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本文基于知识协同理论,分析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协同机制,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现状和困境,提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知识协同机制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学院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62-01
1.理论基础
1.1创新创业培养概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在目前国情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对大学生全面开展创造性的教育。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以受教育的学生为主体,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1.2知识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协同理论是在一个系统中,将无序状态转化成有序的状态。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阶段,在以“知识协同”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管理阶段,团队会议协同、共享、合作创新为主题,通过实践社区、学习社区、兴趣社区、目的社区等进行知识的协同和交互。
2.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知识协同机制
2.1知识协同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创新指数排名在过去的几年中逐年攀升,已经成为经济和科技大国,但是在创新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知识协同机制构建是创新模式不断更替变化的结果,能够规避独立创新的风险,整合资源,实现创新形式的深度融合。知识协同机制包含了独立学院、企业、政府等社会组织,使各主体之间利益共享、共担风险。
2.2知识协同机制构建的机理
企业和政府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是独立学院进行知识协同创新的外部动力。独立院校进行知识协同创新的构建根本在于其内部动力的驱使。独立院校主要在创造知识价值、教育人才以及创新创业风险分摊三个方面承担主导作用。
独立院校在知识协同机制中,要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在这一机制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内外部动力优化组合,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独立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协同机制的健康运行。 3.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困境
3.1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从2002年教育部开始对9所院校进行试点探索开始;2008年教育部协同财政部建设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10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范围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3.2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困境
3.2.1知识协同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大范围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以及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推行,仍然处于模式探索阶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度依赖高校的作用,缺乏校企合作,培养效果与实际脱离。在独立学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加强独立学院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和交流,使知识协同效应有效发挥,培养根据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
3.2.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不够完善,教材、教学大纲、课程进度等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成熟的精品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脱离社会需求。
3.2.3缺乏配套师资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起步较晚。在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多数是由其他专业课程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课堂内容偏于理论,缺乏实践。校企合作的企业教师很难走进课堂,分享创业经验。
4.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知识协同机制构建
4.1独立学院与高水平大学知识协同共同培养机制
独立学院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加强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的联系。与高水平大学知识协同共同培养机制,共享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推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增设跨学科专业与课程,理论联系实践,开拓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4.2独立学院与企业知识协同共同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能够将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互补,共同促进、共同成长。高校为企业提供智力资源,独立学院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更近一步的贴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通过独立学院与企业知识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能够将独立院校科技成果转换成现实,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按照企业所需培养专业人才。企业的实践可能转化成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和动力,让广大同学对创业有直观的感受。
4.3獨立学院与地方政府知识协同共同培养机制
独立学院与当地政府知识协同共同培养,促进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地方政府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助于创客文化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 2016(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