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丽萍(云南省草山饲料工作站)
2018年是云南省实施粮改饲试点工作第三年。三年来,云南省认真按照中央有关粮改饲工作的安排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结构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聚焦牛羊(奶牛)重点养殖区和玉米主产区,加快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饲料,推动种植结构向粮经饲统筹转变,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绿色发展的新型农牧业结构,提升种养效益。
2018年是云南省实施粮改饲项目的第三年,2016年,云南沾益区、个旧市两个县(市)被农业部列为粮改饲试点县,共完成粮改饲总面积8万亩,优质饲草料收储29.55万吨。2017年,国家下达云南粮改饲种植面积48.7万亩,收储任务146.2万吨,实际完成收储面积49.33万亩,实际收储量153.56万吨,完成计划任务的101.3%和105%。2018年,国家下达云南粮改饲种植面积62.28万亩,收储任务174.4万吨,截至2018年12月14日,共完成粮改饲种植面积64.5万亩,收储优质饲草182.33万吨(其中全株青贮玉米177.55万吨,苜蓿1.23万吨,大麦、小麦等其他饲草料3.55万吨)。
1.政府重视,措施得力。云南省委、政府高度重视粮改饲工作,将其列入各级及农业部门年度工作重点,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切入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处室、站所领导为成员的粮改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粮改饲项目的实施推进和督导检查工作。各有关州(市)及项目实施县(市、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粮改饲工作的组织实施。
2.明确思路,合理布局。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聚焦云南牛羊(奶牛)重点养殖区(“十三五”牛羊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县)和玉米主产区,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激发市场需求为政策着力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指引作用,引导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推动种植结构向粮经饲统筹方向转变,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促进草食家畜健康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3.制定方案,落实任务。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粮改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云南省农业厅制定了《云南省2017年粮改饲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各粮改饲试点县市, 明确了项目实施县(市、区)政策补助面积及收储任务。同时组织实施县(市、区)编制和完善县级粮改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收储主体、种植面积、收储任务、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实施进度、工作措施、督导检查、核查验收、资金拨付、数据汇总、绩效考评等内容。
4.狠抓管理,强化监督。为保证试点工作依规依据合理运行,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云南建立和完善了监督检查制度,对粮改饲工作开展全过程监督管理,在播种及收储等关键时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是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精准选择收储主体和种植主体,指导收、种主体在播种前签订收购合同,解除青贮玉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保障双方权益;二是对地块落实、播种、收储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是高度重视粮改饲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培训,把推行粮改饲项目信息化管理作为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5.强化培训,加大宣传。一是省级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并印发了《云南省粮改饲技术操作规程》《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手册》指导基层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加强技术指导。省、州(市)、县(市、区)组成管理专家团队,深入种植、收储现场,对粮改饲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指导。三是组织不同形式的现场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指导青贮饲料生产,示范推广成熟的种植和收储技术。四是强化宣传活动,制定了粮改饲宣传活动方案,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邀请《农民日报》《云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对粮改饲政策及推进情况进行报道。
6.做好监测,确保质量。为了切实做好粮改饲工作,提升全株玉米青贮质量,2017年笔者在17个粮改饲试点县(市)开展了质量跟踪评价工作,共计抽查了39个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抽查及检测结果表明,云南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状况良好,通过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综合评分,达到优等级的占总样品数的79.49%,良好级占17.95%,差级比例仅为2.56%。2018年云南继续开展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质量跟踪评价工作。目前已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计划2018年、2019年在33个粮改饲试点县抽取100个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样品,进行质量检测及跟踪评价。
