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唱,边走边读

2019-06-04 07:35:24题图毕明
北广人物 2019年20期
关键词:陈老福楼拜环游世界

题图/毕明

本期沙龙主题:万卷书与万里路。

知乎上36个神问答、被沙龙兄弟姐妹们戏称为“36计”的第7计。

第7个神问答:

问:把学费拿来念书,还是环游世界更合适?

答:在没有充分知识的前提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这一计吧,我琢磨好一阵儿,总觉得这是个坑:引人到具体细节里打转儿。

最终,我得出结论:祝福提出这问题的哥们儿吧,因为他有选择。世间所有的有选择,都值得被祝福。至于选读书,还是选环游世界,真不是和事佬,真的都好。

人生的剧本,往往比戏剧精彩。几个简单的戏剧翻转,就能把成功“入坑”、在细节里打转儿的咱们,拉出来。

比如,我选不读书,拿钱去环游世界。那你咋知道,我路上不中彩票、不嫁富贵、不偶遇师长……进而,不回炉读书呢?再比如,我选读书,不环游世界。那你咋知道,我读书不会开挂,考上了国外名校?不也得走吗?

所以,这还是个伪命题,无非是让我们思维体操,锻炼一下。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都不难找:带着老婆孩子环游世界的和拼命读书的,都有精彩的人生。

咱们还是说个故事吧。

一位90后小姑娘,大学念旅游管理,毕业后,报考了海员证,上了邮轮。当时,她的选择被认为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会被同龄人抛在身后。

可小姑娘说,一年后上岸和北京原来的同事吃饭,发现他们抱怨的事情,和离开的时候,几乎一模一样,似乎也没有走多远。“我一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长大,思想挺封闭的。去邮轮之前,也只是抱着旅游、学英语、攒钱的想法。但是去了之后,邮轮对我的改变特别大。我曾经对电子音乐很感兴趣,很想去学打碟,但觉得如果去学,别人可能觉得我是疯子,或者走了一条不良的道路,所以从来没试过。但是下船之后的这个假期我去学打碟了!我现在就在青岛学习。我还用这次邮轮合同攒到的钱,第一次带家人去旅行。去了泰国,全程都没有让他们花一分钱……”

在船上,小姑娘是自助餐厅服务生,每天工作11小时。全船1300名员工,大部分都是菲律宾、南美和东欧人。刚开始,小姑娘孤独又筋疲力尽。但很快,小姑娘在船上认识了现在的男友,也是海员,来自东欧的摩尔多瓦小国……

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有选择就该被祝福;时刻保持学习和成长,是根本。

除了边走边唱,边走边读,也不错呢。(朱子)

找一位如孔子的老师

木匠

“是把钱拿来读书,还是环游世界?”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先读书了。古人是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一再强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也必须是先“读”后“行”,“读”就不“行”,还可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行”而不“读”,那这“行”也是“盲人骑瞎马”,不吓死已是万幸,又有什么意思可言?

人皆向往“诗与远方”,但你们想过没有“远方”是因“诗”而美丽。不读书,你懂个啥“诗”呀!

又或者你家已经钱多得几辈花不完了,要不你哪儿来的钱环游世界?就算你爹你妈有钱任性,那他们愿意让你当个文盲吗?

你说环游世界长知识,那好,我承认:环游过世界的文盲,是比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文盲多不少见识。可环游世界有人发你半纸文凭没?没文凭你怎么找工作,不工作你怎么挣钱,不挣钱你怎么环游世界?所以,先不说读书与环游世界哪个投入更多,至少,就回本儿这个事儿而言,读书比环游世界有保障。如此浅显的道理,智商正常的人不会不懂吧。

但是,我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读过书的,而且一定是个当代中国人。他应该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后来就想,觉得上这个学上得有点冤,浪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于是,就非常不理智地喊出了“与其把钱拿来读书,毋宁去环游世界”这样的口号来。这我能理解,只是发泄发泄完了,别当真。尤其是听的人,人家说的人未真当其真,你一个听的人,却当了真,那你不是大傻子吗?

