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华
关键词:小镇建设;问题;对策;绿色;发展定位;探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一江两岸三带视域下广州特色小镇生态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批准号:GD17XGL4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5日
生态的才是特色的。近几年,广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小(城)镇。从2018年5月广东公布首批特色小(城)镇名单中不难看出这一理念。(表1)
其中,佛山、韶关、梅州就很有代表性。体现了环境清洁优美,人们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理念深入人心。
佛山北滘智造小镇:北滘立足岭南特色水乡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积极打造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旧城和古村落更显质朴、典雅,境内积淀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碧江、都宁岗森林公园、古祠堂、和园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胜景。在开发建设中,并未将古村、旧城推倒重来。
佛山顺德打造陈村花瓣型花卉小镇:以“宜业、宜产、宜居、宜游”理念为目标,以花卉产业为主导特色,围绕花卉世界、仙涌、庄头“一体两翼”板块,联动周边潭州水道陈村段、三字经文化公园等花乡文化旅游资源,在9.72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环境优美宜居、社区服务齐全的花卉产业综合创新发展平台。
韶关翁源江尾兰花小镇:总规划用地约9.6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2.83平方公里,生态用地约6.86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兰花之乡”、“中国兰花第一县”。是翁源兰花种植的大本营、主阵地。该镇将现代科技与特色文化融入兰花产业,大力发展兰花科技研发、兰花文化体验等产业环节,并向兰花旅游休闲延伸,构建现代兰花产业生态圈。
东山健康小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中心城区,东北面临黄坑村,西连百岁山、南邻芹洋半岛和梅江河,充分发挥6,000亩绿地山林资源优势,将小镇打造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南药种植示范基地”、“南中国特色医疗产业高地”、“客家南药文化展示平台”、“独具特色的世界客家药镇”。该镇将高端养老公寓、休闲观光庄园纳入到健康小镇的议事日程上来。
多年来,广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一方面借鉴兄弟省在建设规模控制、财税土地政策激励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又结合广东实际,积极开展房企转型、政企协作、存量土地利用等探索,逐渐摸索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小镇建设模式。
(一)地产企业积极谋求自身发展转型,探索面向新兴产业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以企业市场化运营为主体,面向新兴产业搭建新型产业孵化平台,如地产业与科技小镇、互联网小镇等的融洽。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依托专业镇原有特色产业基础,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发挥跨界融合的优势,建立产业联盟、推进产业集聚和创新,由房企提供资产平台,导入创新产业和科技产业资源,建设并运营项目;同时,通过租金入股、创新产业基金等方式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孵化和扶持全产业链发展,分享产业发展收益。
(二)政企协作打造高端要素聚集平台,探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专业镇是广东特色小镇的一大特色,传统产业有较好的基础,但原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专业镇同样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基本上是通过政府和企业积极合作,培育和发展产业高端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共同推动产业升级。省市县政府有关部门主要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制度供给、设施配套、要素保障、生态保护、安全监管等服务,放手让企业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担风险,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如,广州花都区秀全珠宝小镇,将生产工厂改造为集珠宝加工、展览、销售一体的石头记园,开放珠宝生产线供游客参观,探索从珠宝生产制造向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三)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共享利益分担风险。广东社会资本雄厚且投资活跃,在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探索。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采取单个项目、组合项目、连片开发等多种形式,与社会资本共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共享利益、分担风险。按照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特色小镇建设基金、发行企业债券、改制上市、挂牌交易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例如,佛山市北滘镇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本强大的优势,发挥公有资产财政杠杆作用,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探索摆脱城镇化发展的资本约束。在6平方公里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直接投资20亿元,吸引社会资金则达到300亿元。
(四)积极探索“三旧改造”,盘活存量资源,拓展特色小镇发展空间。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开发成本高,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比较注重利用存量土地资源,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在“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的“三旧”改造中,盘活低效土地,实现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结合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国土资源政策,例如允许采用协议出让供地、对提升容积率但不改变用途的工业用地不再增缴土地款、返拨土地纯收益支持用地者开展改造、简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对“边角地”和“插花地”等用地位置置换等,较成功地实现特色小镇土地资源利用的增质增效。如,佛山市顺德北滘镇建设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和美的全球创新中心,即是由原有工业和仓储用地改造而来。东莞市黄江镇灵狮小镇,利用原有工业园区17栋宿舍改建为文化创意园区。广州市花都区花山华侨时光特色小镇活化利用华侨碉楼古民居资源,通过对村民宅基地进行逐屋逐栋的综合改造,引入观光、餐饮、商业等相关文化旅游服务职能。
(一)生态安全、环境优美尚未形成共识。建设宜居、宜业、宜产、宜游、宜养的特色小镇,宜居是首位。宜居城市包含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一些特色小镇在申报、建設中,或多或少忽视了“绿色”这一定位,或者以“宜产”代替“宜居”。殊不知,栽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宜居、宜业、宜产、宜游、宜养的特色小镇是吸引人才和“财人”的先决条件。是留住人才、引导消费的根本。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是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特色小镇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二)特色小镇发展规划有待完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有的地方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还有的地方存在重复多次规划,且侧重点各有不同,实施起来无所适从。
(三)加强过程监控,防止房企重走地产开发老路。不少中小型地产房企,在运营过程中难以形成成熟和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加之,房企在运营环节盈利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重走依靠出售物业来平衡开发资金的地产老路。
(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环境品质。公共服务水平和环境品质是制约高端要素集聚的关键因素。传统专业镇在长期发展中注重服务于制造业,公共服务配套不健全,而存量用地改造建设成本高,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建设的难度较大。因此,对于新兴产业和高端环节转型的需求,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制约因素。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由于缺乏高品质的医院、学校和良好的环境景观,难以吸引中高端人才在狮岭生活、工作、休闲,特别是研发人员、设计创作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等。不少村镇也反映,在吸引高端人才聚集等方面仍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一)重视产业生态系统的协调。绿色,才有生命力,绿色,才能持续发展。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特色小镇一般是指城乡地域中资源优势独特、产业相对集中、建筑特色明显、地域特征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乡镇。即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即通过能源、水和材料的管理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合作,以便协同提高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比每家公司个体优化实现的效益总和更大的整体效益。从理论上说,产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体系,它遵循耗散结构原理,其物质流与能量流尽可能多层次利用以减少体系的熵值,从而做到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同和谐。
(二)督促地产开发商树立生态城意识。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建筑方面,应着重城市生态调节沟、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绿色屋顶等的设置也有助于减缓暴雨带来的洪水并防治城市污水四溢入城市河道。在绿色建筑方面,首先从分析每一类建筑的排放量开始,研究每一类建筑中能源利用情况。研究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建筑物中空间布局,对于旧楼考虑其更新改造的周期;其次,逐年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解决住宅和商业部门的建筑,采取加强监管、及时更新、基础创新等方法进行有效减排。
(三)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特色小镇。宜居城市建设工程,应集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休闲和社会交往等设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开展市文体中心、小学幼儿、人才公寓等服务配套建设;旅游城市建设工程。结合生命健康产业与多元文化风情引入旅游发展新业态,建设特色酒店、大型购物商场、商业街区等游憩空间。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等基础建设工程,以低影响开发理念开展“三通一平”工程;重视生态城市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湖、海、公园、湿地等建设。
归根结底,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重一时整治而忽略长期有效的管理。部分村镇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癣”回潮现象。大部分的培育提升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等水平有待提升。此外,还存在着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乡风文明软实力建设的现象,不讲卫生等生活陋习还不同程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