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史 诗
科技如何为普惠金融赋能?怎样服务实体经济?面临哪些难点与挑战?
4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的以“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为主题的普惠金融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普惠金融理论、实践及未来进行,深入探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命门,旨在树立行业信心,助力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越来越多创造性和适应性的新型技术、商业模式、以及服务模式,渗透到普惠金融的领域,一个以数字化为驱动的普惠金融的新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形成。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看来,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普惠金融的内涵、外延以及实现的手段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也同样呈现出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以及服务覆盖面广等特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在发言中指出,普惠金融是让所有有合理金融需求的人在一个合理的价格基础上,体面地获得金融服务。不过,目前仅基于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解决,必须开“新路”,即通过发展金融科技来解决普惠、科技产业化等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已经取得快速发展,解决了一些世界性的难题,同时也使得中国金融业有了后发优势,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其中,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理事桑津浩太郎称,“中国大数据、AI、区块链等新技术开拓了新的金融服务手段,且技术发展程度远超日本。金融服务成本、金融获得路径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我相信在中国可以进行一个更创新、更先进的数字普惠金融。”
事实上,纵观全球,多个国家已把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重要的着力点,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引导、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在本国的金融市场生根发芽。
野村综研未来创发中心资深高级顾问李智慧介绍,为应对数字化浪潮,日本制订了金融数字化的转型战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分为:第一,开放创新,推动金融科技企业和银行的合作;第二,设定一些类似先行先试的实验性重点项目;第三,推动支付清算的升级。
毫无疑问,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正在不断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传统普惠金融模式和技术条件下,普惠金融面临的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共性的难题依然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主要障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滨直言,“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技术的普及,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行业关注的焦点不再是速度,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问题。”
在他看来,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迅猛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客户隐私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方面。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机构,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急的问题虽得到解决,但是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尽管采取了数字技术,运营成本在下降,但数字普惠金融机构不是传统银行,获得资金的渠道不一样,获取成本也比较高。”胡滨指出,下一步如何降低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服务成本,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瓶颈,需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对于监管之于行业态度的预判,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思聪认为,金融所有的属性和生态,都是对风险的把控和管理,尽管科技对金融服务会有帮助,但人性的暴露也很裸露,因此永远是监管市场包括机构之间的博弈,需要一直研究下去。
不可否认的是,普惠金融面临的成本高、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已成全球共性难题,具体何解?
WeLab中国区副总裁陈莉指出,对于从事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同业和异业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同业方面,首先需要提高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其次是提升场景和建模的能力,加强建设“标准化场景”;异业方面,包括支付、旅游、物流在内的很多行业对金融服务有着很大的需求,但由于其大数据采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不足,传统机构很难去介入这些场景,所以他们需要的是线上金融产品的设计经验和“拎包入住”式的金融解决方案。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则认为,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过程当中,不能仅靠技术单兵突进,把技术过度神化泛化,应该研究推动包含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风险治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消费者保护体系。
日本银行北京事务所所长东善明同样认为,普惠金融并不能仅依赖高科技来实现,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例,因为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大、风险评估困难、不确定性大、技术力量欠缺等,使其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世界性难题,因此政府的支持和干预、金融机构的贷款、专门的法律等都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