马小姐是个文学博士,去过世界很多地方,可谓见多识广。但我就奇了怪了,像她这样一个当了小20年“学霸”的人,怎么一说起让她获益颇多的应试教育,就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看来,马小姐是同意“与其把钱拿来读书,毋宁环游世界”的。但每次听到马小姐的这番宏论,我都止不住会在心里发笑。当初,您若不是书读得好,今天恐怕应该没底气说这番话吧?您既如此认识,怎么不让您的孩子放弃读书去环游世界?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马小姐现在干的就是补习学校,每天都在以“不要让您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广为招徕,赚得也是盆满钵满。您怎么不跟那些学生家长说,别把孩子送到我们这儿来了,您不如拿着这笔学费,让您孩子环游世界去?

不过话说回来,你要是有能力找到一个像孔子那样的老师,让他带着你,一边环游世界,一边读书,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学习不会错

董岩

终身学习知易行难,很多人都是在年老的时候,才后悔以前没有好好读书。又或者会为自己找一堆客观理由,感叹命运不公,其实,说到底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陈老是著名的脑外科专家,每天工作满满的,他带的学生很多都成了名医。他们都说,能做陈老的学生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因为他总希望学生能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全部学到手,并青出于蓝;还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为学生争取进修机会;学生家里遇到什么困难,他都第一时间站出来,出钱出力,就是不希望他们耽误学习。

陈老是从东北的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深知寒门学子求学的艰难。

陈老的出生是个意外。那时,他家里生活拮据,他是家里第五个孩子。母亲都已躺在县卫生院的手术台上了,准备把他流掉,却因为停电,手术没做成;再次,又遇上了停电。母亲想这也许是天意,于是,决定把他生下来,并暗暗发誓,再苦也要好好把他养大。

母亲没上过学,但觉得读书识字是很重要的。陈老出生的时候,大哥二哥三哥,都已被母亲送出去读书了。老四是姐姐,母亲本来也想送她出去读书,但家里已经债台高筑了。

好在,村里有个“秀才”。母亲让陈老和姐姐都拜了秀才为师,作为回报,母亲经常会帮秀才做点家务事,过年过节家里难得做了肉菜,母亲总是拨出来让陈老给秀才送去。

秀才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陈老对秀才口中的那个外面的世界很是向往。秀才告诉他,你好好学习,将来一定有机会走出大山……

陈老9岁的时候,秀才对陈老的父母说:“还是让这两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吧,狗蛋(陈老的小名)是读书的料,千万别耽误了他。”就这样,陈老和姐姐进了镇上的小学读书,入学测试,陈老竟一下子插班到了三年级,姐姐还比他低一级。

陈老12岁时,父母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双双离世。陈老的姑姑收养了他们。陈老读完小学,姑父就再不让他继续读书了。在他16岁那年,秀才偷偷给他拿了一笔钱,对他说:“孩子,走吧。有机会一定要读书!”

就这样,陈老一人一包,来到了南方的一个城市,先在一家工厂学徒。和厂里的其他青工不一样,陈老业余时间几乎全都用来读书了,就在厂里其他青工忙着谈对象、打家具时,他自学完了全部初、高中课程。后来恢复高考,陈老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医学院,并一直读到了博士,又出国读了博士后……

所以,陈老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事,是深信不疑的。因此,他总是教育年轻人要好好读书,不要等到年老的时候,为年轻时没好好读书而感到后悔。

两位都选读书。

一位医学大家,读书读出了未来;

一位同学学霸,一直努力,走向世界。不管怎么样,读书不会错。

读书,并不意味着放弃出去走走。

如果暂时没有选择,

那期待另外一个时段就好。

学霸更努力

毕 明

灵长类的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幼仔会跟妈妈在一起很长时间,妈妈照顾幼仔生存并教会它日后的一切生存能力,这里就如同人类对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我们现在是在学校里由老师传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又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很大的不同,我们有知识传承的专门职业,除了父母,更多的知识传授就是老师。

