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模型的非洲孔子学院发展战略分析

2019-06-03 08:50臧胜楠
关键词:非洲孔子汉语

臧胜楠

(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厦门 361021)

一、孔子学院在非洲的发展现状

2005年12月4日,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非洲孔子学院的数量稳步增长,特别是2012年以后,每年都会成立4~8所孔子学院。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43个国家建立了59所孔子学院,并在18个国家设立了41个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各类学员达140多万人。从所处的地区来看,孔子学院形成了覆盖非洲大陆东、西、南、北、中的办学格局,东非、西非和南非较多,分别拥有十几所孔子学院;北非和中非则较少。从所在的国家来看,南非最为突出,有6所孔子学院和5个孔子课堂;肯尼亚次之,有4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埃及、尼日利亚、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加纳、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拥有不止1所孔子学院;其他国家则只拥有1所孔子学院,莱索托只设立了孔子课堂。可见非洲孔子学院和课堂的分布并不均匀。从世界范围来看,2010年底,非洲孔子学院占全球322所的6.5%,孔子课堂仅占全球369个的1.3%。2018年底的数据显示,非洲孔子学院占全球548所的10.76%,孔子课堂则占全球1 193个的3.43%,相比八年前有较大提升。然而,作为世界第二大洲、人口第二大洲,同时还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其所拥有的孔子学院和课堂的数量相对不多,仍有许多国家并未与孔子学院建立合作关系。

非洲孔子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有特色、有水平的示范单位,如全球首批示范孔子学院——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全球首个广播孔子课堂——肯尼亚内罗毕广播孔子课堂,全球首家纺织特色孔子学院——肯尼亚莫伊大学孔子学院,全球首家农业特色孔子学院——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全球首家由中资企业参与共建的孔子学院——安哥拉内图大学孔子学院,首次提出“一院多点”教学模式的孔子学院——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孔子学院和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孔子学院等。这些学院在办学模式、教学目的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原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曾经提出展望:“未来,非洲所有的国家都要建孔子学院。”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2018年非洲孔子学院联席会议上指出,非洲是全球孔子学院办学成效最好的地区,每一所孔子学院都独具特色,欣欣向荣。在非洲发展孔子学院,对中国和非洲都具有重大意义:(1)孔子学院能够满足非洲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和职业技能的需求,帮助他们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2)孔子学院能够传播中国文化,宣传当代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加强中非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合作;(3)非洲孔子学院有自己的特色,能够丰富孔子学院的形式,促进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密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行,非洲孔子学院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二、非洲孔子学院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总部的大力支持

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院校,各地孔子学院接受中国孔子学院总部的管理和指导。总部的职能包括制订孔子学院建设规划和设置评估标准;审批设置孔子学院;审批各地孔子学院的年度项目计划和预决算;指导、评估孔子学院办学活动,对孔子学院运行进行质量管理;为各地孔子学院提供教学资源支持与服务;选派中方院长和教学人员,培训孔子学院管理人员和教师;组织召开孔子学院大会。根据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总部对各国孔子学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每所孔子学院从申办、建设到运营都离不开总部的支持。同时,孔子学院的各项活动都要严格遵守总部制定的各项章程,如《孔子学院章程》《孔子学院中方资金管理办法》《孔子学院院长指南》《在外国设立中小学孔子课堂管理办法(试行)》等。所以,与非洲其他教育机构相比,孔子学院有着较为系统、成熟的运营程序。

从2008年开始,总部举办了多次非洲地区孔子学院联席会议,不仅有利于对非洲各地孔子学院的管理和指导,还有利于各地孔子学院的互动交流、合作共赢。近年来,总部将非洲视为最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地区,并描绘了将孔子学院覆盖非洲各国的愿景。总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在管理、教学等方面的指导,为非洲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2.丰富的文化活动

