大类及85个行业小类(中类)。

(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2017年旅游业的经济影响》报告中指出,旅游业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重要行业。2016年,旅游业在全球直接创造了2.3 万亿美元收入,带来7.6 万亿美元的经济贡献,相当于世界GDP 的10.2%。对GDP的直接贡献增长3.1%,高于全球经济整体增速(2.5%),并连续六年跑赢全球经济。未来十年,旅游业对GDP直接贡献平均增速在3.9%左右,将占全球GDP的11.4%。

表1 2013~2016年旅游业对我国经济贡献统计

图1 2013~2016年全国各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

2017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上指出,旅游是促进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产业。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占GDP的比重以及对GDP的贡献率稳步上升,2016年,作为三产一部分的旅游业对GDP增长的拉动(0.34个百分年)接近于一产对GDP增长的拉动(0.3个百分点)作用,由此可见,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并且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见表1)

中国旅游产业国际开放程度不断增加、信息通信和旅游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游客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旅游外延不断扩展。2016年中国旅游相当于全球旅游经济的16.6%,对全球国际游客增长贡献达10.59%。

(二)带动就业增长

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层次多、涉及面广、市场广阔,对整个社会就业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从全球来看,2017年旅行和旅游业创造了近1.19亿个职位,在全球就业人数中占比3.8%。间接诱发产生的新岗位数量约占全球净增岗位数量的18%。在世界所有净增岗位中,每5个工作岗位中就有1个来自旅游业。该行业在全球雇佣市场中的占比甚至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制造业总和,预计到2027年,旅游业将支撑超过3.8亿个工作岗位,为新就业市场贡献23%的岗位。

表2 2014~2017年我国旅游业带动就业情况

从我国来看,2017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2 825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为8 0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28%(旅游发达国家均在10%以上),较2014年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45.6万人。根据《2018旅行和旅游全球经济影响报告》世界旅游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旅游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业对就业的总贡献增长幅度将会最快。(见表2)

(三)扩大内需、增加消费

首先,旅游消费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活动,消费关联性较强,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能有效推动内需成倍扩大。其次,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并可多次重复,其增长将带动中间消费的扩大,提高消费的总体水平。健康有序的旅游消费能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扩大内需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旅游业能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短时间迅速形成规模,云南、贵州等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正是利用这个特点,实现了旅游业的超前发展。

(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旅游业能渗透各行业并与其融合发展,进而催生各种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延长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融合型新产品,形成新业态,创造新价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与工业相互融合,双向刺激,使工业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对于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工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向服务业转化、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农民向旅游从业人员转岗,助推农业现代化;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相融合,有利于打造特色小城镇,助推新型城镇化。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将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带动智慧旅游建设,推进游客体验、智能导游、智能景区、电子商务等多方面应用。

(五)推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一产和二产的相互渗透,推动三产的极大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民通过加工旅游纪念品等参与旅游相关产业的方式增加收入,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十二五”期间,我国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约10%的贫困人口脱贫;到“十三五”末,预计带动约1 200万贫困人口脱贫。乡村旅游将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更大程度对应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2016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幸福产业的概念,并把旅游作为幸福产业之首,幸福产业的提法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高度契合,旅游正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旅游消费的增长改变与提升人们的消费结构,有益于形成新的增长点,有益于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要,有益于实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有益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二、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发展旅游业是当前一段时期用足用好稳定红利,发挥新疆特色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客商来疆投资消费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是五大发展理念最实质的体现,是共享发展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统一。

(一)发展现状

一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自治区党委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新疆战略支柱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把旅游业作为“1+3+3+改革开放”中“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相继出台了《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实施新疆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等规划、意见、举措,为新疆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推动新疆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随着新疆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旅游业快速增长态势明显。2017 年,新疆接待国内外游客1.07 亿人次,同比增长32.4%,旅游综合消费实现1 822亿元,同比增长30%,2018年1~9月,新疆累积接待国内外游客1.37亿人,同比增长38.15%,旅游总消费2 163.69亿元,同比增长39.6%。(见表3)

