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秀
摘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确,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实施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教育工作的創新。但是许多学校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有误区,致使这些学校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区别
一、走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水火不容的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完对立的,二者水火不容。素质教育更强调个性发展的全面性和和谐性,通常是指为充分利用遗传,教育,环境的积极性影响,最大潜能地挖掘个性发展潜能。而应试教育是指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中客观存在的以升学考试为目的教育,只以分数高低评判学生能力以及教育质量的高低。
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结合的。素质教育的范畴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同样是应试能力很强的人。因此教师应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和整体性与应试教育的合理部分有机结合起来。
二、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上基础上的创新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同,区别和创新在于:
1.教育目的有创新。应试教育以让学生考取上一级学校为唯一宗旨。这样的教育目的就很容易产生一切为分数,分数是万能的教育现象,就会产生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有些有偏科特长的学生或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往往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而素质教育却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根据社会和国家需要,提倡放大学生特长,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育对象有增加。应试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只注重了所谓的高分学生,乐于依据高分学生设计课堂教学,乐于在课堂上针对高分学生提问,乐于表扬鼓励高分学生,乐于课外为高分学生加小灶;对于其他所谓的差生很多时候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这样的教学纯粹是为了让高分学生考得好成绩,以提升学校的形象,提高教师自身的声誉。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不纯粹以分数来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特长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长处,形成个人特长,将学生的短处转变为有利的因素,因此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在素质教育面前体现了人人享受平等教育的原则。
3.教育内容有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有变异。应试教育为提高升学率,经常会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等,这样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做法,造成了现在学生近视眼增多和低龄化,体育成绩普遍下降,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学生的能力也就谈不上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则提倡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现自身的特长并放大之。课堂上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5.教育评价标准有改革。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以分数为唯一,分数是万能的。所以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学生考高分为重点,其他工作与此发生冲撞时一律让路,教师、学生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学校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一名教师和学生的唯一衡量标准。素质教育则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教师教学成绩重在师德及教学方法,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因材施教等,评价学生时重视学生特长是否彰显、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全面发展。
6.教育结果有落差。应试教育由于只重视高分学生的教学,而其他学生大多情况下被忽视,可能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对教师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背离了教育的最初目的。素质教育由于重视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发挥,学生的全面素质得以提高。
总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矛盾,既要立足应试教育,有效解决孩子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的需求,也要重视学员个性化研究,致力于中国孩子综合素质提升,从而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和谐统一。素质教育是为应试教育提供了教学目标和方向,而应试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检测结果之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应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所在,全面把握在校教育的现状,做好学生应试方面的衔接与优化,快速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注重性格的塑造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