非洲孔子学院格外重视文化活动。因为非洲人民能歌善舞,喜欢用肢体语言和形象的事物进行沟通,与汉语学习的高难度相比,文化活动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接受。[1]根据汉办网站的数据,仅2017年,非洲各大孔院举办的各类文化、学术活动达到了近2 500场,吸引了超过84万人次参加。以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为例,学院不仅定期举办“剪纸”“太极拳”等各种文化主题的汉语角活动,还在孔院开放日、国际文化节等场合为当地人民展示中国文化,并组织学员到中国参加中国文化体验夏令营、中国音乐冬令营。非洲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重点在于切身体验,使学习者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非洲孔子学院也重视将语言与文化活动相结合,很多学院都举办了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中文歌曲大赛、“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非洲地区选拔赛等。2015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联合主办了首届“中非友谊知识竞赛”,将分赛区延伸至非洲各个地区的孔子学院。大赛口号中的“感知语言,了解文化”,正体现了孔子学院在非洲汉语国际推广中对文化的重视。非洲大陆与中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中非自古以来就进行着文化上的交流。驻赞比亚大使杨优明在2017年非洲孔院联席会议上提出,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既传播中华文化,又弘扬非洲文化,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3.特色的办学模式

为了弥合非洲孔子学院的需求缺口,许多学院采用“一院多点”的办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孔子学院在不同地区和高校开办多个教学点,由孔子学院统一管理,配置教学资源。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首创了这一模式,从2009年开始,在雅温得、杜阿拉、布埃亚、马鲁阿等大城市设置了教学点。[2]2017年该学院迎来了十周年庆典,取得的成绩是下设了25个教学点,并在80多所公立中学开设了汉语课。如今,非洲多所孔子学院都采用了“一院多点”的办学模式,如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其在全国主要城市开办的教学点多达30个,扩大了孔子学院的影响范围,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当地人民学习汉语的需求。

非洲孔子学院开启了“院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安哥拉内图大学孔子学院是全球首家由中资企业参与共建的孔子学院,该学院除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外,还将与中资企业合作设立定向培训班,为当地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的新渠道。还有一些孔子学院依托中方院校的专业优势,将职业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中,如肯尼亚莫伊大学与东华大学合作建设的纺织特色孔子学院,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学院和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职业技术孔子学院等。在这些学校,孔子学院承担了语言教学、文化传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多重任务,增加了当地人民的就业机会。

很多孔子学院都采用了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非洲孔子学院也不例外。如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设计了“3+1”的本科培养模式,学员先在当地孔子学院学习3年,再到中方合作院校留学1年。这种办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汉语人才。

(二)劣势分析

1.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盈利性教育机构。对新开办孔子学院,中方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年度项目经费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双方承担比例一般为1 ∶1左右。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地区,许多合作院校无法达到相应的经费投入。尽管总部已加大了对非洲地区的资金投入,很多院校也获得了其他国家或当地企业的援建,但大多数孔子学院依然存在场地拥挤、设施陈旧、设备简陋的状况。以尼日利亚首所孔子学院纳姆迪·阿齐克韦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虽然总部陆续提供了打印机、录音机、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仪、便携式摄像机等教学设备,却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那里的教学环境。教学场地拥挤,教室数量不足,就限制了孔子学院的招生规模;教室陈设陈旧不堪,教学条件异常艰苦,就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教室里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就约束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这些客观条件严重阻碍了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发展速度。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非洲孔子学院的师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中国教师和本土教师。中国教师主要有两个来源:一类是国家公派教师,从国内高校及中小学在职教师中选拔,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孔子学院教师的核心力量;一类是汉语教师志愿者,从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在读研究生、在职教师中选拔,行前要经过总部300~600课时的培训,是孔子学院教师的基础队伍。中国教师在孔子学院的任教期为1~3年,由于非洲地区的特殊性,很多教师都会选择尽早回国,教师队伍不断流动更替,稳定性较差。[3]最近几年,总部加大了对非洲孔子学院的师资输出,仅2017年在岗教师就有367位,志愿者400多位。[4]预计2019年上半年将派出近两百名汉语志愿者。其中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加纳海岸角大学孔子学院、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孔子学院、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课堂的志愿者输入多达10名以上。但是,也有部分国家每年仅选派1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前往任教,独立开展工作,根本无法满足当地的师资需求。

非洲孔子学院本土教师的主要来源为中文系毕业、有过中国留学经历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本土教师、公派教师和汉语志愿者的比例为1 ∶1 ∶2。[5]2017年非洲孔院为当地培养师资大概1 500人,数量有所增长,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教学水平仍有待提升。