1.种养效益显著提升。实践证明,粮改饲政策顺应了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有力拉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实现了种养双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据统计,2017年,云南试点地区全株青贮玉米平均亩产达3.12吨,市场收购均价为每吨371.68元,亩均产值达1159.64元,而种植籽实玉米平均亩产为416千克,按每千克收购价1.9元计算,种植籽实玉米亩均产值为790.4元,种植青贮玉米比种植籽实玉米亩均增收369.24元。二是养殖效益显著提升。据测算,奶牛饲喂全株青贮饲料后,生鲜乳中的乳蛋白、乳脂肪两大营养指标平均值分别提高15%以上;肉牛饲喂全株青贮饲料后,日增重分别提高20%以上,牛羊(奶业)产业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2.规模化养殖程度提高,生产方式加快转变。通过项目实施,加快转变了牛羊养殖生产方式,牛羊规模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肉牛规模养殖比例达19.37%,比2016年提高1.5个百分点,出栏50头以上的比例达10.82%,比2016年提高1.2个百分点;肉羊规模养殖比例达33.93%,比2016年提高1.9个百分点,出栏100只以上的比例达12.67%,比2016年提高2个百分点;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49.24%,比2016年提高2.1个百分点,存栏50头以上的比例达23.21%,比2016年提高2.4个百分点。
3.种养结合紧密度提高。粮改饲的实施,云南 “养殖企业+种植大户”“养殖企业+贫困户”“养殖企业+流转土地自种”等多种种养结合模式得到发展,养殖企业流转土地自种、草畜一体化经营的比例逐步提高,种养结合紧密度提高。据统计,2017年项目实施地区收储主体与种植户签订合同收贮的青贮玉米量,占总收贮量的90%以上。
4.粮改饲助推产业扶贫。在试点工作中,云南把粮改饲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措施,根据各试点县实际,结合本项目开展产业扶贫,将试点县内登记确认的贫困户纳入粮改饲补助对象范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养殖大户+农户”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青贮玉米种收贮一体化利益共享机制。曲靖沾益区采取“养殖企业+贫困户”的种养模式,引导项目区18个行政村440户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安排各收贮企业与辖区内贫困户签订青贮玉米收购合同,对贫困户采取:优先签订种植合同、免费提供良种、优先种植面积、收购量不设上限、种植收贮期安排人力全程帮扶等措施,全力助推项目实施区域贫困户脱贫摘帽。据统计,建档立卡户累计种植青贮玉米1364亩,户均3.1亩,户均交售青贮玉米11.78吨,种植青贮玉米比种植籽实玉米亩均增收493.12元,户均增收1528.67元。
1.品种选择有待进一步优化。云南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加之全株青贮玉米种植起步较晚,针对不同海拔气候选育的全株青贮玉米品种较少,各地在全株青贮玉米品种选择上还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未能根据不同气候类型选择适宜品种,青贮质量、饲喂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2.全株青贮玉米种植管理技术有待加强。由于青贮玉米品种选择不合理、种植密度不合理、管理等因素,导致部分实施主体和项目户青贮玉米产量不高(有部分地方玉米平均亩产低于2800千克),造成种养效益降低。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青贮收贮机械化程度低。秸秆收割、切碎、揉搓、打捆、裹包机械多为单一机械,各作业工序间动力套性差,而且很多青贮设施陈旧老化、生产效率低,功能不能满足全株玉米青贮制作要求,直接影响了青贮玉米的收贮速度和质量,从而制约了粮改饲的发展。
4.收贮主体流动资金不足。云南粮改饲项目是采用“先收贮后补贴”的项目管理方式,收储主体难以在短时间内筹措大量的流动资金,满足收储资金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收贮进展和收贮量。据曲靖沾益区调查, 2017年全区粮改饲收贮10万吨,13家收贮企业,共计需收贮流动资金4000万元,仅有5家企业从金融部门累计贷到500多万元,除自筹资金,收贮资金缺口高达1600万元。
5.省、州、市(县)缺乏相应的工作经费。国家粮改饲项目补贴资金按照收储每吨不低于60元的标准,全部补贴给收储主体。省、州、市(县)农业(畜牧)部门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及示范推广工作。
1.建立粮改饲项目技术攻关专项基金。建议设立粮改饲技术攻关专项基金,用于开展全株青贮玉米品种筛选、高效种植、加工调制、科学饲喂等技术的集成应用。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及示范推广,全面加强云南粮改饲工作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提高粮改饲政策的实施效益,扩大政策覆盖面。
2.完善青贮机械配套建设机制。加大购机补贴范围和购机补贴额度。加快收贮机械化进程,特别在缓坡连片区域,提升饲草料生产现代化装备的支撑能力,同时减少对人工收割和半自动收割的依赖,应对农村耕种人口缺失危机,既有效降低成本,还能提高青贮质量。
3.建立粮改饲工作的金融扶持发展机制。加大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和范围,在粮改饲工作中设立适当的贷款贴息资金用于粮改饲收贮工作;探索以圈舍、畜群等实物作为抵押申请贷款的可行性,为企业解决融资难、财务成本高的难题。在落实好农机补贴基础上,探索引入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购买大型收储机械,提供租赁服务等,提高饲草料生产的现代装备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