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城市:澳門價值,我們向世界講述的故事

2019-06-03 03:19
澳门月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土生傳統歷史

很長一段時間裡,澳門是一座“隱形城市”。在經濟上,其與兩岸三地其他城市難以比較,微型經濟體常常被忽略了經濟的區域功能。而在地理上,幾乎都是“躲在”香港背後,只有大多數時候講到香港,才會順帶提及澳門。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尤其是現代文化產業的輸出,比如台灣則有雲門舞集、優人神鼓這樣的專業級團體存在,有著驚人的文化輸出能力,反觀澳門似乎在文化輸出上微乎其微,如此一來,我們在文化的區域乃至國際舞臺上也是“失聲”的狀況。

隱形澳門,轉變的契機

所以,當澳門的經濟地位不顯著、文化輸出弱、自我存在感不強時,這座城市很早被人主動提及。直到十多年來,澳門隨著賭權開放等影響,經濟發展飛速,政府的稅收大幅提升的同時,民眾的荷包也快速充盈,時至今日澳門的人均GDP已經高居全球第二的水平,這座小城漸漸脫離“隱形”,不僅走進兩岸四地的視野中,也不斷走向國際,讓全球社會看到這座東方小城的光亮。不僅如此,隨著經濟、社會的相對穩定,越來越多的澳門人開始找回自己的歷史、文化與認同,開始探究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走過的痕跡,因此對於作為澳門人,對於這座城市的真實認同感也在不斷提升,甚至有外擴的效應,比如十多年前,葡撻就開始從澳門走出去,風靡兩岸四地。

如果說過去澳門人絕大多數身在其中,對於自己的文化與歷史視而不見。近20年來,澳門人開始找尋自己的過去,越來越多的澳門元素被本地人看見且重視。猶記得回歸前,澳門的基礎教育中幾乎很少出現本土的歷史、地理,澳門文學也不可能走進學生的課本,澳門人對於自己的歷史文化知之甚少。當然這存在幾個核心原因:其一就是上述提及的教育機構本身沒有編訂本地的歷史、人文、地理等內容,使得澳門人在教育階段就無法系統性的了解這座城市的過往記憶。其二,在關鍵的媒體宣傳領域,傳統本澳媒體的力量薄弱,過去幾十年中香港媒體主導了澳門人的資訊獲取,而澳門媒體的聲音也是在這十幾年中得到擴大與成長。其三,對於澳門的專業學術研究薄弱,試想一下,一座過去500年都充滿歷史故事與文化元素的特殊地域,直到2008年才有屬於澳門的歷史科系產生,體現出對於澳門的學術探究太過薄弱了。所以“視而不見”不僅是一般市民,更有學術界、傳播等多個領域,所以澳門的“隱形”是一種無奈的必然。

在回歸以後,隨著澳門本身地位的變化,澳人治澳,當家做主,澳門開始被外地、本地媒體報道,也開始更大規模地接待來自不同地域的遊客,澳門開始被大家熟悉,對於本地人而言,也開始更加認識這塊土地。而這種認知的轉變來源於幾個關鍵“契機”:

首先,2005年澳門申請世界遺產成功,這座城市在國際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熱度。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我們從小到大無論是看新聞還是實際體驗,都覺得好城市的標準就是香港,它擁有維多利亞港的繁華、港鐵的便捷、以及作為國際金融、貿易之都的快節奏與繁忙。直到回歸五、六年後,因為世遺的契機,我們才發現澳門的文化元素原來這麼豐富,這座城市如此獨特,一座在國際視野中的“好城市”原來也不盡然全是香港這種繁華的大都會。澳門的舊建築,小而美,小到我們可以隨處逛逛,感受每一個街巷不同的格調與生活氣息。