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对外汉语课程可以分为综合课、专项技能课、专项目标课、语言知识课、翻译课和其他课程(包括文化课程)。在非洲,少数孔子学院完成了汉语课程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如内罗毕孔子学院构建了本科学位课程、专科学历课程、基础汉语课程和特色汉语课程所组成的“汉语课程体系”;[6]塔那那利佛孔子学院开设了汉语综合、精读、泛读、写作、听力、口语、语法、文学、历史、地理、中华才艺等多种类型的课程;[7]亚的斯亚贝巴孔子学院还开设了电子电气实验设备中文标识读写、机械专业基础词汇认读等富有特色的职业汉语课程。[8]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很多孔子学院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时量的安排也比较少。所开设的课程以综合课和文化课为主,缺乏配套的专项技能课程;综合课以初级和中级为主,缺乏高层次的汉语课程。一旦学习者的汉语达到一定水平,就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汉语课程。

(三)机会分析

1.中非关系的日益密切

中国与非洲远隔重洋、相距遥远,但关系却源远流长,大约已有2 500年的交往历史。汉朝的丝绸、瓷器通过西域远销地中海海岸,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四次抵达东非沿海诸国,古代的海陆丝绸之路早已将两地文明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后,中非关系开辟了新纪元,重要事件包括万隆会议的召开、坦赞铁路的建成、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等。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从未间断。非洲10亿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0岁,以升学、就业为目标的青年人构成了主体,这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优势。[9]为了寻求更多机会,人们主动学习汉语的热情也不断升温。

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提出将两地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做强和夯实“五大支柱”,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非洲作为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虽然不是发展重点,但也被包含在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合作需要语言互通,非洲学习汉语的人数会持续增加,孔子学院将是打破语言壁垒、推动中非对话的重要平台。

2.非洲汉语政策的鼓励

在非洲,所有公立学校增设外语课程都需要政府批准。1954年,在埃及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向开罗大学派出了第一位汉语教师,拉开了当代非洲国家汉语教学的序幕。一些高校设立了中文专业,中学也开设了中文课程。21世纪之后,中非关系持续发展,政府不断出台新的语言政策,鼓励和支持汉语教育。目前,非洲已有14个国家将汉语列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语言课程,如加纳的一些中小学把汉语列为了必修课。由于当地汉语资源的缺乏,孔子学院为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36所孔子学院开设了汉语学分课程,21所孔子学院所在的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随着非洲汉语政策的继续推进,将有更多的院校选择与孔子学院合作。

(四)威胁分析

1.中非文化的巨大差异

中国和非洲在地理上相隔千山万水,在文化上也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性格内敛、含蓄,非洲人性格开朗、直爽;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较快,做事雷厉风行,非洲人的生活节奏较慢,做事时间观念不强;中国人节俭、善于理财,非洲人主张“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国人以国家、集体为重,非洲人以部落、家庭为重;中国部分人信仰宗教,非洲多数人信仰宗教,且宗教情况复杂;中国人注重文字,文献文化发达,非洲人重视口语,形象符号发达;中国学生对老师绝对尊重和服从,非洲学生则乐于表现自己,敢于质疑老师……这些文化差异对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中方教师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当地文化,在教学、生活上也容易遇到重重障碍。

2.其他语言及相关机构的影响

非洲语言数量繁多,据统计有2 000多种,占世界语言总数的30%,分属不同的语系和语族,每个国家内部的语言使用情况也十分复杂。[10]以安哥拉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其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属于印欧语系;当地还有42种民族语言,属于班图语系(族),它们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在非官方场合,大多数安哥拉人说的是本地语言,其葡萄牙语混合了当地方言,与原宗主国的语言有些不同。少数人也会在学校接受英语教育,但大多处于较低的水平,听说能力较差。笔者曾兼任华侨大学第一届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的汉语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一些较难的词句只能通过直接法来演示,或者由一些英语较好的同学翻译成葡萄牙语或本土语言。由于他们母语与汉藏语系的语言区别较大,学生对汉语的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进度较慢。所以在非洲开展教学,汉语教师和管理者除了学习官方语言以外,还需要了解本土语言。当然,多种语言并存的现象不利于汉语在非洲的推广。

