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学昆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油莎豆又称虎坚果、油莎草、铁荸荠等,是原产于非洲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一种草本植物。油莎豆适应性极强,它是一种优质、高产、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集油、粮、牧、饲、绿化观赏于一体的经济作物。
油莎豆营养丰富,富含膳食纤维、淀粉、蛋白质、脂肪、矿质元素等,其中油脂含量可达24%~28%,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E、维生素C、矿物质锌等营养物质。可生食或炒食、榨油产饼粕, 亦可提取淀粉、加工食品、酿酒、作饮料和用作饲料等。
油莎豆还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降低血脂的功效、降低胆固醇的功效以及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油莎豆含有一定的抗氧化物质可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能够阻止细胞的退化、衰老,具有美容养颜和预防癌症的功效。
油莎豆适应性强,病虫害较少,尤其适宜沙壤土种植,其播种、管理、收获、贮藏与花生相似。
油莎豆原产于非洲沙漠干旱地区,喜阳光、耐高温、抗旱、耐涝,生长期120天左右。油莎豆收获地下块茎,一般亩产500~600千克,油脂含量平均达25%,淀粉35%,糖分15%,粗蛋白5%左右。油莎豆作为新油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减少大豆进口的最具竞争力的新型油料作物,被国外列为21世纪超级食品之一。2016年被列入农业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我国油莎豆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为农民自发种植。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首次将油莎豆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生物质工程”,开展油莎豆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并拉动了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自主开展油莎豆研发。经过近十年的联合攻关,成功组织了油莎豆育种、栽培、机械化生产、加工等研发队伍,成立了全国油莎豆产业联盟,初步建立了机械化为核心的现代生产技术体系,选育了“中油莎1号”等新品种和新资源,研制了适合东北、华北等区域的收获机具样机,建立了3条低温压榨生产示范线,为油莎豆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本项目针对品种、收获机械、加工技术等制约瓶颈,实现油莎豆全产业链技术的整体突破,生产效益和效率显著提高,推动油莎豆产业快速发展,逐步替代大豆进口,稳定并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
油莎豆是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4倍。油莎豆良种可亩产干豆500~600千克,每亩产油量超过120千克,是大豆(30千克)的4倍、油菜(60千克)的2倍。新品种“中油莎1号”,亩产可达615.78千克,比对照增产22.73%。含油量为31.34%,每亩产油量达192.98千克。
油莎豆饼粕是替代玉米的优质饲料。油莎豆榨油后,饼粕中约含淀粉60%、糖分20%和粗蛋白8%,是替代玉米的优质饲料,1亩油莎豆相当于0.65亩玉米。油莎豆同时产优质饲草500千克以上,粗蛋白达10%左右,是食草动物优质饲料。
利用边际土地发展潜力可达1亿亩以上。油莎豆是耐旱性极强沙生作物,需水量小,利用我国“镰刀弯”“漏斗区”等沙化耕地、西北沙化土地等资源,在不挤占粮食和大豆生产面积情况下,发展潜力可达1亿亩以上,每年可增加食用油供给1000万吨,约占我国食用油消费量的1/3。未来10年,利用沙化边际耕地发展4000万亩,即可生产600万吨食用油和200万吨粗蛋白质,综合折算可减少2000万吨左右的大豆进口,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20个百分点。
促进北方干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油莎豆发展优势区是西北和东北沙化土地、荒漠区等缺水干旱农业地区,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镰刀弯”“漏斗区”等重点区域,贫困人口较多。发展油莎豆,可减少灌溉用水,推广油粮草饲多用途种养循环经济模式,亩产值达2500元以上,纯效益1200元左右,助力精准扶贫计划。
推动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油莎豆起源于非洲,埃及、尼日利亚、喀麦隆等有较大面积种植,是当地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但非洲技术研发十分落后,单产和效率很低。本项目实施,将建立世界领先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实现油莎豆现代化生产技术走出去,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满足非洲食物供给。
