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导游;旅游
基金项目:2017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B19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日
在2018年1月8日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作了题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迈向我国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旅游业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旅游综合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2017年我国人均出游已达3.7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为1.39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5%,年均增长1%。其中,外国人2017年为2,910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7%,年均增长1.4%。2017年出境旅游市场为1.29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了4,580多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9.17%。旅游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刚需了。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将需要越来越多的旅游从业人员,而将导游这个职业作为谋生和发展手段的人势必也会增加。国家对导游的定义是:“导游,其主要工作内容为引导游客感受山水之美,解决旅途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并给予游客食、宿、行等方面的帮助。”从定义上看,导游的工作性质就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岗位,就是一种高智能、高技能的服务工作,“导游”这个词汇十分普及的词汇,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但是,导游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导游的工作对象面广、复杂,长期工作在旅游业的第一线,也是第一时间了解旅游者满意度、听取旅游者投诉和建议的职业。而当前人们對导游的要求是很高的,导游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上知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历史文化、人文自然、民族风情、名优特产、民间小吃、交通里程、通讯、医院等都要装在脑子里,好似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还要管好游客的生活及安全(爬山登高、涉水过桥等)。所以说,对导游的要求,不仅是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随着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智慧旅游尝试性发展,自驾游、度假游、体验游等的兴起,这些新形势、新条件要求导游具备技能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停留于传统观光旅游时代。
通过对贵州省几所开设有导游专业的高职学院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就学生的思想情况及就业来看,目前贵州的导游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足。从访谈结果来看,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专业,一小部分是父母帮助选择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对导游专业没有进行过详细的了解,只是“认为”该专业好就业且收入高而选择导游专业。高职学生的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性,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对理论学习的学习效率较低,加之高职学生厌学情况较普遍,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爱看书,不喜欢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静不下心来是高职生的显著特点。而且对专业学习的困难估计不足,导游资格考试过关率不高,文化素质偏低,对就业的预期较高,不愿意从基层的旅游服务业做起,特别是进入实习以后,认为工资不高、晋升空间小,从而丧失了对导游行业的兴趣,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缺乏职业认同感。
(二)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度不高。很多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过于枯燥,对于学校开设的各种素质教育课程兴趣不大,甚至认为没有必要。通过与学生交流,大部分同学也知道“工匠精神”,但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部分学生存在着缺乏诚信、做事缺乏耐性、不肯吃苦的现象,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之风影响,存在着我行我素、责任感较低、缺乏职业道德。
(三)高职学院对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科学体系。现在高职院校的招生模式分为单独招生和统一招生两种,录取的学生,文化素养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对知识的接受度也不同,对教师的依赖性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不善于独立思考。而学校在职业道德的教育上,主要依赖于思政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加上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在缩短,专业实践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融入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与学生交流,学生也希望改变现状,能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但由于自制力较差等缘故总是半途而废。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寻求更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素质教育方法,把“工匠精神”的教育融入在实践教育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敬业心、专注力、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
随着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旅游了吗?去哪儿玩了?开始成为人们问候聊天的常用语。人们需要更好的旅游服务质量、需要更加安全的旅游、更加文明的旅游、更加便利的旅游、更加快乐的旅游。适应新时代旅游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兴业之本,旅游人才是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关键。
(一)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旅游行业是一种服务性行业,而导游在旅游业中处于第一线,服务质量更多的体现在对游客的服务以及和游客的交流上,是旅游行业中的代表。导游的服务质量不仅关系到游客的满意程度,也关系到旅行社,甚至对旅游地的声誉都有着影响。一次愉快的旅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的服务,所以把导游称之为“旅游业的灵魂”“旅行社的支柱”和“参观游览活动的导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整体来看人们对导游的评价并不高,虽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导游本身也存在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道德信仰的缺乏,唯利是图、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在冲击着导游的道德底线,这些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势必会对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故而,旅游行业需要更多的匠人导游,需要“工匠精神”。