除了汉语推广机构,非洲还有其他语言推广机构,如英国的文化协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等。相较而言孔子学院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但英语、法语、德语作为西方国家遗留下来的殖民语言,在非洲的使用范围较广、影响深远,相关机构的起步较早,也更为成熟。例如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法语联盟的办公人员大部分是懂法语的当地人,甚至教法语的老师也是当地人,更便于与当地学员的沟通。所以,即使法语联盟的很多活动是收费的,在当地也是开展得比较顺利的。这些无疑对孔子学院的招生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表1 非洲孔子学院的SWOT矩阵分析

三、非洲孔子学院的发展战略

从上述SWOT分析可见,孔子学院在非洲发展势头迅猛。正如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夏建辉在2017年非洲孔子学院联席会议上所指出的,非洲虽然不是孔子学院开办数量最多的地区,却是办学成效最好的地区,有“定位好、办得好、学得好、用得好”四大亮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非洲孔子学院宜采取WO战略,即借助机遇,争取与当地政府、中资企业的合作,加强中外院校之间的沟通,克服劣势,稳扎稳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提供“教师+教材+设备”的资源配置

目前非洲孔子学院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教学资源不足,包括教师、教材和教学设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亟须培养一支了解当地语言文化、具有较强适应能力、能够长期在非洲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公派教师(包括志愿者)队伍。不能因为非洲地区的特殊性,就降低对非汉语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标准。教师在赴任之前要确保做好身心准备,能够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汉语师资的本土化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本土教师队伍,配合公派教师队伍开展教学工作。

根据2016年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交流材料所示,非洲孔子学院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本土化教材,例如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的《友好汉语》、开罗孔子学院的《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的《阅读写作》《听力》《中国戏曲入门》,还有纳米比亚大学孔子学院的《银行汉语》、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孔子学院的《工程汉语口语》等。既有语言类教材,也有文化类教材,还有带有职业特色的教材,种类比较丰富。但是,自我研发的教材质量难以保证、可推广度不高,大部分院校还是使用通用型汉语教材。应该加强当地孔子学院之间、中外院校之间的合作,由专家和教师针对当地需求共同编写、推广一批具有实用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本土化教材。

非洲孔子学院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是教学场地拥挤、教学设备陈旧,严重影响了招生规模和教学质量。因此,除了教师和教材的输出,总部最好也能提供最基本的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并定期进行检修和补充。另外,要实现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可以争取当地华人华侨、中资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捐赠。

(二)构建“语言+文化+职业技术”的课程体系

孔子学院的课程通常包括语言课和文化课两大部分。鉴于非洲孔子学院的课程发展现状,首先应丰富语言课的种类和层次,横向上发展与综合课配套的听、说、读、写课程,纵向上发展初、中、高级不同层次的课程。其次应拓展文化课的广度和深度,除了中华才艺课和文化体验活动,也应该开设如汉字文化、中国概况、中国民俗等文化知识课。此外,根据非洲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可以开设一些富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文化课程,如“唱RAP学汉语”“中非音乐对比”等。

非洲孔子学院的课程特色是职业技术培训,将汉语教学和就业、致富相联系。所以,初级阶段以通用型汉语课程为主,中高级阶段开设相应的职业汉语课程,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实践,并增加学生到当地中资企业锻炼的机会,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也对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培养和输出高水平的、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汉语教师,开发针对非洲学习者的本土化职业汉语教材(如《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科技汉语》等),提供有实验设施的教学场所、增加到中资企业实习和就业的名额等。

(三)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联合培养模式

孔子学院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诞生的,是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使当地人民不必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就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孔子学院在非洲还承担着“教育扶贫”的任务,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以汉语为职业或职业工具,需要更长时间、更多内容、更深层次的学习。面对目前当地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增加中非政府和企业的奖学金项目,选拔当地优秀的学生到中国的学校和企业学习。利用中方院校的学科优势,开展“1+3”“2+2”或“3+1”的培养模式,即前期在当地学习最基础的汉语知识和交际文化,后期到中国进一步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职业技术,并为这些学生开设专门的班级,配备专门的教师,研究一套适合他们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

注释:

①本文数据整理自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网站,见http://www.hanban.edu.cn/.

猜你喜欢
非洲孔子汉语
学汉语
An Uncommon Trip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非洲鼓,打起来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