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变迁及调控转型

2019-06-03 02:56李圣军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贸易商调控主体

文/李圣军

“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发生全方位市场变迁,从“产不足需”到“供不应求”,从“现货”到“期货”,从“政策主导”到“市场主导”,“后临储时代”玉米将进入卖方市场,种植主体将既要会种也要会卖,加工企业“上门收”将成常态,多元市场主体将加速整合,期现结合和跨界经营也将成趋势,点价交易和供应链金融将迅速发展。与此相对应,政府调控必须要扩大容忍区间,通过“硬调控软化”和“软调控硬化”实现调控的“软硬兼施”,同时从“管控价格”和“粗略调控”向“管控预期”和“精细调控”转型。

2016年,实施八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从“政策”角度看,玉米市场进入“后临储时代”。此后,2017年拍卖玉米成交5740万吨,2018年,再创新高成交1亿吨,2019年玉米再次拍卖后,去库存工作将基本结束,从“市场”角度看,玉米市场将真正进入“后临储时代”。因此,2016年是政策性“后临储时代”开启年,2019年将是市场性“后临储时代”开启年;与临储时期的玉米市场或“拍卖主导”的玉米市场相比,真正由“市场主导”的玉米市场将发生一系列的市场变迁,与此相适应,政府调控也将进行转型升级。

一、“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变迁

2016年政策性“后临储时代”开启后,经过2016-2018年的市场培育和政策引导,玉米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市场主体数量增加,尤其是贸易商群体迅速崛起;市场定价基本确立,价格波动成为常态;东北玉米畅销全国,玉米市场一体化水平提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玉米去库存工作的基本结束,“后临储时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市场性“后临储时代”的开启,玉米市场将发生全方位的变迁。

(一)从“产不足需”到“供不应求”,玉米进入卖方市场

2008-2015年实施临时收储政策阶段,受政府收购价不断提高影响,玉米产量增加、需求下降,市场呈现“产过于需”状态,大量玉米进入临储库存;从2016年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玉米产量下降、需求增加;从2017年开始玉米市场进入“产不足需”阶段,当年产需开始出现缺口,但成交的拍卖玉米完全可以弥补产需缺口,整个玉米市场依然呈现“供过于求”状态;2019年,我国玉米去库存工作将基本结束,没有了拍卖玉米的投放,“产不足需”将直接演变为“供不应求”,玉米市场将正式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从市场价格到市场主体,玉米市场将发生全方位的变化。

1.从“顺价”到“倒挂”,贸易商将加速整合

在卖方市场下,从东北产区到北方港口、从北方港口到南方销区,价格倒挂将频现,贸易商传统的“即时”顺价销售方式(以港口价倒推收购价)难以维系,收购后短时间内将难以顺价出售;新型的“延时”销售方式将逐步强化,即收购后先行存储,待高价时出售。销售方式的变迁将加大贸易商的经营风险,对后市行情的判断越发重要,贸易商将加速整合。其中有资金优势、渠道优势和物流优势的大型贸易商将逐步发展壮大,市场占有率将迅速提高;走街串巷的小型贸易商因成本优势也将持续生存,而大部分的中间贸易商,受大型贸易商的市场排挤,生存难度将加大,部分可能将破产退出。

2.从“会种”到“会卖”,种植主体将加速市场化

临储时代国家以临储收购价敞开收购玉米,种植主体只负责“种”,政府负责“购”,导致种植主体对气候、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关注多,对市场关注少。在“后临储时代”,市场价格频繁波动,“产量”对种植主体收益的影响减弱,“价格”的影响增强。从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角度,种植主体将加速从“会种”向“会卖”转型,对市场的关注度将增强,并基于自身对市场后期走势的判断,决定售粮时机。2018年新玉米上市以来,大量农民高度关注抖音、快手和火山口等新型媒体,市场分析呈现不正常的娱乐化苗头,虽产生一定的误导,但反映了“后临储时代”种植主体对市场信息的需求迅速增加,其自身市场化速度在加快。

3.从“门口收”到“上门收”,加工企业将开始重组

“后临储时代”玉米供求出现硬缺口,加工企业玉米采购难度加大。2018年新玉米上市后,曾阶段性出现加工企业不断提价收购,却依然“有价无市”的状态,加工企业传统的“门口收”模式将加速转型,为锁定粮源,加工企业将加大力度向产业链前端延伸。一是积极与贸易商、种植大户签订合同订单,以合同方式提前锁定粮源;二是直接建生产基地,通过大规模土地流转,自行生产玉米;三是在玉米产区直接设收购点或实施委托收购,扩大收购覆盖面,未来有可能出现华北企业到东北设点收购玉米的情况。在玉米供求出现硬缺口约束下,加工企业即使“上门收”,也将不得不进行兼并重组,部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加工产能企业将被兼并或淘汰。