(二)导游专业中蕴含的“工匠精神”。高职作为培育导游人才的摇篮、未来工匠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导游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大责任,导游人员的工作繁杂、责任重大,因而对一名合格导游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过硬的职业能力,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本来是一个制造业的词汇,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但在当代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值得塑造的价值观,是导游工作者的一种职业道德取向及行为表现。2016年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这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视和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快速发展,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也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必需品了。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业也存在着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从业者“工匠精神”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导游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更为复杂。要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导游人才,就必须从旅游职业素质教育抓起,把职业技能培养及职业道德养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导游自身的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高、知识水平、审美力及辨别力越来越强,导游必须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及素质,做一个帮助游客增长知识、加深阅历、获得美的享受的优秀导游。真正的导游应该具有 “工匠精神”,具有道德感和责任心,充满爱心。一位优秀的导游应该是一位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旅游行业的形象代言人,不仅可以给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服务,吸引游客的再次到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导游,把当地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人文精神,乃至文化传播给旅游者。所以说,“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导游自身的职业发展。
(四)高职导游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工匠精神”。从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的创办到现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30多年的发展历程了。近几年,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说在专业建设、办学条件、教学模式、特色打造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有误区,比如说:没有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上,要么模仿本科办学、要么模仿技术学校等。旅游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作为专门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学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除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等方面,而“工匠精神”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旅游行业培育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可以说,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把“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其中。“工匠精神”的教育与内化不是简单的开设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工匠精神概括来讲就是:高超精湛的工作技能、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而导游的工匠精神就体现在服务和细节上。而要让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导游,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导学生什么是工匠精神,在实践课程中学会怎样去践行工匠精神。同时,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教师是教育学生的第一线,发挥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教师能深入行业一线,了解行业动态,又有着较高的业务能力、思想素质及渊博的知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更能直观的诠释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教师在完善教学的同时,学校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帮助其进行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能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对课程进行个性化设计,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引导,将“工匠精神”的理论与实践联合起来,让学生把导游这个职业当成终生的事业去奋斗,进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工匠精神是一种朴素的道德理念,个人努力自然非常重要。高职教育除了怎么培养人才,还要关注与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而学生要成长为一名高素质高技能的导游,除了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努力,还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能力,这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成长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过于看重了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不够重视。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注意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能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由易到难,结合导游职业的岗位需求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学习任务上从小目标开始,让学生感觉那是个我稍微跳一跳就能拿到的成果,然后在逐步加深学习内容,让學生在无意识的过程中学会建立目标,从短期目标发展为长期目标;其次,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际,尽可能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网络等来激发学生的视觉联想,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考虑学生必须要接受的理论课程及岗位所需的课程教学外,可以多听听学生的想法,想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通过选修课开展来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规定必要的阅读量、开展读书活动、各种班级小竞赛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把“工匠精神”教育进行内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会“怎么做—为何学—如何学—创新学”,建立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树立终生学习理念。
(三)创建新的校园文化,营造培养“工匠精神”的氛围。《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周围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性格的形成、气质的形成、举止的形成、思想的形成等,都跟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成长环境密不可分。而“工匠精神”能得以持续与传承,则需要大家的呵护,任何时候,良好的风气养成不可能完全归结于个人的努力,需要大家努力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能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创建新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进行宣传,可以通过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宣传画等方式,通过视觉这种直观的印象,慢慢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最后,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小情景剧等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外生活中去了解“工匠精神”,进而领悟。总的来说,可以用多渠道去营造校园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一个好的氛围,通过环境造就人。
五、结语
要成为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导游,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导游的技能、素质也会更高。工匠精神不是简单的掌握技术,而是要将职业当作事业来发展,在其中注入文化、态度、热情和对生命的理解,把平凡的事干出彩,干到极致,通过旅游业带给别人幸福。通过教学要让同学们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不但要扎实掌握业务知识,还应该注重职业工匠精神的修炼,为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导游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