二是旅游景点和产品日渐丰富。新疆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新疆至少拥有56种旅游资源,占基本类型的82.3%,居全国首位。新疆景区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全疆拥有国家5A级景点已达12个,总数跃居西部第一、全国并列第四,并且拥有众多4A级(87家)和3A级景点,成为全国国内旅游的首选地之一。生态旅游建设加快发力,截至2019年3月,全疆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已有17家。特色旅游遍地开花,新疆围绕“丝绸之路”进行旅游景区建设,那拉提、喀纳斯、天池等绿色风景游,红其拉甫口岸、石河子“中国红色旅游军垦文化体验地”等红色旅游以及喀什噶尔古城景区、交河故城等人文旅游景区,各类特色旅游景区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是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新疆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交通网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建成通航机场21个,是中国拥有机场最多的省区。2018年全疆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3 36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7%、2.3%,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运营航线244条,有15个国家、20个国际(地区)城市、74个国内城市与乌鲁木齐通航,与2017年相比新增拉合尔、伊尔库茨克等多个国际通航点,国际航线网络不断织密。支线机场开通不经停乌鲁木齐直飞疆外航线46条,支线机场间互飞航线40条,疆内串飞环飞的航线网络不断完善,航线网络的通达性,疆内外各族群众出行的便捷性进一步提高。内地各省区市发往新疆的旅游专列预计可达300列,新疆铁路环游北疆、畅览南疆、奇幻火洲、相约敦煌等旅游专列将超过千列。大量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的建设,为新疆旅游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表3 2009~2017年新疆旅游收入统计

四是其他要素保障能力提升。餐饮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餐饮业积极转型,各级政府针对新疆餐饮投入大量扶持资金、举办多场次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续改善。近年来,新疆餐饮业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快速发展,以吐鲁番2月旅游接待为例,餐饮消费热情高涨,占到消费总额的21.35%,供给端中餐、火锅、快餐、咖啡厅等餐饮行业有效对接广大游客的需求,游客在小额餐饮的消费增长迅猛,同比增幅超50%。住宿方面,353家旅游星级饭店,不断完善和优化丰富产品内容。例如吐鲁番市着力打造游居体验新业态,重点推出以中高端精品民宿产品为主体,呈现独栋式建筑、分散式布局的民宿业态,与周边共融,以个性化住宿、亲子康养、汽车营地、文创购物、民俗文化演出、博物馆等设施为基础,延伸和拓展传统景区的游居式生活体验,形成差异化的旅游风格。

(二)优势分析

一是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新疆幅员辽阔,旅游资源品质高,地貌丰富多彩,除了海洋地貌外,所有陆地地貌类型基本齐备。境内有世界第二高峰、中国最长的冰川、最大的沙漠、最大的内陆河、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最大的雅丹地貌群、最大的硅化木园区,构成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孕育了驰名中外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如喀纳斯湖、乌尔禾魔鬼城、天池、那拉提大草原、巴音布鲁克天鹅湖、吐鲁番葡萄沟、天山大峡谷、喀什地区泽普金湖杨景区等。目前,新疆国家级精品景区数量位居西北第一、全国第三,为新疆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二是人文旅游资源丰富。16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吮吸着中华民族5千多年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柯尔克孜等55个民族汇聚起来的文化力量,数千年历史的汉唐丝绸之路遗迹遗址、南北疆的丝绸之路古道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的厚重的文化历史,成就了新疆最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是政府大力扶持。近几年,我国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新疆加快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编制了《新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新疆康养旅游发展规划》《新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新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不断提升规划引领旅游业科学发展的效能。各地、各景区也推出150多条惠民让利措施助推旅游业发展。同时内地省市对口援疆,为新疆旅游产业发展输入大量资金和人才。

四是地缘优势明显。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新疆彻底由口袋底转变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正充分发挥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与8国接壤,17个一类陆路口岸开放和2个航空口岸的开放的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及劣势分析

