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璆 陈士芳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一类慢性、疑难、进行性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这种疾病易导致患者骨关节畸变,更甚者能够致残[1-2]。当今社会以及科学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目前为止仍然未完全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原因,且无显著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同时有研究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目前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患者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问题[3]。目前,在临床上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案为患者进行自身疾病药物的服用,其临床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本资料选取在本院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使用抗风湿药物治疗,现将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本院诊疗的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满18周岁;(2)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3)无精神疾病,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4)经体检,无影响本研究的因素;(5)临床依从性好;(6)患者本人以及家属均同意本研究的内容,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年龄<18周岁;(2)诊断不明确;(3)有精神疾病,不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4)有严重的合并疾病;(5)临床依从性差。根据上述的纳入以及排除标准,本资料共纳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主要给予患者抗类风湿治疗药物,而联合组在治疗类风湿基础上给予抗风湿治疗。
1.2 方法 (1)临床治疗方法:患者均进行统一的体格检查,确保无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联合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在给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同时,联合使用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改善临床病情的抗风湿类药物。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方面仅给予常规抗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对其临床治疗可以实施相对应的调整。(2)评价指标:对照组和联合组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在就诊时、4周时及12周时,均对患者进行疼痛指数、肿胀指数、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晨僵次数的评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患受试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内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x±s)
2.2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疼痛指数、肿胀指数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疼痛指数、肿胀指数的比较(x±s)
2.3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晨僵次数的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晨僵次数的比较(x±s)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n(%)]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临床特征为关节滑膜炎症较常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发病原因,但是有研究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感染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4]。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以及家庭带来较大的损害,故而研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近20年来,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有较大的研究进展,形成了新的治疗理念[5]。抗风湿药物指不但能够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同时还能够防止或者延缓患者的关节结构受到破坏的药物[6]。抗风湿药物包括抗疟药、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某种意义上比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不良反应要轻,不仅经济、有效、安全,而且临床起效较快[7]。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就诊时的疼痛指数、肿胀指数、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晨僵次数与联合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的时候,联合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疼痛指数、肿胀指数、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晨僵次数均有显著的改善,同时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显著比对照组要好,说明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联合使用抗风湿药物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指数、肿胀指数、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晨僵次数。而不良反应方面,联合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脱发、皮疹、口腔溃疡、感染、失眠、WBC减少以及ALT增多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使用抗风湿药物并不能够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几率,临床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