(二)从“现货”到“期货”,期现结合将成趋势

“后临储时代”玉米期现货结合渐成趋势,一种是现货经营主体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现货行为或参与期货交易为现货套保;另一种是期货经营机构参与现货交易,配合期货操作从事现货交易,降低风险的同时防止被逼仓或被交割。从具体操作模式看,主要有以下三种:

1.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是种植主体、贸易商和加工企业等玉米产业主体参与期货市场的主要方式。利用期现价格的一致性和回归性,通过套期保值将较大的现货价格风险转变为较小的基差风险,降低产业主体风险程度,是国内外玉米产业主体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临储时期现货价格波动幅度小,风险不大,产业主体套保积极性不高,期货市场功能难以发挥,投机氛围较浓;“后临储时代”现货价格大幅波动,多元市场主体均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期货市场的风险规避功能突显,产业主体开始积极参与期货市场,玉米期货和期权市场也迅速发展,尤其是玉米期权也顺利上市;反过来,产业主体套保交易的增加也有利于稳定期货价格,减少期货市场投机性,从而更好地引导现货市场。目前绝大部分大型玉米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和部分贸易商均程度不一地参与了期货市场,并探索性地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

2.点价交易

与传统的“一口价”定价方式相比,“点价”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结合,让定价过程分成两步,先确定基差后点价确定交易价格,既解决了交易双方因价格预期不一致而导致的无法交易问题,也将交易双方“零和博弈”转为“双赢博弈”,促进了交易的达成,缓和了交易双方的矛盾。此外,点价交易的实施为参与双方规避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提供了手段,堵住了套期保值留下的最后风险敞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点价”方式即可以点“现货价”,也可以点“期货价”;既可以“延期点价”,也可以“即期点价”,而“即期点价”更是将“点价”方式可逆为“一口价”方式,提高了交易双方的可接受度。同时,以“点价”方式为基础,通过“点价+期权”,买方在确定销售基差的同时购买一个看跌期权,期权“执行价格”便可以发挥最低收购价的功能。此外,通过“点价+粮食银行”,利用延期定价方式,还可解决农户存粮难问题,降低粮食损耗。

3.保险+期货

玉米生产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市场再生产过程,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传统保险以“保产量”为主,可以规避部分自然风险;期货则以“保价格”为主,帮助种植主体规避部分市场风险;通过“保险+期货”可以实现“保收入”的目标,从而为种植户提供收入保险;后期待化肥、农药等玉米生产成本要素成为有期货品种后,则可以进一步实现“保利润”的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引入加工企业,既可解决种植户的“卖价低”问题,也可解决种植户的“卖粮难”问题,全方位化解或缓和玉米生产种植面临的各种风险。目前“保险+期货”尚处于探索阶段,“后临储时代”随着种植主体风险意识的增强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保险+期货”的接受度会不断提高。

(三)从“政策主导”到“市场主导”,跨界经营将成常态

临储时代玉米市场流通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格局,整个市场明显由“政策主导”,市场运营呈现无风险的“薄利”状态,非农业领域对玉米生产经营兴趣不大。“后临储时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彻底激活玉米市场,由政策主导性市场加速转变为市场主导性市场,市场活跃度增强,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为非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大量盈利机会,投资领域、金融领域甚至是房地产领域的市场主体开始将目光投向玉米产业链条,玉米产业领域的跨界经营渐成常态。从实际操作看,跨界经营主要集中在“掌控粮源”和“供应链金融”两个方面。

1.掌控粮源

“后临储时代”卖方市场的显著特点就是“有粮为王”,谁控制了粮源谁就掌握了市场话语权,市场定价权也将向卖方逐步转移,玉米种植不再是无人关注的领域,也不再是农民的专属领域,大量的贸易企业、投资机构、种子企业甚至是金融企业开始布局进入玉米生产环节,自建生产基地,从事玉米生产业务,“后临储时代”的玉米种植主体将日益多元化,将不再局限于农民。在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同时,通过租仓、建仓、联合等方式,资金也开始大规模进入仓储环节,并在全国实施布局,以有效扩大粮源控制量。

2.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指拥有资金的金融企业或投资企业发挥资金优势,为玉米全产业链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实际操作中既包括代拍、代收、代储和代销等业务,也包括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等。“后临储时代”临储玉米的拍卖、饲料企业的代收代储、加工企业的玉米收购等环节,均有供应链金融机构的参与。目前金融机构参与的主要环节有两个:一个是收购环节,玉米收购占压资金较多,收购商资金压力大,资金切入既有需求也有利润;二是加工企业收购环节,部分加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大多通过提价收购并延期结算变相从送粮主体融资,资金方通过与加工企业集中谈判并辅之授信和抵押,对加工企业赊销,变相成为加工企业最大的“接货商”。

二、“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调控转型

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需要政府的调控,而政府的调控也必须根据市场情况而不断变化调整。“后临储时代”玉米市场发生巨大变迁,政府调控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型,以更好服务于市场,适应于变化的环境。