再者,隨著回歸後澳門的飛速發展,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澳門問題”,從公共醫療、交通、民生住房乃至政治領域都出現諸多爭議,尤其是“歐文龍事件”所帶來的的貪腐震撼讓整體社會都為之一振,原來這座城市有著越來越多我們迷惑的地方。過去在何厚鏵時代曾提出100萬人口計劃,當時的澳門人根本不會去深思這個計劃的後續反應,甚至是不關心,直到現在澳門居住人口破60萬,大家都覺得快要“爆了”,這才真正意識到,原來我們對於這個城市的基礎了解太薄弱了,以至於大多時候我們連進入討論與思辨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在2005年的澳門“五一遊行”後的幾年中,開始陸續幾次澳門人開始思考本土社會、文化、歷史與社會的發展前景,至今走過10多年的時間,雖有累積,但仍然不足,這如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一般,培養澳門人對於自己社會的了解並非朝夕可至的事情,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與過程。此外,澳門的媒體也開始更多地傳播澳門人、澳門事,雖然民眾還未全面觀看,但至少是一個重要的進步,因為澳門人有意識地開始了解自己腳下的土地與歷史。

如同我自己出生、長大在澳門的風順堂區,後來作為世界遺產區,一開始我不會主動去問那座教堂有什麼歷史,劇院又是何時建立起來的,我們習慣了對於身邊的事物視而不見,直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朝夕相處的那座教堂是全中國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更有著宗教傳教的重要影響,所以這是一個慢慢發現、建構起自己認知的過程,慶幸,這座城市正在自我擺脫“隱形”,我們也稱之為“覺醒”。

媽閣廟,中外融合之始

來到澳門,你會發現各色中西的傳統建築,作為澳門八景之一,也是非常容易引人注目的其中之一就是澳門的媽閣廟,這一座中國式的傳統廟宇卻見證著這座城市的中西交往史。澳門作為中國的沿海之地,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作為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人,都會有“海神:媽祖”的信仰,在每一處建立起媽祖廟,也是為了祈求媽祖保佑那些出海、出外的人。所以作為中國人出外的祈福場地,澳門的媽閣廟就這樣建立起來,而最早與澳門接觸的葡國人來此登陸的地點也恰是媽閣廟,而後才開始進一步從風順堂區到議事亭前地、大三巴區域開始聚居,建立教堂、房屋、劇場、慈善醫院,開始了他們與本地華人的關聯。所以媽閣廟也是開啟了澳門在保留中華文化之外,吸納多元外來文明的起點。

今天中華文化在澳門的表現元素非常豐富,傳統的嶺南文化本就隨著廣東先民定居於此而帶來,加上沒有經過內地如“文革”等的破壞,很多傳統的中國文化元素在這裡得以完整保存,因此在歷史的發展中,我們也開始發現港澳地區傳承的中華文化與其文化母體也開始出現一些不同。台灣著名的文化學者蔣勛先生來到澳門,非常驚訝澳門有著哪吒信仰,更有傳承數百年的哪吒廟,香火鼎盛,作為一個非佛、非儒的神,代表著一種“叛逆”精神,在華人地區是很少供奉傳承,而澳門這個包容的文化之地,卻維繫著他數百年的香火,著實令人驚歎。

恰如哪吒廟的旁邊就是著名的“大三巴”,昔日的天主教核心教堂,在澳門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混”的太久,以致於有些元素已經難以區分究竟是不是完整的傳統文化。書寫近代巨著《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其家族的鄭家大屋雖然是傳統中式建築,但內裡的迴廊設計卻又暗含著不少西方元素。到了近現代,這種“混”更加顯著,比如在茶餐廳中,中西混合的菜系早已不勝枚舉,最讓人驚奇的是一道“通心麵”放在湯中,西方的通心麵完全不帶湯,而茶餐廳採用西式的通心麵卻又加入中式的湯底與午餐肉,所以這種中西融合之下逐漸形成了“本土菜”,大多是華人在吃,這也是澳門的文化趣味之所在,混得時間久了,很多元素早已經彼此難以絕對區分。而澳門這樣的文化特色在灣區的交流中恰好可以顯示出其獨特性,作為與其他灣區城市同文同種的澳門,在地域、種族上是相同的,但因為獨特的涉外歷史,造就了它如此獨一無二中西文化交融元素,因此未來灣區的融合是在尋求更加密切的合作關係,保留自己的風格,將自我特色完美呈現,豐富灣區的多樣性。

