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
摘 要 目前中职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普遍较低,理论知识匮乏,中职语文尤需重视学生把语文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本文以《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竞赛》为例,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索如何让学生真正“实践”起来。
关键词 中职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4.02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middle vocational students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is scarce. The middle vocational language needs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practical activities. Taking the competition of knowledg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make students really "practice" in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Chinese.
Key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integrated practical activities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语文教学要“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同时语文教学也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出发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改中新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对语文基础课程的补充说明和延续,它为改变语文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借鉴,同时,它也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那如何上好一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如何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实践”起来呢?本文将以《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竞赛》为例。
《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竞赛》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古典的魅力”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围绕专题检索文献、搜集信息、整理概括要点,设计竞赛题目,增强对话交际能力以及训练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1 继往开来话文化,锦心绣口述传承
“中华古代文化常识”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多,如古代纪年月日时常识专题、古代天文常识专题、古代节日常识专题、古代礼仪常识专题……正因为有如此多的专题,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选择小组合作是较为合适的。分组的原则是学生自由组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根据教学目的,课前分好小组,由4~6人组成,首先确定专题,教师提供一些备选专题供学生选择,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共同爱好、熟悉的知识领域或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确定本组的专题。第一步就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尽可能多的想出与“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的专题供全组成员选择并最终达成一致。为了能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通过,每个人都需调动自己的知识库,列出若干个专题供组内成员选择。虽然最终只能确定一个,但是在讨论、确定的过程中,已经为接下来活动的开展热了身,也让学生开始主动地考虑自己将在下面的活动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为了做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专业上,笔者教授的是烹饪专业的学生,在讨论环节,引导了两组确定了“烹饪发展的五个时期”、“中国烹饪器具的发展史”这两个专题。
专题的确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环节是最需要学生“实践”起来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呈现。“中华古代文化常识”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如何有效的收集和整理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之一。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解决问题、收集资料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在搜索引擎内输入关键词,选取最靠前的几个答案即可。网络搜索内容丰富、省时高效,但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资料的来源复杂,准确度有待提高,有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二是滋生了学生的惰性心理,遇到问题不先思考,而是想着去网络搜索答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不求甚解的习惯。所以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仅仅是“动手”是不够的,还要“动脚”,即走出去。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既能让学生沉浸在书刊营造的安静环境中,又能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书名、目录等来判断哪些书是和自己的专题有关的,哪些书又是无关的;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哪些知识点又是晦涩难懂的;哪些知识点是需要介绍讲解,哪些知识点又是可以作为题目考察同学的……查阅纸质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中华文化、中国文字的魅力,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除了走进图书馆这类静态的环境,还可走进人群这类动态的环境。如有一小组确定的专题是“本地方言演变专题”,学生自發自觉地去寻问身边不同年龄段的说方言者,试图从具体实例中说明方言的变化之处,这种获得资料的方法往往比查阅文字资料更直接、更准确、更印象深刻。
作为课前准备资料的最后一步——呈现,自然也需学生动手去完成,制作PPT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PPT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能把所要表达的信息组织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示小组的成果。PPT的制作是考察学生熟练运用电脑办公软件的能力,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这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2 众人参与来竞赛,“宾主”尽欢获知识
既然是竞赛,就有规则和奖励。规则是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专题知识,并出题考察同学们对该专题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本组外,其他所有小组成员均可抢答,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一组结束再进行另一组的专题介绍,以此类推。竞赛结束后,根据每组代表的发言、专题知识的介绍以及PPT的制作等综合评定,评选出优胜组1个,再按照个人答题得分,评出最佳答题手3人。
本环节是在课堂上完成,需要全班学生的参与。那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让主讲学生——“主”,答题学生——“宾”都能获得知识,这需要老师的引导。
首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意识到这节课是由自己做主的,他/她是可以参与进来的,消除主观上的畏难情绪,提高参与课堂的信心。
其次是小组竞争。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是一个竞赛,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规则的设置更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集体主义荣誉感,激发好胜心。在这种激烈、紧张的竞争氛围中,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自发地参与到竞赛中,由被动式学习逐渐转向主动式学习。
最后采用多元化、激励性的评价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所以在整个活动中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擅长点,考虑到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参与度,采取多元化、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是必然的。通过评价肯定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接下来的课程中。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可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具体可视学情而定。
3 匠心独运塑陶具,游刃有余制釜鼎
在教学过程中,手机等电子产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让专业课以及文化课能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课中竞赛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中,笔者设计了这个动手实践的环节。
首先,通过投屏的方式,教师在手机上实际操作“陶艺”软件,学生透过大屏幕了解具体的操作步骤,并跟着老师进行简单的尝试。
然后学生在网络上任选一张陶制餐具图片,尝试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烹饪器具常识的了解。
学生实际操练后,将作品上传学习平台,评选出最佳作品十个。得票高的前十名同学进一步挖掘游戏功能,对粗陶作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并再次上传学习平台。其他同学利用说明性的语言,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讲解这些作品。通过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总结
总之,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实践”起来,应当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據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激励性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即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理念:一是突出主体,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二是面向生活,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三是注重实践,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1]希望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让学生体会到中职语文教学带来的学习乐趣和生活乐趣,也希望在课堂上的收获能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有利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