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波 孙丽萍 戴威
[摘要]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行为发生率,对于促进大学生投身创业、拉动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献研究梳理出影响创业意向的诸多因素,包括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机会识别,并从实证结论提出政府、高校、个人的意向提升策略。
[关键词]创业意向;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机会识别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00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0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向研究异彩纷呈。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想创业”,为调动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打基础,通过政府、高校及大学生个人三个层面的改进,最终帮助大学生“能创业”“创成业”。
二、文献回顾
(一)创业意向
创业意向作为创业行为的重要预测指标已经受到诸多研究结果支持。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属于研究热点。众多研究表明:创业环境、大学生个体背景因素、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机会识别等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都存在显著影响。
(二)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教育目前的概念已经泛化。狭义的创业教育所指的“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掌握创办一家企业的技能”已经不能完全描述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开展的工作。国内学者认为广义的创业教育还包括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今后学习生活及工作方面具有开拓创新的思想,从而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业教育的形式目前呈现多样化的特性,主要包括围绕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为内容开展的课程、讲座、创业计划类竞赛、创业实训实践等理论知識及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活动。高校之所以重视创业教育,学界之所以关注创业教育,原因在于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创业意向、创业行为的发生起到显著影响作用。
(三)创业环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个体创业意向会受身处的环境因素影响,主要受研究者关注的有地区文化、国家或地区的创业扶持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个体社会网络等因素。本文认为政府政策、学校环境、资金支持、社会文化构成了大学生身处和感知的宏观环境因素,大学生个体社会网络则为微观环境因素。创业环境的支持程度越高,则大学生倾向于形成更高的创业意向。同时,个体社会网络则为大学生提供潜在的市场、信息、人脉等方面的支持,个体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强度越高,则越有利于形成高强度的创业意向。Hamn Sesen(2013)在研究中发现,社会网络、资本获取作为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
(四)创业机会识别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根据Ardiehvili(2003)、Indu Peiris(2013)等学者的研究,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包含个体与环境因素、个体的先验知识、创业警觉性、社会网络、自我效能感、创业能力、创造力、认知过程、学习经验和人力资本十个类别。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将创业机会识别定义为个体对创业信息发现、处理,有目的地利用资源达到预定目标,并且承受创业压力的认知。大学生个体受感知到的社会文化氛围、政府对于创业的鼓励与支持、获取资金的难易程度、学校教育支持程度、个体具有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多样性和强弱的影响,基于自身原有或经家庭、教育等因素塑造后形成的对于创业信息发现处理能力、利用资源达成目标能力、对自身承受创业压力的认知程度,引起并形成不同程度的创业意向,最终引发创业行为或者抑制创业行为。
三、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情况
课题组2016年上半年通过对无锡市三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在“创业活动具体情况”一项中,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仅有创业想法”的比例高达66.2%,而“完全没有兴趣”的比例只占17.4%,7.6%的学生“进行过创业”,8.8%的学生“正在创业”,反映出具有创业想法、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占多数,但是真正付诸实践的仍然占比较低。在“接受创业教育情况”一项中,接受过创业培训与指导、参与过创业团体进行过实践活动、曾在公司实习获得经验的比例均低于未接受过各项创业教育的比例,反映出部分高校当年在实施创业教育方面重视和投入仍需加强的情况。同时,本次调查实证了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机会识别均与创业意向显著相关,且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环境、创业意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二)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调查情况
无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基地2017年发布的《无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调查报告》中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创业者中,超过50%的创业者偶尔会听创业课程或者讲座,但是只有12%的大学生经常听创业课程或讲座,仅有4%的大学生创业者接受过非常系统的创业教育。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形式方面,35%主要通过创业实训实践,28%的创业者主要接受过创业课程指导形式的创业教育,创业论坛和竞赛形式的创业教育各占11%。在学校创业教育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帮助程度方面,创业大学生认为帮助程度从高到低的形式分别为:创业导师(41.6%)、大学生创业园(39.7%)、企业实习(36.2%)、创业讲座(27.2%)、创业课程(24.4%)、模拟实战(21.5%)。这一调查结果帮助我们从创业者的角度反观创业意向提升策略的立足点所在:创业教育覆盖面仍需扩大,创业教育形式不够丰富,创业教育各种形式在受众针对性上不强。
四、创业意向提升策略