古猿之所以可以从树上来到地面上进化成人类,很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知识的传授方式,也最终使人类的智慧不断进化,成为地球生物的塔尖儿。学习知识和传授知识,掌握知识并用知识武装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是合理的顺序,否则人类进化也许就会超级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我的高中是在县里最好的县一中上的,高中三年的学霸几乎一直是同班的一个漂亮女同学,她之所以成为学霸的制胜法宝是一直刻苦努力加稳定发挥。可是当年学校的理科高考第一名却是另外一名男同学,当然他也是刻苦勤奋的,最终他们都上了北大。后来,那位学霸女同学是靠化学、计算机双学位去了美国,而学心理学的男同学如今在北师大教书。这就是我身边的学霸,因为他们一直努力,从没有放弃。

如今的学习是要花费不少钱的,那么有的人会说,与其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将来找个挣钱多的好工作,好工作可以挣到好多钱,然后拿着这些钱再去满世界旅游,那还不如将学费直接拿来去环游世界,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这样的旅游真的能学到我们需要的知识吗?腹中空空,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的旅游可能就是去打卡拍照到此一游,证明我这辈子来过这里了,除了这些旅游最皮毛的低端收获,还会留下什么呢?卢浮宫您去参观了,除了在蒙娜丽莎画像前留了个影,您又对蒙娜丽莎知道多少?画家达芬奇除了会画画还会干些啥?这些知识不学习积累,光靠旅游是不可能马上了解的。

不学习知识,我们面对旅行中的美食是不是只会不停地说“好吃好吃真好吃”的贫瘠赞美呢,咱怎么也得随口说出几个四字词语吧,什么玉盘珍馐、芳香四溢、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等等……毕竟你去远方的目的更多的还是去体验诗情画意的,这样才叫搭。

阅读出游两相宜

李雄峰

我们这代人,可以说是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言长起来的。可随着长,才发现,读书与行路,哪样儿都得有俩钱儿盯着,否则,你只有瞅着人家乐的份儿。

上学那会,还没有“性价比”这个词儿,只有“值不值”的概念。虽然对于北京城之外的疆域也是充满好奇心,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有着自己的“小九九”的——既然省吃俭用攒出来的学费,根本不足以支付旅游的费用,那还不如拿这钱去买相关的书,从书中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乃至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足不出户,便可以领略我们的北国风光的壮丽,南国水乡的秀美,更感受到了威尼斯水城的旖旎,埃及胡夫金字塔的神秘,亚马逊河流域原始森林的魔幻,大堡礁的“珠联”绵延……只要你对书中的文字语句有感觉,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一幅幅的画面,在书的陪伴下,去自由地驰骋吧。

学是念完了,可那些只是在书籍中读到、在脑海里“神游”的地方,还是将自己的好奇心挠得痒痒的。上班了,挣钱了,便更想着把年少时的“神游”变成“行万里路”的现实。于是,攒钱,出游。不过,旅途中也会带上两三本闲书——这时,“行万里”的魅力已经超越了阅读。一双没见过世面的眼,每天就是忙不迭地看景儿。读书倒成了大配角,成了睡前放松的一种过场儿了。心想,旅游和读书,还是两码子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开始有了一种默契的出游与阅读的方式——在游资的比例分配中,有一部分得花在购买与目的地相关的读物上。比如,游丹麦,得买上一本《安徒生童话》。虽然是早就看过了的书,早就“神游”过的地方,可是当自己真的身临其境的时候,看到那茂密的大森林,原野上的小木屋和金黄的草垛,蓝天上飘动着的浮云,以及在碧海中摇曳的远帆……书与景合体的一瞬间,我会由衷地感叹:难怪安徒生先生会写出那么美的童话。不由得也展开了自己的联想:游俄罗斯时,带上托尔斯泰(的书);游法国时,带上大小仲马(的书),游英国时,带上柯南道尔(的书),游美国时,马克·吐温(的书)……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合体的时候,也该算是一种接地气吧。