一是向东离国内市场远,旅游景点分散,交通时间较长,大部分景点的基础硬件设施不完全,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健全限制了旅游消费,导致游客仅是简单观光,未能通过旅游刺激经济发展;向西在跨国线路、产品营销、服务标准等方面,尚未与周边国家形成一套高效、互利、共赢的跨境旅游合作机制,新疆向西开放的旅游通道不畅通。

二是区内旅游产品单一,优质产品和服务不足。南北疆区域发展不平衡、四季产品供给不均衡、观光和休闲度假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尚未得到转变。现有产品基本属于传统团队观光旅游产品,不能满足现代个性化、定制化、家庭自助旅游市场的需求;夏秋季单纯观光旅游产品供给过剩,冬春季特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产业链条短,中高端、参与性产品供给不足,存在“一长一短”(旅途时间长、游览时间短)、“一高一低”(旅游消费吃住行比重高、游购娱比重低)等问题;乌昌都市圈、伊犁河谷、阿勒泰等旅游蓬勃兴起,南疆四地州旅游增长总体乏力。

三是市场主体整体实力不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发挥不到位,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统筹不够,旅游企业偏小偏弱偏散,旅游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交通成本和景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景区及机场内服务价格较高;鼓励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支持新业态发展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政策支持不强,产业转型升级进程较慢。

四是“旅游+”现实基础薄弱。“旅游+”“+旅游”融合机制尚未形成,各部门统筹协调推进旅游发展的合力不够。环境保护红利尚未充分释放,正确理解和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还不深入;林业、草原畜牧、文化等与旅游发展之间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各部门统筹协调推进旅游发展的合力不强。旅游服务体系与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互联网+旅游”的支撑平台建设滞后,自驾游等新兴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服务行业的标准监管体系不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急需提升。

五是旅游宣传营销体系不健全,营销手段吸引力不强,效果不突出。当前,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大营销格局还没有完全建立。旅游、外事、新闻、商务等部门还未真正形成统一的宣传平台和联合促销机制。区内的著名景区景点主要还是各自为战、独立宣传,没有形成统一的宣传攻势,影响力不强、覆盖面不广。依托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在线营销的模式还不多,创新还不足。旅游宣传不接“地气”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缺乏群众喜闻乐见、“吸引眼球”的宣传题材。旅游营销网络不健全,统分结合、集中乏力、层次分明、区内外联动的大宣传、大推介旅游营销格局还没有建立。此外,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旅游信息化等方面专业人才紧缺,旅游景区人才流失严重。

三、新疆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要抓住总目标,起一个领头作用,其他工作都要围绕总目标来展开和推进。大力发展旅游业,就是要把发展落实到惠及当地、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上,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需要乘势而上、借势而为,加快新疆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一)用足用好稳定红利,吸引旅游企业来疆投资兴业

一是统筹各地特色资源,集中发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以“辽阔疆域、无限风光,新疆是个好地方”为品牌,建立系统性的各地各级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旅游宣传经验,统筹整合各地旅游宣传资源和经费,形成集中发力、统分结合、特色各异、层次分明的宣传营销机制,在细化明确14个地(州)市旅游形象的同时,塑造新疆整体旅游品牌形象,避免各地各自为政、小范围、低水平、同质化宣传营销。

二是创新推介方式,完善营销网络。统筹中央驻疆媒体和自治区主流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全方位开展旅游宣传。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新疆旅游形象片,扩大品牌影响力。推进旅游公益宣传上飞机、上列车、上客车、上户外大屏,提升宣传覆盖面。主打新媒体营销,在疆内主流门户网站设置旅游专栏、发挥“新疆是个好地方”旅游新媒体营销平台作用,利用马蜂窝、去哪网、抖音等新媒体,放大“大V”效应,加密加强宣传营销。运用政府宣传与企业推介相结合的模式、业界推广与公众促销相结合的模式、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用好援疆省市宣传营销平台、渠道和资源,形成区内联动、内外互动的大宣传、大推介的工作格局。

