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洁
党的十九大宣布: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粮食产业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相连,粮食部门通过现代粮食购销、粮食物流、产业发展、产后减损等措施,可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去年11月末,笔者在云南、贵州调研期间,看到了近年来两省粮食系统在脱贫攻坚中的闪光一面。他们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自身业务的开展,积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认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云贵两省积极作为,创新作为,其中许多经验,充分说明粮食行业完全可以在脱贫攻坚中大有作为。
云南省积极探索“以销定储”新模式,开展优质粮食订单收购,推动农民种植优质粮,大幅度提高优质粮种植面积。个旧市大红屯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10万亩优质稻“订单农业”基地,2万亩梯田红米种植示范基地,采取“五统一”模式进行耕种,并按优质稻高于市场价收购,带动了农户3万余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公司和农户双赢的目标。云南食用油脂第一品牌滇雪粮油公司在澜沧、热河、油橄榄适种区分别建设10万亩油料基地、5000亩坚果基地和1万亩油橄榄和核桃基地,发挥了原料基地优势。与贫困县拉祜族自治县、栗坡县、易门县签订长期产业精准扶贫协议,在扶贫区域内通过扩大油菜及特色油料的种植,按合同要求及时收购,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激发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解决了滇雪优质原料的供应问题,助推了精准扶贫工作。
贵州省结合各地资源特点、气候、土壤、生态环境等条件,紧紧依托粮油骨干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油订单种植,建立更加紧密的农企关系。重点发展优质稻(有机稻、香禾稻、红稻)、菜籽油、茶叶籽油、薏仁米、苦荞、酿酒高粱等优质粮油和特色杂粮,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2018年全省实施优质粮油订单种植计划720万亩,可带动农民增收90亿元以上。遵义市推动高粱等优质粮油订单种植,紧紧围绕白酒等主导产业推动优质特色粮油订单种植185万亩。兴仁市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订单种植、订单收购,公司对合作社,合作社对农户,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植保、统一保险、统一收购,凡是公司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在基地范围种植的薏仁谷,公司按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加价的部分合作社分成40%;农户分成60%,其中农户大多数为贫困户,真正做实合作社和保护农户的利益。茅贡、竹香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合作社+高校+基地+农户”的运行管理模式,走“市场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之路。更大限度让利于民,筑牢与农户的利益链连接。对农户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土壤改良剂,并义务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签订订单回收协议。2017年竹香米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达600万元。茅贡米业通过支付农户每年700元/亩流转土地的模式及订单生产的模式,建立核心基地2万亩,其他基地20万亩,带动农户十万户以上,每年为农户增收上千万元。
云南省积极打造集粮食物流、仓储、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产业园——滇中(玉溪)粮食物流产业园,这是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多产业融合、多业态聚集,与粮食流通相适应的一大工程。
红河州建立辐射带动“双百万亩”特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实现“双百亿元”粮食经济总值的红河粮食产业园区项目,将带动全州13个县市的30万农户从事特色优质粮食订单生产,户均增收3000元,受益农民123万人,对积极服务“三农”,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施粮食产业扶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有重要作用。贵州省争取省政府支持,斥巨资修建了占地4000余亩的“西南粮食城”,43个在建粮食仓储物流项目累计建成仓容110万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基本建成,实现人、财、物和粮食购、销、存情况动态远程监控。全省十大粮食物流中心、县域粮食储备库和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云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积极打造粮食经济全产业链,联合省发改委完成《粮食全产业链研究报告》,研究编制下发《云南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积极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打造“绿色粮食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依托云南高原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推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打造红河米业、德宏遮放贡米、文山八宝贡米、玉溪粮食产业园等一批高原特色优势粮食产业集群。培育了滇中粮贸、滇雪、红粮集团、大红屯、遮放贡米、八宝贡米、梯田红米等一批粮油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高原特色粮油品牌。2018年红河州发展优质特色粮食183万亩,同比增长10%。州内6家粮油企业参加中国粮食交易会,线上线下成交粮油1620吨,成交金额0.32亿元。
贵州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认真制定“优质粮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升级扩容、提质增效。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推动“引粮入黔”和“黔粮出山”,突出“绿色生态”和“优质特色”两张名片,大力种植优质优价高粱、薏仁米、荞麦、红米,助推贵州特色粮油加快出山,走向全国,帮助上百万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稳定脱贫致富。积极组织特色粮油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粮油精品展,唱响贵州品牌。贵州薏仁米每年通过亚洲最大的薏仁米贸易集散地兴仁销售量超过30万吨,约占全国的70%。广西、云南及越南等东南亚部分薏仁米也通过兴仁销往全国及日本、韩国。
云贵两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省内外产销区产业合作。云南省鼓励和支持省内粮食企业到国内主产区和南亚东南亚粮食主产国投资建设粮源基地和仓储物流加工设施。充分利用省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相关政策优势,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积极探索打通与周边国家粮食流通渠道的有效途径。贵州省先后与黑龙江、吉林、湖北、河南、河北、四川、宁夏、江西等10多个粮食主产省区签订了粮食产销合作协议,指派省储备粮总公司派员先后前往黑龙江、吉林、河北、宁夏、甘肃、陕西、山西等玉米主产省区对接洽谈玉米购销合作事宜,签署玉米购销合作协议,数量达到200多万吨。各地粮食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也积极与玉米主产省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合作,保障了市场供应,确保了省内粮食安全。
