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珂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想,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习惯;培养措施;方式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
教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就会在多方面体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自己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道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俗语说:“想得清的人才会说得清,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依赖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数学教师也同样有责任,因为数学也需要口头表达,表达清楚了才能更好地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比如,数学课本中的插图,或上课时准备的一些挂图,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看图说一段话。例如,在上“加与减”的练习时出现一群蝴蝶插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象。有位学生这样说的:有8只蝴蝶在跳舞,后来4只跳得太累了,离开了,那么还剩下几只蝴蝶呢?看,学生的语言多丰富,他们会根据图片编故事,加入自己的想象,话说得有条有理,用词也正确,这既训练了语表达,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数学逻辑的敏捷性。
三、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两次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材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培养提问能力的素材,将提问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认钟表”的教学中,学生发现,钟面上怎么都是8时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出钟面上的8时有上午8时和晚上8时的区别。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个学生,一个世界。学生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同学的学习习惯,既能发现同学习惯的不良,又能及时提醒、帮助、督促同学纠正不良习惯。如发现同学修改作业不认真,随心所欲,有同伴给他指出比老师指出其接受性要好的多。学生之间互相纠正,学生容易把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措施进行反思,这样便于有效地改正不良习惯,巩固和提高良好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随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也会遇到一些疑问。如果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交流,在合适的机会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课外学习的内容和感受,能够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五、培养学生独立做作业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刨见等。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学习需要有好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学习就能事半功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是学会了学习,对他们日后的学习会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国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科技创新导报,2008(16).
[2]程岭.数学思想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情况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