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路径探讨

2019-06-03 01:42刘浩郁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办学经济

刘浩 郁珏

关键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等院校;服务;路径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服务地方港口经济视角下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期成果(项目批准号:2018SJA199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5日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工作受到了各界高度重视,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充分发挥高校办学作用和价值,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工作与地方职业结构存在偏差,影响了办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对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推进高校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來看,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获得了一定创新发展,其中地方性高校数量占据比重更大,在教育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上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带来必需的科技文化支持和智力支持,同时也依托地方经济不断创新教育工作,优化教学过程。由此可见,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是互动发展、相互支援的紧密关系。高校重视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获取更多资源,扎实办学基础,从而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此外,在以往的高校教育工作中,学校往往只是钻研教育本身的工作,对社会环境、地方经济了解不清,校企合作机会不足,限制了高等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高校坚定地走服务地方经济道路是必然趋势。

二、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中需要坚持的原则

(一)专家、教授深入社会内部原则。高校的专家、教授综合实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主要指标,高校想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就要定期组织专家、教授、教师深入到社会内部,走进地方企业,掌握各个行业发展现状和岗位需求,将这些最前沿、最实用的信息融入到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地方建设培养出所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二)政府监督保障、宏观调控原则。高校工作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也不例外,高校当地政府作为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连接和枢纽,要更好地平衡二者关系,发挥自身监督保障作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控,保证高校办学质量,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评价高校的办学声誉和办学水平,从而实现高校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学术自由、办学自立原则。高校教育的本质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这就需要高校要在当地市场经济环境下,明确人才目标,掌握市场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具有办学自主权,可以结合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学校课程与教学方向,以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与地方市场环境相符。此外,高校要具备学术自由能力,有一定的创新保障,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先进思想文化。

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难以提供前瞻性服务。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工作都深受传统应试教育机制影响,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上没有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内容,导致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教育工作缺少对当地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研究,难以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前瞻性服务和正确方向,不能有效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问题。

(二)办学定位不明确,理念存在偏差。一所高校的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的准确与否。只有明确办学定位,树立起现代化办学理念,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明确教学目标,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以准确定位为基础,更好地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校的办学定位都不清晰明了,存在盲目跟风,急于创办研究型、综合性学校的现象,没有清晰的办学思路和方向,导致办学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办学水平。此外,有些高校办学理念存在偏差,所采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地方就业结构与教学矛盾凸显,这也是影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水平难以提升。我国有些高校的教师流动性较大,也存在着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师资力量的不足直接降低了学校办学水平,导致很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加之一些高校缺少必要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教学活动单一枯燥,仍旧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学生不能接受到现代化的教学服务,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的良好发展。

(四)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办学特色。一所高等院校,只有具备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够打造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特色专业和教学,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深入融入到地方社会环境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很多高校在办学上大同小异,按照国家教育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开展,缺乏办学特色,与地方建设相适应的专业技术教育工作没有真正开展,影响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

四、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科学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结构。高校在开展各项工作中,要时刻围绕地方经济建设进行,从长远角度构架教育工作,科学规划专业学科结构,建设学科专业信息化平台,让全校师生能够在平台上分享教学资源,一起探讨当地这个专业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样就能够将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融入到教育工作中,让高校真正成为促进地方企业改革发展的源动力和智囊团。例如,江苏省南通市是沿海港口城市,本地高校可以对当地贸易港口行业进行调研,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教学上,向学生介绍当地著名的贸易港口企业创建发展历程,通过PPT的方式播放企业简介,让学生清晰的看到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实况,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以“致XX企业的一封信”方式,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网络平台上,将自己对这个企业经营管理或业务操作的看法和一些建议,发送到校企合作邮箱内,由专门负责管理邮箱和对接校企合作的负责人,将有建设性的提议和看法整合到一起,传递给企业对接人,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安排,能够实现高校与当地企业的深度交流互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后备力量,促进社会经济建设。

(二)更新办学理念,发挥办学的社会价值。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积极更新办学理念,将地方经济发展中所紧缺的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到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专业教学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力量。同时,高校要加强科研工作,提升学术水平,积极聘请各地专家、教授、学者、行业人才来校参加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上就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紧要问题展开分析讨论,使高校科研工作成果能够变成实际的生产力,帮助当地社会发展解决迫切问题,发挥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价值。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融入地方服务。高校想要提升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就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分析目前高校教师流动性大、年龄老化、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等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扩大招聘、制定绩效制度、扶持激励方案、思想教育活动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师资力量,让教师可以成为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推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同时,高校要增加对教学设备设施的财力投入,给教学工作和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四)立足本土,建设服务地方特色专业。高校要坚持立足于本土,着力打造特色高校,结合当地文化、民族、地域特征等实际情况,创新特色專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工作上,高校要积极联系地方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主动与政府部门交流沟通,走协同发展、相互依托的办学道路,集合多方力量,提高人才培养实力,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让高校工作能够与地方经济建设一起进步发展,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工作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积极更新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办学方向,意识到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目前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服务路径,从而更好地发挥出高校办学价值和作用,推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彭亚雄.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理念下的专业建设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6).

[2]周海娟,陈千诰.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8(11).

[3]高虎子,张文.应用型地方院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28(6).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办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