云贵两省按照“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需要”的原则,加快建设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向农户提供粮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云南省正在实施25个产粮大县的33个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和迪庆州1.36万套农户科学储粮项目。云南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测算,产后服务项目建设后将使农户增加综合收入590元/吨左右,深受群众欢迎。
贵州省在56个贫困县开展农村科学储粮专项,使近60万贫困户减损增收,每年增收3亿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建立粮食企业与农户对接机制,通过对玉米需求进行调查摸底,集中统一供货、分散上门送货、统筹解决玉米采购资金等措施,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服务。茅贡米业公司注意将粮食购销服务向生产、供应两端延伸,融合粮食产销服务链,实现了粮食购销量快速增长。2018年该公司提供上门服务1300余次,接受咨询2200人次,上门收购粮食30万吨,产后烘干能力达2000吨。
云贵两省粮食部门大力支持基层库点、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创新和运用,创建智慧化全仓储管理系统,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促进智慧粮食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信息等服务。一大批像茅贡米业、竹乡米业、榕江锡利贡米、从江香禾糯等品牌粮油产品通过网上交易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云南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电商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推动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贵州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还有280万左右贫困人口、14个深度贫困县,每年有40余万贫困户因缺粮陷入贫困状态。省粮食部门了解情况后,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每年都在粮食青黄不接的季节及时拨款12亿专款,对这部分贫困群众进行粮食救济,粮食部门会同民政等部门积极做好对接,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群众家里。为了做好贫困地区的粮食供应,省市粮食部门还争取政府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开展多形式平价粮油供应,将城镇农村贫困人口纳入重点优惠照顾对象;省粮食部门拨出专款,在贫困边远地区修建、扩建一大批放心粮油供应网点,方便贫困群众就近能购买到平价、优质粮油产品。
云贵两省粮食部门领导认为,中青年干部的成长成才,必须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向而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频共振。几年来,他们注重从理想、本领、担当三个方面着手,培养粮食部门的后备干部,让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到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去经风雨、见世面,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增长才干,收到了良好效果,许多在扶贫一线经过锻炼的中青年干部已成为粮食部门的中坚力量,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贵州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所辖的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通过开办技能培训班和开展扶贫助学,为贫困地区群众实行学费减免,进行教育帮扶,大批经过培养、培训的专门人才,回到家乡创业,成了家乡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许多贫困群众脱离了贫困,进入了小康。
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出台政策措施,着力发展壮大粮食实体经济,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积极培育新的粮食增长点。设立重点产业投资发展基金。支持符合产业调整优化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粮食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扶持中小粮食企业发展,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
大力抓好现代粮食物流工程建设。特别是扶持欠发达省份和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补齐发展短板,降低粮食物流成本,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为贫困农户增收提供基础保障。
改变贫困地区为农服务水平不高的现状,在贫困地区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使入户收购、预约集中收购、代农烘干、代农储存等一系列为农服务工作有效开展。为种粮农民提供更为周到细致的储粮指导和售粮服务,坚决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粮食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民持续增产增收;着力开发粮食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淀粉、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以及保健、化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助推产业扶贫再上新台阶。
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加速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力,释放数字对粮食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建立农户、企业和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的信息交互机制,引导农民种植结构调整,以产后服务中心、智慧粮库、物流园区为基础健全平台体系,帮助农民卖粮增收,发挥平台优势,推介优质特色粮油,让大山深处的特色粮食产品有市场、卖得出、卖得起,卖出好价钱。
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作用,指导企业参与国际粮食合作交流,推动粮油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有实力的粮食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业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统筹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助力拓展粮食企业与国外粮食企业开展贸易合作。
认真贯彻落实“两决定一意见”,重视选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扶贫一线去经风雨、见世面,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国家粮食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扶贫工作要“动于心”,更要“见于行”。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无论在宏观大局还是微观工作中,我们都要明确自己应尽的责任,要在这个机遇充分涌流的新时代,积极创新工作思路,脚踏实地苦干实干,自觉肩负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党的脱贫攻坚事业添砖加瓦,用奋斗托举更多人生精彩,创造出更多的“粮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