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苗,郎小娥2,薛晓燕,侯 鑫,何 潇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情绪低落、悲观厌世、认知和睡眠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和低识别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 2017 年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全球抑郁障碍病人约有 3.22 亿,患病率为4.4%,我国抑郁障碍患病率约为 4.2%[1]。据预测,到2020年,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将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疾病总负担的 5.7%,到2030年,抑郁障碍造成的疾病负担将成为全部疾病负担之首,也是导致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在15~29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二大死因[3]。在所有死于自杀的人群中约50%为抑郁障碍病人[4]。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有自杀企图的抑郁障碍人群中,男性自杀未遂的总累积概率为15.4%,女性自杀未遂率为8.4%,男性和女性自杀死亡的累计概率分别为7.7%和3.9%[5]。近年来,MDD病人自杀未遂及自杀成功的数量均呈上升趋势,自杀给整个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担,也给自杀者身边的亲属和朋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因此,筛选MDD病人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其自杀行为至关重要。血脂谱作为一种潜在的、有意义的自杀生物标志物备受关注,然而对于MDD病人自杀行为风险与血脂谱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且血脂易受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但目前鲜有对首发MDD病人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分层报道,因此,本研究系统探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首发MDD病人自杀行为与血脂谱水平的相关性。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的首发MDD病人276例。本研究方案获得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s,DSM-Ⅴ)中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受教育年限≥9年,年龄18~60岁;首次抑郁发作,未接受任何治疗,总病程<3年;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24分。
排除标准:高脂血症的首发MDD病人;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及脑外伤史病人;药物、酒精滥用或既往有依赖史病人;其他神经、精神疾病。
1.2 检测指标
1.2.1 一般资料收集 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病程、体质指数(BMI)和吸烟史等一般人口学资料。
1.2.2 量表评估 由本科室两名经过一致性评估培训的主治医师采用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定首发MDD病人抑郁症状的严重性。
1.2.3 自杀未遂的界定[6]自杀未遂定义为决心以结束自己生命为目的,但未能成功的自我伤害行为。基于 MINI 5.0 中文版自杀模块判断病人有无自杀未遂:C5“最近1个月内你是否有过自杀未遂的情况”,C6“在你一生中,你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情况吗”,以上问题至少一项回答“是”,判定为有自杀未遂,均回答“否”则判定为无自杀未遂。
1.2.4 检测指标 抽取首发MDD病人的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糖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2.1 不同性别首发MDD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76例首发MDD病人中,其中男105例(38.0%),女171例(62.0%);不同性别首发MDD病人的病程、教育年限、有无自杀行为、空腹血糖、TG、HDL-C和LDL-C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首发MDD病人的年龄、BMI、TC、HAMA-17评分、HAMD分和吸烟史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详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的首发MDD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2 不同性别首发MDD病人各年龄段血脂谱水平比较 18~44岁年龄段与45~60岁年龄段男性首发MDD病人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4岁年龄段与45~60岁年龄段女性首发MDD病人TC、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女性首发MDD病人TC、HDL-C和LDL-C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呈升高趋势。详见表2。
2.3 影响不同性别首发MDD病人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276例首发MDD病人中,校正年龄、性别、BMI和吸烟史后,自杀行为风险与TC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HDL-C(P<0.01)、LDL-C(P<0.05)水平和年龄(P<0.01)等因素呈负相关。按性别分层后结果显示:男性首发MDD病人的自杀行为风险与T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女性病人的自杀行为风险与TC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详见表3。
表2 不同性别首发MDD病人各年龄段血脂谱水平比较(±s) mmol/L
与18~44岁同性别病人比较,1)P<0.05,2)P<0.01
表3 不同性别首发MDD病人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
2.4 影响不同年龄段首发MDD病人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首发MDD病人中,校正性别、BMI和吸烟史后,18~44岁年龄段首发MDD病人的自杀行为风险与TC水平呈正相关(P<0.001),与TG、HDL-C和L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45~60岁年龄段首发MDD病人的自杀行为风险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详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段首发MDD病人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276首发MDD病人的自杀行为与血脂谱等因素的分析,发现首发MDD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19.6%,辛立敏等[6-7]研究发现MDD病人自杀行为发生率约18%,本研究结果与之相近。许多社会文化特征被发现与自杀观念和自杀未遂有关,包括生活事件、受暴力史、周围的人曾经有过自杀死亡、对自杀所持的态度、生存原因以及是否有宗教信仰。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有女性、青年、受教育程度较低、未婚和患有精神障碍等[8]。还有研究报道,血脂是一种反应自杀理论的生物标志物,血脂谱的水平可以用来预测MDD病人的自杀风险[9-10],血脂谱中TC、TG、HDL-C和LDL-C也是MDD病人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主要探讨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吸烟史、BMI、TC、TG、HDL-C和LDL-C水平与首发MDD病人自杀行为的相关性。
MDD病人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与其自杀行为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争议,但大多数研究只对MDD病人血脂谱与其自杀行为的相关性进行报道,鲜有对首发MDD病人的血脂谱水平与自杀行为相关性研究的报道。
Steegmans等[11]研究发现,MDD发生率在血清TC水平较低的中年男性中呈上升趋势。一项Meta分析结果发现MDD病人血清TC水平与其自杀行为呈相关性[12]。Bartoli等[13]研究发现,MDD病人血清TC水平与其自杀行为呈负相关,而Baek等[14]认为二者呈正相关,本研究发现首发MDD病人血清TC水平与其自杀行为呈正相关,且在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首发MDD病人血脂谱水平与其自杀行为分析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
还有文献报道,伴有自杀行为MDD病人的血清TG水平明显低于无自杀行为者,其血清TG水平与其自杀行为呈负相关[15],本研究按年龄分层后发现,18~44岁年龄段首发MDD病人血清TG水平与其自杀行为呈负相关。
Jokinen等[16]研究结果发现校正年龄和BMI后,男性自杀未遂MDD病人的血清HDL-C水平与其自杀行为风险呈负相关,然而Heged等[17]得出与之相反的结果,还有研究者认为MDD病人血清HDL-C水平的升高和降低与其自杀行为均有相关性[18]。此外,Paplos等[19-20]研究发现MDD病人的血清HDL-C水平与其自杀行为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校正性别、年龄和BMI等混杂因素后发现首发MDD病人的血清HDL-C水平与自杀行为呈负相关。
有研究报道男性病人的血清LDL-C水平与抑郁症状严重性之间存在U型关联[21],Heged等[17]认为MDD病人的血清LDL-C水平与其自杀行为呈正相关。而近期一项研究结果发现二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10]。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的首发MDD病人的自杀行为危险因素分析发现,18~44岁年龄段首发MDD病人的血清LDL-C水平与其自杀行为呈负相关,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通过研究,对首发MDD病人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首发MDD病人中,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不同,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针对具体病人做更具体的自杀行为风险评估,尽早识别上述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降低自杀率,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