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供应链金融模式选择

2019-06-03 02:22吴岑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模式选择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

吴岑

[提要] 供应链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创新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内涵,成为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新领域。本文通过不同企业业务流对应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选择分析,旨在探究如何搭建符合企业业务需求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真正让供应链金融成为普惠金融的优选方案,进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痼疾。

关键词:业务流程;供应链金融;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2月20日

2017年7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发展方式转变,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优化金融结构,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配以更多的金融资源,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对金融的多样化需求。普惠金融作为一个新概念,于2005年由联合国“小额信贷年”活动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是小额信贷概念的延伸。其本意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旨在以多元化的金融供给让所有对金融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当然,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普惠金融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既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由于主流金融机构的信贷标准较高,惜贷现象没有明显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始终是银行慎入的业务领域。中小企业一直都依靠内生积累来维持正常运营,甚至部分企业需要从其他机构拆借资金作为自身的运营资金。因此,如何利用普惠金融政策服务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同时保证自身获得合理的利益,是金融界面临的两难选择。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应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恰好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和资金风险不可控的难点,基于实体业务流而诞生的供应链金融无疑也是打破两难的一种优化选择。本文基于实际生产-供应过程的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选择进行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就是通过整个供应链来进行各种融资活动。其中,商业银行对每个产业链中的每个单位企业,或者对多个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金融服务,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供需平衡,使得产业链的运行能够更加稳固和流畅,以达到该产业链所涵盖的供应链有关企业、金融机构、物流公司,形成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状态。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将银行信用融入到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中,以大企业的信用优势来弥补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能有效减轻供应链的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优化了供应链上的资源配置,提升了整条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二、应收账款管理模式与供应链金融方案的选择

(一)基于采购商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该模式主要以应收账款反保理业务为主,依托核心企业履约信用和付款能力,风险相对可控。作为采购商的核心企业确认付款金额和日期,供应商将应收账款出售给银行和保理公司的一种融资服务,实现应收账款出表,最终的回收资金流直接来自采购商。主要业务流程如下:首先作为核心企业多为大型的国有企业或者是国际品牌的生产集成商。该类采购商(核心企业)有着较好的商业信誉和规范的管理能力,是银行机构授信的主要目标。该类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积累和银行的授信获得较多资金渠道。

但为保证采购的质量,同时获得额外的资金收益,往往采用一定的应付账款账期。主要业务流程如下:采购商(核心企业)从客户处接单,确定产品各类质量参数,控制产品质量,签订销售合同;同时,将相关产品的零配件分包给下游的中小企业订立生产合同并确定账期。下游中小企业接受订单后与二级供应商订立原材料及相关零部件的采购合同,进行生产,并按照约定的交易时间交付各类符合质量要求的零配件(产品),并按照合同约定的账期收到货款。该类型的企业核心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零配件供应商及二级原材料供应商,形成一对多的业务构架,其产品线较长、供应商规模小、账期长、生产资金需求压力大。(图1)

在过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除需要控制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将担负其资金服务的功能。一般采用核心企业、指定银行等资金提供方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供应链金融模式盘活大企业闲置银行授信,通过大企业信用流转,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但该方式中合作银行为保障资金的安全,主要是通过给予核心企业一定的信用额度,核心企业利用资金额度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供应商等上游中小企业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盘活资金,扩大生产。但就目前国家一再要求大企业去杠杆、降负债的情況下,核心企业的积极性和融资额度受到较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已成熟的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拓展供应链金融的实现空间。既不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同时又能利用供应链金融的方式,完成信用共享,资金流通,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供应链金融的平台搭建可采用以下模式,如图2所示。(图2)

该模式由合作银行、财务公司、核心企业等合作建立资金池,提供供应链金融的整体需求资金,并据此提供授信额度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授信额度内根据采购需求开出信用单据给直接供应商,该信用单据交付供应商后可分拆,可持有到期,可在封闭的融资平台中多级流转,信用单据到期核心企业支付资金给资金方结清款项,以此来保证资金的安全,同时也可满足中小企业供应商的现金需求。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信用融资,在创新的“互联网+”的模式中,平台将企业信用作为了破解金融、科技、产业融合的关键,核心企业开立的信用单证就是将企业信用的价值化,用互联网思维变革企业结算方式,共享优质企业信用价值有效降低供应链综合融资成本,打造协同一体的产业链并打通信用链条享受经济红利。核心企业本身的资金回收稳定性成为了供应链金融安全性的主要保障。

(二)基于采购商、供应商双核心企业模式

1、业务流程。该类型的业务链条通常作为核心企业依然为大型的国有企业或者是国际品牌的生产集成商。该类企业同样需要将产品各加工零配件分包给下游的中小企业订立生产合同并确定账期。下游中小企业接受订单后与二级供应商订立原材料及相关零部件的采购合同,进行生产,并按照约定的时间交付各类零配件。

但该类企业涉及的产品存在原材料同质性并且在产品中所占比重及金额较大,例如卫浴产品的的铜制品等。这里作为原材料供应的二级供应商相对单一,形成一对多,多对一业务模型。尽管终极供应商的资金能力相对较强,但中间环节的多为融资能力弱、资金需求较强的中小加工企业。由于中间环节的融资能力弱、原材料资金成本占用大等原因,又传递性地造成核心材料供应商的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周转效率不高的情况,使得整体业务资金周转缓慢。(图3)

2、供应链金融模式选择。该模式由合作银行、财务公司、核心企业等合作建立资金池,提供供应链金融的整体需求资金,并据此提供授信额度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授信额度内根据采购需求开出信用单据给二级供应商,该信用单据交付二级供应商后可折现,可持有到期。同时,二级供应商按照合同约定交付原材料给中间加工企业,经过加工后交付核心企业(终极采购商),信用单据到期,核心企业支付资金给资金方结清款项,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原材料的同质性,由核心企业统一采购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保证材料质量。同时,更重要的是作为中间的加工企业材料成本不再是企业的主要资金占用核心,解决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大、融资难的主要问题,满足中小企业供应商的资金需求。(图4)

三、建立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意义

(一)建立信用监督体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供应链金融将企业的信用作为企业的价值体现,不仅成为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新领域,同时也成为构建良好企业信用的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相互协调、相互监督、互利共赢,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行,使社会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二)增加银行拓客空间,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实施,将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的产业群纳入拓客的范围,不僅可以盘活大企业控制的银行授信,同时可以安全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并获得供应链范围内的中小企业批量融资利润。

(三)深度掌控产业链,打造利益共享模式。作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利用自身信用通过与银行及财务公司打造供应链资金池,不仅创新了应收应付款的清算方式,同时增加了财务收益,更重要的是可深度掌控产业链,打造利益共享的供应链管理生态圈。

总之,基于实际业务流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选择是金融业“脱虚向实”服务中小企业的优选方式,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的理想选择,通过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选择的分析,拟提供一种思路,提供一种建立不同行业、产业群供应链金融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马佳.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王一统.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博弈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8.5.

[3]宋华,陈思洁.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5).

[4]宋远方,黄千员.国内供应链金融研究进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8.1.32(1).

猜你喜欢
模式选择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
RPA机器人助业务流程智能化
STK业务流程优化的探究
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中整合ERP之探索
基于财务业务流程再造的ERP信息系统构建探析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与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