三是依托旅游重点项目库,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重点支持综合效益好、具有显著的富民就业带动作用的旅游项目建设。建立重点旅游资源开发、住宿、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文化演艺、餐饮、交通客运等一大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库。不断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定期召开投资新疆旅游企业座谈会,推介自治区旅游重点投资项目,吸引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集团参与旅游开发;定期召开旅游兴疆投资项目说明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二)培育高端旅游精品,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力

一是推进精品旅游景区创建。精心设计策划,认真学习贵州省发展全域旅游的成功经验,紧紧围绕我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大”和“美”的特点定位,打造新疆独特品牌和全域旅游的新景点,提升整体形象。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目的地为重点,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人文特色景观游、民族风情游,形成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加快天山天池景区、喀纳斯景区、可可托海景区、葡萄沟景区等传统品牌景区转型升级和品牌推广;借鉴四川省以智慧旅游体系开展特色营销的经验做法,发展低碳旅游和智慧旅游,在全区普及智慧旅游工程,发挥智慧旅游体系在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全区智慧旅游全面发展。推出一批旅游特色路线,推动现有4A、5A级景区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景点。

二是推进特色旅游丰富产品路线。深挖资源潜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深挖高山盆地、大漠戈壁、河流湖泊、草原森林、冰川雪原、田园风光、丝路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与多行业联合打造多条自驾游精品线路,推广做精跨境旅游线路,打造知名和特色旅游品牌。创新区域联动,不断整合各地优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新模式,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均衡发展南疆、北疆各地旅游,对新疆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发展,推动克拉玛依、塔城、伊犁、巴州、阿克苏等地成立独库公路旅游联盟,打造独库公路旅游精品品牌;联合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打造“环天山千里黄金线”品牌,叠加环线5A景区吸引力,凸显区域景区联动发展效应;以环塔拉力赛、环赛里木湖自行车赛、库木塔格沙山公园沙漠越野赛等知名运动赛事为重点,打造特种运动旅游品牌。建设好一批特色旅游城市,全区形成3小时(250公里)以内的核心旅游目的地分布格局,促进旅游产业规模集聚发展。塑造特色魅力,在突出个性上做文章,着力深挖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开发全过程,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新疆区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精品。

三是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快开发冰雪游、体育游、乡村游、民俗游、研学游、康养游等众多旅游产品,鼓励引导发展民宿客栈、沙漠越野、探险徒步等新兴业态;打造本土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各景区开发标志性旅游商品,鼓励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商品;加大对老字号旅游商品、特色手工艺品、土特产和农副产品开发支持力度,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自主品牌、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利用现代工艺技术和科技手段升级传统旅游商品制作工艺,提升旅游商品档次,引导旅游商品向时尚化、艺术化、实用化方向发展。扩大旅游产品展示范围,扶持旅游商品销售企业和网点建设,畅通旅游商品物流通道,延伸旅游商品制造产业链。

(三)带动一批产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集群

一是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旅游富民产业体系。学习江苏“旅游+乡村”经验做法,依托新疆广大农村的特色资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发展一批特色旅游村、旅游城镇,吸引城市居民消费,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借鉴四川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研究建立旅游项目经营收入分配办法,使当地百姓的收益与景区经营捆绑在一起,增加群众参与全域旅游建设的积极性。实施“旅游+二产”,将工业制造、生产流程、企业文化等工业生产元素融入旅游全过程,形成工业旅游新业态;实施“旅游+三产”,打造休闲度假产品,推动城市骑行公园、慢行系统建设。实施“旅游+商品制造”,丰富旅游商品品牌体系。实施“旅游+互联网”,建立“智慧旅游云”,实现宣传营销、产品互动、在线服务以及智能导游等功能。