品种严重退化,栽培技术缺乏规范。生产上,目前还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从保加利亚等引进的老品种,经过近60代的繁殖,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亩产仅300千克,油脂含量低于25%。遗传种质资源更是极度匮乏,缺乏完善的良种繁育技术,专业认定的品种全国仅有1个。与新品种相比,传统品种每亩产油量仅80千克左右,不到新品种“中油莎1号”的一半。
机械化收获装备空白。油莎豆块茎生长在地下,颗粒较小,叶、根、豆、土分离困难,油莎豆高淀粉高糖高水分,极易腐败霉烂,收获后还需要及时清洗、分选、干燥、仓储,现有花生和马铃薯等地下块茎收获机无法收获。每亩人工收获和清洗须投入15个工,收获成本高达1200元以上,导致收获效率和效益极低,收获成本占总成本70%以上,机械化收获成为制约油莎豆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加工技术装备不足。油莎豆形态不规则、种皮坚厚粗糙,清洗去皮效率低、损失高。高油脂、高淀粉、高糖分原料特性下的高得率油脂提炼工程化技术与装备无直接经验可借鉴,产业化压榨及浸出制油关键技术装备需重点研发。油莎豆制糖与制粉、饲料利用等产业链延伸的附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装备亟须研发配套。
技术关键。建立我国油莎豆规模化生产集成技术。通过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收获机械装备突破,产油量大幅提高,亩产值可提高30%以上。收获效率实现50亩/天,可将收获成本从1200元下降到300元,每亩生产成本下降到800元左右。每亩种植效益从亏损变为盈利1000元以上,超过种植玉米等其他大宗作物,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可行。突破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通过研发推广油莎豆高效加工技术,实现油莎豆优质食用油、糖、粕等有效养分的高效利用,提高出油率和出糖率,增加油莎豆附加产值,提高加工企业的效率和效益。项目将在现有3条生产线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打造世界最大的油莎豆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
总体目标。以油莎豆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为核心,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单产和含油量显著提高的油莎豆新品种,建立油莎豆高活力种子繁育技术体系,配套机械化高产高效高密度生产技术,研制定型兼用型收获速度和捡收效率显著提高的实用油莎豆收获机具,研究油莎豆高效加工技术,形成国际领先的油莎豆全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中等沙质边际土壤区域建立规模化集成示范基地,实现油莎豆全产业链技术集成,显著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一批油莎豆优质食用油、糖、饲料等新产品。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企紧密合作、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具体指标。油莎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挖掘油莎豆抗旱、含油量、脂肪酸等重要基因资源,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杂交技术对油莎豆抗旱性、产量和品质进行定向改良,利用EMS诱变技术创制油莎豆突变库,选育高产优质抗逆的油莎豆新品种5个以上,建立种子标准和繁育技术规程,建立稳定原种繁育基地2个。
油莎豆高效机械收获装备研制与农艺配套技术研究:针对北方、华北沙化农田特点,建立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2套,实现良种、良法、良机结合,降低生产成本;重点突破高效低损收获瓶颈,研制油莎豆自走式牵引式机械化收获装备各2套,优化完善分选、干燥、保质存储等环节配套技术和装备2套。
油莎豆绿色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制:系统研究油莎豆原料加工特性和营养特性,研制油莎豆脱皮、油脂提取、糖分制取、油脂饲料功能制品联产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产业化成套技术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在主产区建立2~3条示范生产线,完成中间试验并示范生产。
油莎豆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在东北、西北、华北、长江流域等主产区,集成优良新品种、农机农艺技术、农机装备和示范加工生产线,建立4个油莎豆新品种规模化集成示范基地,推广应用100万亩,核心区单产达到500千克/亩,含油量达到28%以上,形成油莎豆油、糖、饲料等新产品5个以上。
企业培育:培植具有油莎豆油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稳定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的国际竞争力龙头企业2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