当然,人生不能就是傻读瞎玩,总得有点其他的营养吸收,比如,励志什么的。其实,这样不难——每次要“行万里路”的时候,总要在机场、火车站的逡巡,那儿倒是有很多人生启迪的励志书籍,就搁那儿读吧,省钱,还不耽误工夫儿。

两位都选了边走边读。

即便一时走不出去,

也要时刻准备着,伺机而动。

主动逃离舒适区,

是一种冒险,更是一种学习;

往往有被动“阅读自我”的机会。

四海为家

李岩

在法国旅行,奔诺曼底的路上经过鲁昂。鲁昂除了有一座被莫奈反复画的著名大教堂之外,还是作家福楼拜的故乡。

福楼拜12岁时在塞纳河边目睹了法国军舰从埃及运回方尖碑,立刻动了去埃及的念头。然而当时福楼拜只能听从父命在鲁昂读书,他并没有安分,到24岁时父亲去世,他拿到父亲的遗产,马上动身去埃及,以实现少年时的愿望。

如果不算学校组织的春游,我第一次外出旅行是去北戴河看海。那年学校放暑假,这是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本该利用这个假期补习功课,以应付开学后的补考。然而听到可以去北戴河看海,便丢下一切奔海而去。

坐在海边,以前读过的普希金的诗同海浪的喧嚣一起在我的耳畔回荡。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你最后一次在我眼前,翻滚蓝色的浪头,闪耀骄美的容光。”

在中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放一块儿说的。福楼拜不一定知道中国的这句名言,但他践行了这句话。

外出旅行对福楼拜来说至少是暂时逃离了他厌倦的地方,对鲁迅而言则是接触到别样的生活。鲁迅因家道中落,不得以选择了“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他在日本读医科,一样不安分,所学专业成绩极为勉强,好在他后来的经历再无与所学的专业有关联。

福楼拜完成了学业,拿着他父亲的遗产肆意去旅行。鲁迅考到公费留学,东渡异国他乡。两位大文豪都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属于“不务正业”之人。福楼拜学法律,鲁迅学医。两位最后殊途同归都成了有成就的作家,这一定与他们有过云游四方的经历相关,只不过一位是自主选择,一位是被动选择。

我有个朋友为他儿子选择离京去外地读大学,这真是个正确选择。不久,在家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就可以独立处理自己的生活,最后顺利地到异国他乡继续求学,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他自己完成的。

人有时候很奇怪,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和熟悉的人中往往会失去热忱,在未知的环境中与陌生的人打交道却爆出活力。人在这种充满挑战的生活中迅速成长,学会了体察和斡旋,克服了自我封闭,从而获得了宝贵的生活经验。

李世民有诗云: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我当年在海边时曾动过抛下以往的生活,去异地闯天涯的念头,可惜仅仅是想想而已。年轻人难道不应该四海为家出去见世面吗?偶尔想起这件事颇有悔意!

猜你喜欢
陈老福楼拜环游世界
十八天环游世界
学生天地(2020年8期)2020-08-25 09:11:48
环游世界做冰激凌
学生天地(2020年27期)2020-06-09 03:09:50
心态·读书·运动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华声文萃(2018年2期)2018-09-18 23:58:33
福楼拜的『笨学生』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福楼拜的「笨学生」
饮食保健(2016年13期)2016-04-12 17:41:35
Monica"s Gang和玛琪一起环游世界
陈伯老同志的“认真”
飞天(2014年12期)2015-01-07 20:20:23
百岁翁的“养生套餐”
心理与健康(2014年6期)2014-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