二是做大做强“旅游+新型工业化”,提高制造业的活力与核心竞争力。学习江苏省“旅游+新型工业化”经验做法,鼓励和支持知名企业积极发展工业旅游,依托新疆石油化工、风电能源开发、食品加工、酿酒工艺、工矿企业等工业旅游资源,不断加大工业旅游硬件和软件设施投入,整合开发新疆工业旅游系列产品,制定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以工业辅助旅游业发展、以工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点。创新工业旅游运行方式,推动工业旅游景区向园区继而向目的地转变。重构工业区的人文景观与场所,促进旅游节庆活动、地区文化娱乐活动与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相互结合,开展参观现代工业园区、生产流水线、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景观建设、工业旅游购物娱乐等活动。借鉴德国工业旅游发展经验,着力打造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体验性的工业旅游产品,由简单的流程游览向互动参与体验发展,激发旅游者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活化工业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提高工业旅游产品的自由度。以现有工业产品为基础研发相关旅游纪念品,将旅游纪念品研发为工业企业的宣传品,刺激工业旅游的购物需求。加强与在线旅游销售商、线下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工业企业的合作,拓展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渠道。

(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旅游消费“最后一公里”

一是破解交通瓶颈,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公路、铁路、民航建设,实现交通主干线与3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国家森林公园、乡村旅游区的道路联通。增加重点旅游线路的旅游专列,增加各支线机场到国内主要客源地和周边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航线,打造多维度、多层次立体交通网络架构,构建多种出行方式、实现无缝对接。优化服务设施,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主要景区景点建设便捷、舒适、高效的旅游集散体系,加快游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慢行绿道、公共游憩设施、停车场(位)、高速公路服务区、道路沿线观光停靠点等旅游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建设,优化旅游景区水、电、暖的供应以及排污处置工程。

二是促进旅游与交通、铁路、民航协作,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以“旅游专列、旅游包机、旅游航班、旅游包车”等方式促进各种交通专线的形成;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相互融合,把旅游服务要素更多地融入交通系统中,完善旅游交通服务功能。与铁路部门联合实施“坐着火车游新疆”品牌战略,对国家铁路总公司大力倡导的“引流入疆”工作给以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完善内地游客进疆自驾游的铁路地接服务功能和硬件设施条件。提升服务水平,注重旅游智能软件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五)拓展开放空间,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广泛的旅游朋友圈

一是深化“对口援疆”,推动旅游援疆工作。加强旅游援疆,全面落实“客源送疆”“产业援疆”“人才扶疆”,推进“旅游包机”“旅游专列”进疆行动。引进内地旅游企业的规划、资金、管理、人才,帮助新疆骨干旅游企业发展能力的提升。积极推进援疆各省市对“新疆礼物”的研发、生产、推广、销售的支持力度,设立新疆旅游商品直销中心、专营店、加盟店等。

二是推进西北五省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以培育“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为抓手,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进度;共建丝绸之路旅游信息服务平台,联合推出跨省区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热线、敦煌—罗布泊—哈密线、新藏线、新青线。

三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国旅游合作,以“整合共同资源、发挥共同优势、谋求共同发展”为宗旨,加大喀什中亚南亚跨国旅游合作区、阿尔泰山跨国生态旅游合作区、伊犁中哈跨国旅游合作区建设力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大通道。建立中哈俄蒙四国环阿尔泰山跨国旅游合作实验区,学习内蒙成功经验,积极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活动,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购物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乌鲁木齐国际旅游港、霍尔果斯口岸和喀什购物旅游基地,依托口岸优势发展免税购物、边民互市、商务会展、边境跨国游,引导边境旅游健康发展。

(六)搭建智力支撑平台,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速培养旅游专业人才队伍。重点在旅游信息化、旅游商品制造、旅游商贸物流等领域培养一批创新性骨干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养一批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具较高艺术造诣和技能人才,包括民族文化手工艺品创意设计、生产加工、民族歌舞演艺、艺术创作人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是探索多元化产学研培养模式。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旅游企业联合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实施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项目,在项目实践中集聚和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研发与培训基地、联合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形成旅游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小微旅游企业孵化基地,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众创服务网络平台,建立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旅游研发交流平台和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三是制定旅游人才培养扶持政策。鼓励新疆与对口支援省市在旅游人才培训、实习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完善基层旅游技能人才培训奖励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支持及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加快促进新疆旅游服务人员的双语或多语种教育,加强少数民族旅游人才培养和奖励。

猜你喜欢
旅游业景区新疆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