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机会识别均对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如果说创业环境、创业教育是提升意向的外因,那么创业机会识别则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应该为高校创业工作、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方位扶持;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应从各方面加强建设,提供支持,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激发学生个体的创业意向;大学生个人应当利用政府、高校提供的便利条件,主动提高个人识别创业机会、利用社会网络资源、承担创业风险的能力。
(一)政府层面
1.政府应注重完善政府、高校、企业间的联动机制,加强政府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同高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大学生创业服务合力。政府应利用高校创业园区加强创业政策的宣传和创业活动的指导;与创业相关的管理與服务组织应不断提升面向大学生创业的服务水平,整合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服务,为创业者提供管理、财务、融资、营销、法律、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出台鼓励政策使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优先将科技成果转移给大学生创业企业,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技术困难,提高初创存活率。
2.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创业奖励机制,加大对创业典范的宣传,在社会上营造创业友好氛围。政府应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等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提供直接地、深入的辅导;在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及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平台开辟专题栏目宣传政策,积极回应社会关注;围绕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在社会上举办沙龙交流、洽谈合作,以此培育创业文化,强化社会支持创业的软条件。
3.政府应继续深化落实创业鼓励和扶持政策,以求对大学生创业精准支持。政府应在坚持现有政策的同时,尤其注意拓宽大学生创投融资渠道,搭建信用及融资平台,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起步资金和优良的硬件设施;在日常行政事务方面,则应坚持已有的基础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等免费服务措施并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平台等载体提高政策信息传递效率,提供宽松准入环境;应以点带面,侧重支持、打造精品创业项目。
(二)高校层面
1.高校应因材施教,全面地、计划性地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大学生产生创业意向并转化为创业行为。高校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同时,应注意大学生的特点,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结合不同的专业背景,充分利用政府、社会、企业资源灵活开展创业教育,指导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全员、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安排实施中,高校应注意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多形式的创业教育中为大学生体验创业搭建交流平台,使大学生形成对创业的理性认知,进行必要的创业知识、经验、能力的储备,促进他们产生和提高创业意向。
2.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化、层次性指导。高校应设立相应职能部门、专职人员或者教研室统筹管理、实施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聘请相关领域具有丰富实践或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创业者、自身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专、兼职结合的方式指导创业;对于新生年级开设创业通识教育课,开拓网络课、微课等新形式全面覆盖大学生受众;对具有较高创业倾向、创业动机的大学生则要设置与实务相关的创业选修课,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对于有明确可行创业计划的大学生,高校应帮助大学生配备校内外创业导师,从信息资源获取、商业机会把握、企业运营管理、财会法律知识等多方面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
3.高校应该强化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宣传示范作用,统筹资源要素,构建支持网络。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区应在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下,积极寻求专业机构、社会组织、企业进行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涵盖到初创手续、政策解读、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应紧跟潮流,尝试将“众创空间”这种新型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引入到大学生创业服务工作中;要注重宣传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和典型,在校园中营造氛围。
(三)大学生个人层面
1.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扩展社交圈,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个人创业机会识别能力。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以低成本、方便快捷的优势使大学生获取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个人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创业课程学习,参加创业类竞赛等展示评比活动和创业实训,充分利用顶岗实习机会深入到工厂、市场一线掌握市场新动态、发现市场新机会,丰富并具体化个人对创业及创业机会的认知;在实践中积累有利于获取创业信息和资源的人员、组织方面的人际关系(如创业导师、有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的技术或者管理人员,潜在的供应商等),提高个体判断机会、利用资源实现目标和承受创业风险的能力,促使创业意识向行为转化,提高创业成功率。
2.大学生应了解和充分利用政府和高校提供的政策优惠、软硬件资源,为创业寻求多方支持。大学生可通过创业园区展板、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向创业服务工作人员咨询等方式学习、了解政府、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鼓励政策、融资信贷办法等,全面掌握创业政策,降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阻碍,为创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