事實上,澳門文化中除了單純的中國傳統文化、西式文化,兩者交融下還有特殊的“土生文化”。由於大航海時代,女人是不能跟隨男人登上遠航船的,隨著海上路線的一路向前,葡萄牙人在沿線國家與亞洲人開始通婚或者交往後生下混血兒,而在葡人落腳,最終開始陸續群居的澳門,更是出現這樣的情形,隨著越來越多此類的情形發行,土生葡人族群產生,他們開始擁有自己的“土生土語”,土生菜以及土生文化。隨著這個群體的數量並不龐大,但是所產生的的精彩元素非常之多,作為澳門人,我們自己也是後知後覺開始發現“土生族群”的文化特色。從澳門的中葡文化融合我們看到文化都具備一定的外向性,進而開始找到融合點,產生新的元素,比如說葡國菜中的“葡國雞”的產生。所以這對於今天世界文化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啟發,在這個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中,文化本身並非是純粹的,面對全球如此的排外主張、行為甚至是不同宗教、種族間的屠殺,大家是否可以用更開闊的態度,來看待文化的包容力與發展,因為歷史的演變,使得每一種文化都不可能是純粹的,而是帶著不少外來元素的混雜。

利益博弈,我們的文化自信

今日的澳門已經從昔日一個默默無聞的“漁村”躍升成為年遊客量突破3800萬的國際化旅遊都市,我們越來越被世界所看見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自己的危機,當60萬人口需要一年接待近4000萬遊客時,對於這座城市是一種過度的負擔,在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如何做到遊客觀光與居民生活的平衡,如何在本地與外地利益間找到最好的協調點,又如何在金錢滾滾的社會中保持澳門獨有的生活品質與文化遺產,這是一場博弈,其中的利益拉扯過大,乃至我們輕易都看不到結果。

至此,我們便要思考,究竟澳門這片土地要展現給世人什麼?是博彩帶來的富裕還是24小時不夜城的繁華?什麼才是可以長存世間,不會輕易磨滅的澳門特色?環視中外,通看古今歷史,你會發現昔日經濟實力強悍的德國、法國、乃至日本,經濟狀況開始下滑,難有昔日的榮光,但世人已經非常尊重他們的文化,對於他們細緻、嚴謹的態度與精神仍然推崇,所以經濟地位的顯著不代表一切,更不會因為經濟的下降而減少世界對其文化與精神的尊重。中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富得流油的石油國家,一旦面臨到石油危機,很快就被人淡忘,能展現給世界的也只有那些奢華的行為,而非傳世的文化與特殊的精神。所以澳門這片土地,作為全中國第一個與西方接觸的地方,究竟能夠給世界帶來什麼價值?

幾百年來,不同族群在此聚居,不同宗教、文化在此落地生根,互不攻伐,這裡沒有戰爭,沒有內亂,平和的社會讓人驚歎,這是澳門故事給世界獨特的思考。我們沒有大城市的“大”,但這座微型城市卻處處充滿可愛,它的歷史與文化卻能給世界不同民族、國家、社會帶來思考,亦是典範的力量,這才是澳門彰顯給全球的“文化自信”,所以我們更加有責任保育、傳承好我們的文化,在此,澳門不僅僅是澳門的,更是世界的。

因而,澳門人在構建文化自信時,需要一方面來尋找我們本土的記憶,知道自己的歷史,才能夠更好地了解這片土地,傳播它的獨特魅力;但另一方面,我們又該開眼看世界,看到世界的多元,因為最終這樣的多元文化又會與澳門相連,所以我們需要兼具本土視野與國際眼光,這是澳門的未來,也是澳門人的重責大任。

猜你喜欢
土生傳統歷史
一段小小的历史!
一段小小的历史!
来自小白楼的密令
康有為《論語注》與儒家傳統經學之變革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為民寫真弘揚傳統文化——浅析孙安先生的艺术特点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對人的狩獵:比較優勢視野下的內亞戰爭技術與軍事傳統
“让土生金”的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