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罗亮亮
阳春3月的水城县发耳镇,记者本以为是和其他地方一样繁花似锦、果树飞花,真正抵达时,看见的却是果挂枝头、绿树成荫的景象,这里的玛瑙红樱桃还有10多天就要成熟了,蜂糖李、杨梅也都进入挂果期。
“我们这里气候好,果子比周边其他地方成熟得早。”“熟得早,上市早,可以卖个好价钱。”“日照充足,我们这里的果子甜得很!”……
近年来,发耳镇结合山地区域特点,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认真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调减低效玉米,发展樱桃、杨梅、蜂糖李、刺梨“四棵树”,为发耳镇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10多年前,发耳电厂在发耳镇投产,当地逐渐成为水城县的工业重镇,许多群众纷纷选择从事煤电行业,发耳镇一方面靠着煤电工业在水城县富庶起来,另一方面曾经撑起水城县“果园子”“菜篮子”的土地逐渐被不需要多少管护的玉米占据了“大片江山”。
如何走出农业产业发展、产城融合的新路子?发耳人开始重新思考:珍贵的自然资源不应该浪费,要把高效的经济农业产业从“半荒”的玉米地里找回来。
2012年,经过到省内外考察学习,发耳开始以退耕还林为契机,试种杨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当时,政府筹集资金购买来的杨梅苗木,分发给一些农户,试种了1000亩。”发耳镇党委书记刘永林介绍,因为发耳镇曾经有过果蔬种植的传统,试种推广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品质的发耳杨梅在六盘水声名渐噪,6297亩杨梅树,覆盖农户2100余户,预计产值超过3200万元,户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
杨梅让发耳人深切地感受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带来的变化,尝到甜头的发耳人选择乘胜追击,2014年起,从纳雍县引进了玛瑙红樱桃,2015年又从安顺六马引进了蜂糖李,还在16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种上了刺梨。
随着农业产品的不断丰富,发耳镇的8个村民组针对蜂糖李、樱桃、杨梅产业,相继成立合作社,与境内大型超市合作,对精品水果按照市场价进行收购,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贫困户全覆盖,农户以土地或者特惠贷入股,在产生效益之后按照股比分红。
同时,采取村支“两委”承包、大户承包、能人承包、贫困户承包等方式进行产业管护,优先保障贫困户的利益分配,积极完善产业后期管护模式。
如今,发耳山头绿了,群众腰包鼓了,2万余亩“半荒”的土地重现生机。
“全镇总共种植了7275亩玛瑙红樱桃,覆盖所有行政村,去年挂果的有500亩,产值超过300万元。”3月20日,走在已经挂果的发耳镇樱桃基地,镇党委书记刘永林告诉记者,今年盛挂果的有1000余亩,初挂果的也有1000余亩,预计产值将达到3000万元。
“价格最高的时候,一筐5斤重的樱桃可以卖到610元。”
水城县发耳镇近90%的贫困户依靠樱桃、杨梅、蜂糖李、刺梨“四棵树”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图为樱桃种植大户为樱桃树浇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杨/摄)
玛瑙红樱桃挂满枝头,甜在心头。(水城县发耳镇党政办供图)
因海拔落差从2200米到880米,立体的亚热带河谷气候使发耳镇成为一个天然温室,有种植历史以来,这里的农产品总能抢先上市,卖出相对较高的价格。
拥有大自然赋予的天然优势,勤劳的发耳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起这一优势——借着退耕还林的机会种植多种精品水果,恰能填补六盘水市场的空缺。
“早熟”的果子价格高。在充分结合市场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发耳镇因地制宜精选樱桃、杨梅、蜂糖李、刺梨4个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同时,围绕重要交通干线搭骨架,科学布置产业。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镇共发展樱桃、杨梅、蜂糖李、刺梨等精品水果3万余亩,形成30亩以上集中连片产业基地21个,打造了一批“产业集中度高、示范带动性强、利益联结面广”的产业。
镇政府还从安顺六马、纳雍县请来8位技术人员,不仅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也在精品水果管护中培训农民,一年四季在果树下都有各类型的培训班开课。
“以前种果树的‘土办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发展产业的需求。”发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新健说,只有加强技术支持,才能保证质量,从而保证发耳精品水果的品牌。
3月20日,距离樱桃成熟还有10多天,发耳镇初恋樱桃园的负责人代小洪在园中不停穿梭,一棵棵查看着已经挂果的果树。
“我这里总共110亩樱桃,已经挂果的还不到一半。”代小洪告诉记者,他来自水城县保华乡,对发耳曾经的水果种植传统早有耳闻,“小时候吃桃子,都喜欢吃发耳桃。”
2014年,看准发耳政府借退耕还林发展樱桃产业的时机,代小洪带着部分资金,从当地村民手中租来土地,参与到由镇政府主导的试种当中。“去年初挂果,卖了4万多元钱,今年预计产值有20多万元吧。”代小洪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有人因精品水果发家致富,也有人靠着精品水果摘下“贫困帽”。
在发耳镇另一头的山腰上,上千亩杨梅树已经开始挂果。被当地人称为“一亩脱贫树”的杨梅树,为众多发耳百姓带来了增收致富的福音。
去年,营昌居委会居民罗书群就靠着杨梅树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我在自己家土地上种了两亩杨梅树,去年刚刚挂果,卖了1万多元钱,加上在基地务工所得1万多,总共收入是3万元,今年杨梅产量还要增加,收入肯定更多。”罗书群笑着说。
营昌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赵雷告诉记者,营昌有3000亩杨梅树,去年的收益在160万元左右,按照每年超过3%的收益增长率,一户人家只要有1亩40棵杨梅树就能实现脱贫,“2019年营昌实现全员脱贫没有问题!”
放眼全镇,近90%的贫困户依靠樱桃、杨梅、蜂糖李、刺梨“四棵树”产业脱贫致富。刘永林介绍,目前各行政村都在扩大种植规模,尤其是深度贫困村,“就目前的种植规模而言,‘四棵树’如果能够全部盛产,产值将达到7亿元。只要一户人家有1亩精品水果,就能实现脱贫。”