(一)从“窄幅”到“宽幅”,调控容忍区间要不断加大

“后临储时代”的政府调控,首先要实现从“控制”到“调控”的转型,该“放”的必须要“放”,该“管”的必须要“管”,该“服务”的必须要“服务”到位。其次,调控容忍区间必须扩大,从“窄幅”调控转为“宽幅”调控,让政府真正发挥市场“守夜人”的作用。随着农民兼业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玉米价格波动的容忍度不断提高,政府也应该从“常规”干预转型为“例外”调控,只有在玉米出现大面积“卖粮难”或出现坏粮风险、肉禽蛋奶价格大幅度长时间上涨等极端情况发生时,政府方可考虑采取措施调控。

(二)从“硬调控”到“软调控”,调控方式要加速转型

在市场定价基础上,“后临储时代”的政府调控方式应从“硬调控”向“软调控”转型,通过“硬调控软化”和“软调控硬化”,最终实现政府调控的“软硬兼施”。同时,根据各种调控方式的效力,做好调控政策储备,根据市场情况变化择机实施不同调控方式。

1.硬调控软化

临储玉米去库存结束后,政府调控玉米市场的硬措施主要包括国储、地储、进口玉米国有配额、国有企业入市、财政补贴等措施。与临储收购相比,这些措施相对规模小,但市场影响不小,通过“硬调控软化”可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中“软化”的核心是“以小博大”,扩大市场效应。一是政府加大对国储和地储的统一指导力度,提高两者轮换的联动性,形成合力,向市场传导明确且一致的信号;二是提高玉米进口国有配额的使用弹性,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时,通过动用国有配额进口玉米,加大进口量从而引导市场;三是通过国有企业的择机入市收购,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四是实时公布各种财政补贴信息,包括玉米生产者补贴、轮作补贴、休耕补贴等,引导玉米市场供求。各种硬调控措施出台时,务必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向市场明确传递政府态度,引导各市场主体采取一致行为,放大硬调控措施的市场效应。

2.软调控硬化

“后临储时代”政府软调控措施主要是择机向市场释放政策信号,所谓“软”就是“引而不发”;所谓“硬化”就是一旦达不到预期效果,则必须要“应发必发”和“应发尽发”,不达目的不罢休,在市场中树立政府坚不可摧的威信。比如玉米出现出售困难或有坏粮风险时,政府可适时向市场传递准备入市收购的信号,让市场主体坚信价格已到底部,促使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做库存,提升渠道库存数量,从而刺激市场需求拉升价格;在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时,则适时向市场传递政府准备集中入市轮出和加大进口的信号,压低渠道库存数量,从而降低市场价格。如果软调控措施应用到位,玉米市场调控可以仅“动口”而不“动手”,便可实现调控目标。

(三)从“管控价格”到“管控预期”,调控目标要前移

“后临储时代”“政府库存”加速向“社会库存”转移,“渠道库存”崛起,而市场多元主体的“购存销”行为则受未来预期的影响或支配。若市场看涨后市,则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做库存,需求短时间内放大,推动价格上涨;若市场看跌后市,则多元主体去库存或维持低库存,需求短时间内减少,供给短时间内增加,推动价格下跌。因此,辅之以“渠道库存”,市场经济条件下“预期”具有“自我实现”的功能,政府调控目标必须从单纯的“管控价格”向“管控预期”转变。市场预期一旦形成“趋势”,政府应提前释放调控信号,引导市场预期,防止预期的“自我实现”。多元主体高度关注信息,而各种自媒体迅速发展,市场信息真假难辨,加上多元主体利益分化,各种故意误导市场的信息也甚嚣尘上,容易导致多元主体错误决策,利益受损。2018年新玉米上市后,各种自媒体高调看涨,导致种植主体过于惜售,给参拍临储玉米的贸易商做了“嫁衣”,这其中不排除部分贸易商故意误导种植主体的嫌疑。因此,“后临储时代”政府管控预期的关键措施就是及时释放政策信号和价格信号,占领舆论制高点,充分发挥信息引导预期的作用。

(四)从“粗略调控”到“精细调控”,调控精度要提高

政策调控具有市场放大效应和滞后效应,“后临储时代”的玉米市场调控必须提高调控精度,实施精细调控,调控力度不能过大,调控措施不能一次性全出,调控持续时间不宜事先确定,政府要边调控边评估边制定储备政策,坚持“走一步看一步”和“小步慢走”的原则。同时,调控的精细化还包括精准施策,找准问题着力点,坚持“打蛇打七寸”的原则,争取“事半功倍”的调控效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区域角度讲,精细化调控也要切实防止“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调控行为,按照“属地调控”的原则,谁有问题谁调控,既压实了责任又定向集中了调控区域。

猜你喜欢
贸易商调控主体
孟加拉允许贸易商进口70万吨大米
论碳审计主体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鱼粉:2020年秘鲁A季考察已开始,国内贸易商新货到港落袋为安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煤炭贸易商如何建立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